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压缩产品需求?

如何面对需求方更合理的压缩需求,做到有理有据,以优美的姿势回怼呢?

需求就这样,怎么实现我不管,明天上线。
这个需求必须在节前上线,没有多余的人手增加了。
需求不变,时间能否往前赶一赶,老板催得紧。

作为产品经理,以上这些场景你一定都经历过。尤其是在业务和运营驱动的组织里,这种情况更是司空见惯。
尤其是面对一些强势的业务“爸爸”们提出的需求,累心的产品狗更是束手无策。
对于一个需求的落地,要经历“需求评估-方案制定-产品设计-UED设计-PRD评审-技术方案设计-技术实施-代码集成-测试-上线运维”等多个环节。
这是在保证质量以及严谨性的前提下,必要的“工程量”。而对产品和技术细节不够了解的人,往往只能看到“需求方案-技术研发-测试上线”的短流程。
所以,当需求方和产品经理在评估需求时,往往因为这种认知差异而出现争执。
做业务或者做运营出身的人,很多是没有产品技术细节概念的,这是一个行业普遍现象,我们很难去改变。
曾经听过一位前辈开玩笑似的评价这种窘境:“你不懂,我不怪你,如果你不学,那我就要治治你”。
如何面对需求方更合理的压缩需求,做到有理有据,以优美的姿势回怼呢?
今天教你一招!
每个需求,都包含如下几个共性因素:范围、时间、质量、资源。例如,一个需求包含三个子需求(范围),在现有团队人手下(资源),一周内必须完成(时间),且保证与现有体验持平(质量)。
我们可以用一个三维坐标轴来分别代表以上几个因素,并且根据每个轴的变动来衡量需求范围。

黄色部分的面积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能产出的需求数量和范围。
在时间、质量、资源都恒定的情况下,需求的范围就是恒定的。如果想整体扩大需求范围,那三个因素也得同步调整。
在团队个体能力一定的情况下:

  • 如果想在固定时间内做更多需求,要么牺牲质量、要么增加资源;
  • 如果想在固定资源下做更多需求,要么增加时间、要么牺牲质量;
  • 如果想在固定质量下做更多需求,要么增加时间、要么增加资源。

物质守恒定律,同样适用在需求评估这件事上。
在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一般研发团队都会做一定的计划余量,目的都是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发生。
比如:可能因为技术研发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而导致延期;也有可能是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逻辑的疏漏,产品和研发都需要重新返工。所以,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使得需求会经常延期。而对于不懂产品和技术的需求方,他们很难建立这种认知,从而造成不理解。
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反应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这么麻烦,要做这么久”。
对于产品技术细节没有概念的需求方,如果还不讲理、蛮横、不愿意倾听、不愿意学习,你可以试着用上面这个方法帮他分析一下。
知识分子打脸,自古以来都是动作优美的。

“你不懂,我不怪你,如果你不学,那我就要治治你”。

越发觉得,当年前辈说过的这句话,真是恰到好处、字字珠玑。
这下,你是否掌握了这个方法?当下次需求过来,你不知道该如何衡量或者压缩需求时,可以把这个框架用来试试。
都说做产品要方法论,但又不知道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其实,方法论就在生活中,生活就在实践中。那些可复用的、可持续的、有效的实践总结,就是方法论。
如果下次你再遇到“需求就这样,怎么实现我不管,明天上线”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做如下回复:

“需求我明白,时间资源都有限,质量命脉不可缺,下个版本见!”

最后,别说我告诉你的!(突然感觉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艳)
非技术出身的产品新人,很容易在工作中因为不“懂”技术而与技术人员产生矛盾。为了帮助这些产品新人,我与起点学院合作发起了《产品经理的技术必修课》学习计划。
带你15天补齐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知识,助你日常沟通更顺畅,产品设计不挖坑。扫描二维码立即参与。

作者
唐韧(Ryan),微信公众号:唐韧。前Juliye Care产品总监,《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在创业公司负责过多款从0到1产品,目前在某电商巨头负责产品工作 。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