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与识别:慢慢靠近你的用户
识别与洞察,让产品避开工作中的一些不必要踩的坑,慢慢的走近用户,满足其需求。
洞察与识别:需求从哪来?
作为产品从业者,经常会遇到以下场景:
A:我希望产品加上XXX功能,这样就能解决XXX问题了
B:我习惯性这样使用产品
C:我觉得其他产品这个功能很好,我们能不能做
D:我们要做这个需求,因为这个功能很棒
这些对话的来源可能是老板、同事、终端用户、利益相关者、投资人、产品设计师、程序员etc。
而作为一个产品从业者,核心能力就是能够 把最大的资源在最恰当的时机砸到最准确的需求上 。
在收集到多方面的需求意向之后,如何管理评估进而实现这些需求,通常是产品从业者花费最大心力的地方。对于错综复杂的需求,一步错则步步错。背后的重构成本和修正成本不言而喻。
要做好这个过程,就一定要从头开始,即需求来源。而需求来源的首要部分就是终端用户。
做好需求来源,我们要做好无非两点: 洞察需求和 识别用户。
洞察需求:为什么要洞察需求?
用户的需求,是由需要产生,而心理学上,需要的产生必须要有动机。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又产生新需要的循环过程被称为 动机过程。
脱离开动机,用户的行为就是杂乱无序而毫无参考价值的。只有那些具有强烈动机的动作才值得被我们关注。这是一个我们将动机提炼细化到需求的过程。由此看来,我们想要洞察用户的需求,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用户需求背后的真实动机,而初级的产品从业者,往往都难以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时而迷失在看似饱和的工作和需求沟通中,或变成原型经理,为错综复杂的需求疯狂加班。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如下道理, 用户不是用来倾听的,是用来洞察的 。只有洞察用户才能挖掘到用户的真实需求,从一角以窥冰山。
能轻易观察到的是冰面,是用户的显性需求。而那些用户说不出来的、甚至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才是隐性需求。用户的真实动机深藏在冰面以下,也是用户真正的需求本质。真实需求的洞察也是对人性的洞察,是难点,也是我们产品及用户研究从业者的职责和目标所在。
洞察方法论:如何洞察用户获得需求?
提到需求就不能免俗,简单引用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攀梯术
而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如何拿到处在金字塔尖端的自我实现需求呢?
在用户访谈里有一个专业技术叫【攀梯术】,探究用户对产品功能/特性的态度背后的原因,即产品属性与个人价值之间产生有意义的关联,从而知晓影响用户决策的因素。
举一个攀梯术应用的经典的薯片案例:
「需求」从最开始的「蒜香味薯片」到「自尊心」的过程就是攀梯术帮我们将需求洞察明晰化。我们的产品也从「普通产品」变成了「爆破型产品」。人性的把握不但让我们洞察需求,更让我们遇见更大的市场、得到更广阔的资源和视野。
所以不单单是用户想什么的问题,更多的是,用户不会告诉你的部分:我为什么想要和对我有什么影响。
识别用户:谁是我的用户?
产品经理的一大能力就是同理心,即一秒变用户的能力,所以第一步就是识别我们的用户。
角色定位
那么如何去描述我们的用户呢?在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初期的角色定位,通过人物角色(PERSONA)定位来使大家对目标用户群体达成共识,从而保证设计和功能在最大程度上覆盖这些人群,满足需求,实现价值。
场景分析
有了角色定位之后,要进入场景阶段(SCENARIO),场景或情景,包括动作和需求作用下的真实情景,这对我们的设计来讲十分重要。
识别方法论:如何变成我的用户?
业务流程梳理
设身处地的规划业务流程,是变成用户的关键。充分了解一个人就是了解他的 所见、所闻、所为、所想 ,将业务流程梳理的梳理正是为了得到这些信息。梳理之后,针对每一个场景进行充分分析考量:了解行为、分析数据、获得痛点、最终获得贴近用户变成用户的能力。
总结
识别与洞察,是产品工作的基本功,也是难以量化的本领。但是难以量化不代表没有方法论,前辈们辛苦耕耘得出了以上的结论,善加使用会让我们节省资源、与开发和睦相处。识别与洞察就是产品经理的双眼,锐利的双眼可以帮我们躲开产品路上那些所谓的“坑”,更平稳地走近用户,走向成功。
感谢辛超老师的文章,给了我大量灵感。
文/花生酱先生
关键字:产品经理, 洞察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