深度解析产品用户的隐性需求

在互联网产品趋近于同质化的今天,研究用户的“隐性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其转化成为“显性需求”,可以为我们做产品规划打开新的思路。

隐性需求内涵的解析

隐性需求,又可以称作“无意识需求”、“潜在需求”、“潜伏性需求”等。国内外对其较为一致的定义是:消费者尚未意识到的、朦胧的、没有明确抽象或具体满足物的潜在消费要求。关于“隐性需求”的内涵分析,在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等交叉学科中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无论是是从哪个角度解析“隐性需求”,都可以为我们研究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用户的“隐性需求”提供借鉴。本质上这些学科研究的都是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心理学的学科交叉内容更为贴切互联网产品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以心理分析学说作为切入点。研究所谓“隐性需求”。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由意识、前意识以及无意识组成,其中意识和无意识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前意识只是夹在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无意识也叫作潜意识,潜意识一方面指的是人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另一方面则是人的潜在心理活动,在这其中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伦理道德不能容忍的本能冲动、本能欲望等等。我们知道,这样的心理活动总是被压抑着,但其实它们却总是活跃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前意识更贴切的来说应该是与意识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因为前意识的内容要转换到意识之中十分容易,而无意识的内容想要转换到意识中则非常困难。前意识的一个例子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经验。经验是一个人长期从事一个行业或者工作形成的类似条件反射的意识内容,在平常的生活中是处于不活跃的状态,只要到了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立刻进入到人的意识中来。意识是我们平常的所思所想,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部分不很重要,弗洛伊德把意识这部分比喻成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无意识才是我们观察不到的那巨大的一部分。

人的各种本能、冲动、欲望在无意识中积极地活动,寻求进入到意识的途径。而我们的意思则会因为所认同的社会道德、伦理等不允许这些本能、冲动、欲望而产生罪恶感、羞耻感,并感到焦虑。因此,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总是积极向上运动,而意识则想尽一切办法要将无意识进行压抑。所以前意识的东西并不会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存在于无意识中。
那么我们将相关的理论与产品的用户需求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的用户需求,是用户的意识驱动下产生的。用户意识产生的需求是他们能够表述清楚的,即产品的基本功能需求。这部分需求是显性的。那么相对而言,“隐性需求”便是用户的潜意识产生的,期望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享受、愉悦、尊重、自我表达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我们讲究的是含蓄,对于潜意识中的需求更是会抑制其表达。

隐性需求的特征分析

用户的需求是会改变的,无论是显性的需求还是隐性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期,对应不同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同。但是我们依旧能够发现用户的“隐性需求”存在的一些共同的特征。接下来将从几个方面对用户的“隐性需求”深入进行分析总结。

隐性需求的层次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分析隐性需求的层次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其针对人性的需求提出的五个层次的理论被认为是分析需求的经典理论。马斯洛认为,人们总是在努力达成不同的目标。因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更加直接和紧迫,当需求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它便会成为一个人的目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五个不同层次,如图

显性需求都能够归类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某一层,而隐性需求同样也可以做类似的归类,但是隐性需求将会是显性需求的进一步延伸。

从生理需求说起。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次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必须满足了生理需求,人才有存活的可能。对应的显性需求可以是水资源、氧气、食物等等。更深入的去挖掘这部分需求的话,我们可以认为人们需要更干净的水,更纯净的氧气,更为丰富的食物,这部分可以称为生理需求中对应的“隐性需求”。

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当基础的需求被满足以后,人们需要更干净的水,更纯净的氧气的需求,其实已经可以归类上升到显性需求中的第二个层次“安全需求”中来。所以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互为依赖。

隐性需求的转化模型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原理,尝试构建隐性需求的转化模型。
以最低层次需求为圆心,需求以螺旋形式向高层次拓展。在拓展的过程中会反复经历从显性需求到隐性需求,再从隐性需求到显性需求的转化过程。下面将详细解读这一过程。

首先应该明确几点:
1)隐性需求不会独立于显性需求,因为其行为主体具有一致性。
2)当隐性需求被挖掘之后,会成为显性需求。
3)隐性需求是显性需求的拓展,显性需求是隐性需求的基础。
在以上基础上对隐性需求的转化模型进行解读:

阶段一,隐性需求显化。当行为主体经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的学习,隐性需求被认知、发现。这时候隐性需求便显化为显性需求。如上文提到的当人的生活环境改善,人门会认识到需要更干净的水、更干净的空气。

阶段二,需求隐化。当行为主体的显性需求被满足,其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而对于需求的期望值会提高,对应的显性需求便逐渐隐化。这个过程的实质是用户在满足了显性需求后的不断联想启发的过程,它在不同领域可以产生很多新的隐性需求。

阶段三,隐性需求再显化。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经济和技术发展,人会有更多的认知,于是在上个阶段产生的隐性需求,只要是被认为有价值的,就能够进入这个循环中,得到显化。完成从有着潜在价值的隐性需求向实际的显性需求转化的过程。

阶段四,显性需求再潜化。我们知道,需求是有逐级上升的趋势的,而需求的潜化显化的过程是随着需求螺旋上升的。当隐性需求在上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资源、经济等等限制,其显性需求无法得到抑制,则该显性需求就会潜化成为有价值的隐性需求。

这个模型揭示了显性需求潜化、隐性需求显化的基本规律。顺着这个基本规律,提示我们:关注需求的转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挖掘“隐性需求”。在产品设计阶段,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条件,来引导需求完成转化的过程,激发用户的“隐性需求”。

作者 跹尘

关键字:产品经理, 隐性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