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产品面试题中,我悟出的思考逻辑和方法
我们对事物或者对事情的分解维度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深度。如果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维度,也必将整体跑偏,最后得出一个错误或者不如意的结论。
一直以来,在表达的输出和思考的程序上,我总会秉承着“金字塔原理”的思维方式,即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这种思维方式是在书上学到的,在实践中也得到验证,甚至慢慢成为了我的思考习惯,但却不是可以套路所有的问题,在今天面试之中,我结合了金字塔思维+产品方法论得出来的答案却让面试官不满意,因此也需重新审视了自己,做了面试的复盘,得出另外一种思考模式,也算是另外的套路。
先从一道产品的面试题目说起
背景是: iGola是做机票比价和酒店预定的旅行平台。
面对情景: 面试官问了说假设在“国庆节”这样的热点节日上,怎样进行特价机票推广?请试着分析一下。
我的方案: 先总体后具体
OK,首先把我们先把推广这件事情看作一个产品,那么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确好目标群体,将目标群体根据不同维度划分出来,如白领、组团、学生游、情侣/夫妻游、家庭等;
第二步确定好用户需求,用户需要得到能够在这样的节日背景下买到便宜的机票;
第三步是用户需求再转化为产品需求,即推广方式上的着力点;
第四步产品需求的实现,即具体的推广计划,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广不同的特价机票,如学生或者夫妻游凭着证件打折,团体游按照人数划定票价。
结果: 面试官说听完这个答案,其实还是不知道要怎么样去做。
方案是不是正确的?
目前在我看来可以算一种回答,但仅仅也是一种概念化的思路。
如何把这道题答得具体化,深度高逼格?
换一种思考方式,先把自己的思考位置放好,不再把焦点放在整体的回答逻辑上,而是应该放在问题的本身,即方法论。
新的逻辑和方法论:分解—量化—整合
分解
先扯一下大道理,想一想人为什么会变得更加成熟?
我们思想的成熟,其实也是对事物分解和认知的过程。
比如在我们小的时候,会依据感官认识将人分为:好人or坏人。
那个隔壁和我一起玩的男孩子,来我家送礼物的叔叔是好人;而幼儿园那个批评学生的女老师是坏人。然而,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那个男孩子不再和我玩,叔叔只是有求于我家,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他们好。
“人”这个概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我们不能再仅凭简单的感官认识去评判一个人,因此也学会采用了更多的维度去认知:职业、性格、年龄、经历、家庭背景等等。
举这样的一个事例是为了说明:我们对事物或者对事情的分解维度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深度。如果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维度,也必将整体跑偏,最后得出一个错误或者不如意的结论。
回到题目的情景,我的回答只是对”目标人群“进行了分解,抛开产品方法论,其实从题目本身的提干上看,可用于分解和深度研究的对象不止是”目标人群“,还有以下的关键词:
- 国庆节——时间维度,对时间进行划分,国庆节前一个月,前一个星期,国庆假期期间……
- 特价机票——价格维度,对于特价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价格会出现浮动?
- 推广——运营维度,机票有哪些推广方案?哪种方案更加受欢迎?
量化
对问题进行分解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量化,量化算是一门技术活,因为并非所有的维度都可以分析量化的。
如果对上面四个维度中的目标人群进行量化,比如说根据往年的数据,国庆期间乘飞机的人群中,60%是旅行者;在这60%的旅行者中,又有20%是学生,10%是白领;40%是情侣/夫妻两人;25%是家庭团体出行。那么很显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在国庆期间旅游出行的情侣和夫妻的推广方式。
当然,也可以对机票打折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分解:如80%的传播依赖于互联网,而这其中50%来自于“去哪儿网”/携程等旅行app,30%来自航空公司官网,20%是其他途径。那么,很显然我们应该重点考虑在旅行类app上的推广方式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数据从哪里获得,这也是技术问题,对于我这种产品小白来说,只需要做好最基础的数据分析,这也是今天我问面试官的一个问题,获得数据的渠道,按照其说法,主要有三种:
- 问度娘、谷歌,查行业的智库和市场营销数据库;
- 通过小样本大致估算,比如可以收集国庆飞机出行的旅行团的资料;
- 可以通过人脉关系,或者加一些行业交流群,去询问业内人士;
整合
最后,最关键的一步——整合,这算是一门艺术。
我们将结合划分的维度+量化的维度,优先排列好问题的组合:
- 国庆节前一个月,针对有飞机出行计划情侣,我们可以在去哪儿网/携程上做些什么推广方式?
- 国庆节前一个星期,针对有飞机出行计划情侣,我们可以在去哪儿网/携程上做些什么推广方式?
- 国庆节期间,针对有飞机出行计划情侣,我们可以在去哪儿网/携程上做些什么推广方式?
- 国庆节前一个月,针对有飞机出行计划家庭,我们可以在去哪儿网/携程上做些什么推广方式?
……
最后,在你人力财力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我们挑出前多少道如前3个问题,去解决方案。
这样,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答案也就生成了,可惜没有面试重来的机会,只力求下次遇到类似的题,能够避开前面的坑,在方法论上下功夫。
作者 @做产品的吉他手 。
关键字:产品经理, 思维逻辑, 维度, 去哪儿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