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学逻辑:如何建立逻辑认知?
产品经理也好,日常生活也罢,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逻辑的世界中。那么,什么是逻辑?产品工作过程中,又有哪些逻辑的“坑”需要规避?本文对此展开了分析探讨,与大家分享。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和大家探讨逻辑:
- 讲解一个客观事物被认知与论证的闭环,建立宏观认知;
- 了解逻辑,探讨逻辑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 重点讲述论证的形式、如何确保论证质量等,来进一步认知逻辑。
逻辑的话题非常大,本文作为第一篇,希望大家建立足够的逻辑认知,并关联日常的产品经理工作,收获产品的启发。
同样的,本文继续以酒店(我的日常工作)为核心案例展开。
一、认知与论证的闭环
先交流几个概念:观念、语言文字、定义、概念、命题、论证、真相!
1. 观念
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是思想意识,是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是我们大脑中的对事物的描摹,需要提醒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唯物主义?哈哈)
我们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观念是人类认知的工具。
我们一切的沟通交流,逻辑推理等等,首先是建立在大家的观念之上的。
比如,一定没有人觉得“大学”是“大的学校”,“人民大学”更不是“人民群众都可以上的大学”。
在用户的观念中,酒店是什么?一定不是“卖酒的商店”。
是一个有门面、有前台、一间间连续的房间组成供大家付钱后可以睡觉休息的地方,房间中应该有窗户、有电视机、有卫生间、有一次性洗漱用品等。
对于不同年龄端、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酒店,用户应该会有不同的认知观念。
对于我们做酒店的产品而言,需要去思考用户的观念认知,做出产品设计。例如“有窗户”、“提供一次性用品”,应该是大部分用户固有的观念,若某些酒店/房型不具备,需重点提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应用,比如部分酒店开始试行“自助办理入住”,如果直接撤掉前台,对于用户传统观念的一种打破,有任何事情都会找前台、在房间有任何问题打电话给前台等观念就会收到冲击,需要做好对应的提示和完整方案。
在我们处理逻辑过程中,确保我们的观念正确是最源头的前提,如果各自对同一事物的观念都不同,则一切无从谈起。
尤其对于一些非客观明确的事物,我们需要格外留意,比如什么叫:“聪明、美丽”,什么又是“民主、成功”,到底头还剩下多少根头发才算“秃头”呢?——一定不是0
每个词语背后,都蕴藏了丰富的内涵,而很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和标准。
如何确认观念是正确的?需要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而注意规划主观的一些感知。
2. 语言/文字——定义
大家可能奇怪,为什么讲语言?
如上述所说,有了事物存在,对应人类脑海中形成了观念,但需要一个介质来传递,语言和文字真是人类的发明。
在人与人沟通过程中,语言或文字需要明晰正确的传递观念,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文字成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机制和组织思维的手段。我们希望采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来理解文字的起源,可是历史和逻辑本身就是文字思维的产物。”——《信息简史》
语言和文字本身就没有意义,只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人类发明了“符号”来代表他们。
所以在沟通和逻辑处理过程中,需时刻注意,我们的文字和语言,是否客观完整的代表了我们想传递事物的本身,是否准确的表达了我们的观念。
人类在发明文字的过程中,其实核心解决的问题是:定义。
把客观的某个东西、某个事情,与对应的“文字符号”关联了起来。
本文其实就讲了很多词语的定义。
定义是如何产生的?一般是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并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比如,通过百度百科,我们明确定义了什么是:酒店。
中国饭店业协会也明确的定义了酒店的星级标准,什么样的酒店是五星级、什么样的是四星级。在官方验收确认符合标准后,才会正式颁发证书,酒店才能正式对外宣称为:五星级。
看下同程旅行PC的呈现:
对于“豪华型”和“五星级”,分别给出了定义。
“五星级”是明确的、是官方认可的,而“豪华型”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取决于用户自己的观念认知。
用户就不需要一个纯粹的:五星级,筛选吗???
3. 概念
上文聊了:定义;定义的是什么?就是概念。
概念是指具有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很多时候我们逻辑不清楚,或者出现错误的结论,就是由于:“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等。
典型的案例:“公鸡会下单吗?”
对于这个论断,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公鸡的特征就包括了:可以下蛋。
会下蛋,就是母鸡;公鸡,就不会下蛋;不存在会下蛋的公鸡。
在逻辑学看来,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概念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外延,则是概念所包括的对象,而且外延可能只有1个,也可能有多个,也可能没有。
- 普遍概念:客观世界中,外延普遍存在不止一个,例如:经济酒店
- 单独概念:客观世界中,存在且只有一个,例如:哈北京XX路XX号希尔顿酒店
- 零概念:客观世界中,并没有外延,例如:哈利波特的魔方
概念能够讨论,并不意味着一定客观存在,但需要明确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内容,以及大家的观念是否一致。
而且大家留意的话就会发现,被定义的概念,是明确的,不存在比喻,也没有否定。
4. 命题
命题,是指一个判断或陈述,所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
命题存在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数学等学科中。在数学中,一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从语法上看,每个命题都包括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主项,是我们所要言说的对象,而谓项,则是我们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
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
对于简单的命题,我们可以轻松的分辨出真假。比如:酒店里一定有房间。
但如果比较复杂,则我们需要清晰的梳理确认,才能有效的进行后续的逻辑推理。
——命题一般符合以下原则:
(1)每句话是表达完整的。
(2)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我们绝不能对主观命题的真假作出随意的判断。
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就会存在争议。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先证明。
我觉得——带孩子的用户都希望酒店房间有浴缸。
随机抽查了有孩子的500个独立用户,其中450个用户希望酒店房型有浴缸。——大部分带孩子的用户都希望酒店房间有浴缸。
(3)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这家酒店不是没有wifi。
这家酒店有wifi。
(4)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对于“国际酒店”,用户的观念认知很可能就是海外的酒店。
作为国际酒店的产品经理,需确认“港澳台”酒店是否在业务范围之内,沟通到位,防止出错。
——命题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五星级酒店的房间里都会有密码箱。
在呈现给用户时,我们更多是直接告知用户,而不是让用户增加理解难度,甚至还要思考。
(2)普遍命题
普遍命题涵盖的对象非常广,但它并不必然就是不精确的。
- 全称命题:所有的五星级酒店,都有游泳池。
- 特称命题:靠着海边的五星级酒店,都有室外游泳池。
- 单称命题:这家五星级酒店,有一个特色主题的游泳池。
在我们日常表述和思考过程中,需注意论述的范围,防止以偏概全。
5. 论证
这是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后续详细展开。
论证的定义比较简单:从理由推出结论的过程,结论+理由。
比如:因为X,所以Y
逻辑推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论证的过程。
6. 真相
我们做逻辑推理、做论证,目标都是为了获取想要的:真相。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本体真相为基础,现实情况决定了命题的真假,逻辑真相建立在此基础上。
我们日常在做的,就是通过一个个真相,去寻找出另外的一个个真相。
7. 总结
综上几个基础概念,整理如下:
我们通过客观存在的内容,定义事物,在观念+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明确了概念、形成命题,并进行论证,最终在获得真相后,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客观存在的世界,以此循环。
而我们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就是如何有逻辑的进行论证。
二、逻辑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1. 什么是逻辑?
先看下常见的几句话:
“事物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
“写文章、做报告,都要讲逻辑。”——规则
“这是我的做事逻辑。”——行为方式、观点
逻辑,Logic,源于古希腊语;日常指的逻辑,往往是:思维的规律和推理的规则。
通常会有:“推理”、“论证”同时出现。
逻辑学:以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是帮助一个人如何清晰高效的去思考,去表达,去说服,是否有信服力等等。
所以明确我们的范围,我们后续所说的“逻辑”,主要围绕论证/推理展开。
2. 逻辑学的4个基本原理
(1)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由不计其数的个体所组成,并且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什么事物。
(2)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基本思想是:不存在中间状态。我们所说的“变化中”不是从无到有的通道,而只是目前已存在的事物的内部变化。
营业 or 不营业,没有过程状态。
(3)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这个原理也可以被称为因果原理。
它所体现的内容是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充足根据。这就暗示着宇宙中的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如果一个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这就意味着它要先于自身而存在,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万物终有其根源
OTA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酒店为什么会存在?用户为什么来我们平台下单?
这是作为我们OTA产品经理持续思考的问题。
持续的探索世界和原因,持续的挖掘住宿行业的本质和用户的诉求变化。
此处分享一个方法:“四因论”
以酒店为例:
- 动力因:酒店老板看好住宿行业,投资开了这家酒店,为了赚钱
- 质料因:房屋水泥木头(位置固定,对比房车)+公共区域设施组成+房间设施组成等
- 形式因:主题酒店 or 客栈 or 快捷酒店;大床 or 小床 or 原床
- 目的因:供有住宿需要的人休息睡觉 or 看书学习 or yuepao?
对于每个因子,还能进一步拆解;
比如对于动力因中,老板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没有老板就可能没有这家酒店;但老板光有想法是不够的,比如:资金、酒店装修施工队,就构成了动力因中的:工具/辅助原因。
之所以老板是主要原因,是我觉得如果老板没有好的管理与经营能力,即使有再多的钱、再好的装修施工队,酒店很可能经营不好,而对于钱和施工队,虽然不可或缺 ,但可以去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有差不多的即可。
通过层面的梳理,可以让一个事项、一个观点,越来越清晰。
(4)重点: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这个原理可以被看作是同一律的延伸,如果X是X(同一律),那么在同一时刻,它就不能是非X(矛盾律)。
用户定位的时候,只可能有一个经纬度,不可能既在A点,又在B点。
在我们设计“订单状态”时,状态之间应该都是互斥的,不应该让订单在某个时间点上,既是状态A,又是状态B。
这4个原理作为推理的基础,如果违背,则无法进行。
三、逻辑的语言:逻辑论证
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即推理的过程,就是根据已知正确的第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由于第一个观点的正确。推理的过程构成了论证的核心。
1. 论证的组成
两个基本的要素,很简单:(1)前提 (2)结论,还可能存在(3)推理的过程。
前提是起点,包含着推理的出发点所依靠的基础事实。在前提的基础上,得出被证明的结论,并被大家所认可。
前提为正、过程正确,则结论为正。
但前提为正、过程错误,或者前提为假、过程正确,结果都不一定为正或为假。
同样的,结论为假,可能是前提为假,也可能是过程错误。
2. 论证的前置储备
(1)全称 Vs 特称
上文已经讲解过全称Vs特称Vs单称的概念了,在论证中:
全称命题如果为真,那么这个命题适用于同一类别中所有特定的个体。
但反过来,从特称到全称则不然,仅仅因为某些特征适合于整体的某个部分,就声称这些特征也必然适合于整体,显然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2)断言
上述提过,每个命题都包括一个主项和一个谓项。
而断言,就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比如:A酒店是五星级,“五星级”是对A酒店下的断言。大家对于A酒店的评判并形成的观念,是符合现实中A酒店对应五星级的标准,所以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3)否定命题
顾名思义,是否定的称述。
否定命题可被有效应用于纠正假的命题。
例如:
- 全称否定命题:所有的三星级酒店,都没有标准游泳池。
- 特称命题:一些三星级酒店,没有标准游泳池。
以上2个命题,都是对:”所有酒店都有标准游泳池“这一论断的反驳。
(4)比较
人脑善于比较。事实上,没有比较,观念就不可能产生。比如:高矮、胖瘦、大小。
因此没有绝对的大或小,即使有也没有意义,相对比较的存在,更有使用意义。
当我们比较两个事物时,就会发现它们:或者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同、或者部分相似。
在比较中,尤其需要注意对:核心要素的对比。
分享一个自己吃过苦头的案例:
产品背景是:各供应商都会给到我们很多的酒店,其中部分酒店是重叠的,我们需要找出来并建立起匹配匹配关联。但由于国际行业信息的不标准化,可能同一家酒店,不同供应商会给到我们有细小差异的信息。
这是网站上两家酒店的呈现,可以清晰的看到:酒店名称很相似、地址是一致的、呈现的部分酒店图片都是一致的,所以很容易建立了一个推理论断:
因为:地址一致、名称关键词一致、图片一致,因此A酒店与B酒店是同一家酒店。
直到后来有用户投诉,才现在这是两家酒店;
分析得知:
- 这两家酒店在同一栋楼,因此有相同的位置,还公用物业管理人员、相同的公共设施等,也直接导致了相同的酒店图片;
- 同属一个集团,因此有相同的名称关键词,价位、装修等也基本一致。
但这本质上就是不同的2家酒店,他们分布在不同的楼层,拥有不同的酒店前台,数据不互通。
当用户预定了康莱德公寓时,来到康莱德酒店则无非办理入住。
这个案例直接导致了我们原有推理论证的崩塌,这样的一个个案例帮助我们持续的完善我们的推理逻辑。
回到上述的“四因论”案例,也能清晰的看到,我们之前的推理做法,更多的是通过:质料因+形式因的方式,即外部特征,去判定酒店。
对比比较,不仅仅是两个对象的对比,也可以是时间线的对比,比如去年的你和今年的你。
3. 「重点」论证的形式
(1)联言论证
主要形式为:
分解式:A并且B,所以:A(或B)
组合式:A,B,所以:A并且B。
- 分解式:M酒店是五星级酒店,有WIFI,所以M酒店有WIFI。
- 组合式:M酒店是五星级酒店,N酒店是五星级酒店,所以M酒店和N酒店都是五星级酒店。
看似简单的一个复合推理,但是它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实际意义。
分解式可以突出重点等,而组合式可以将各个局部的认识综合成一个整体认识,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效率!
日常其实我们不知不觉一直都在使用。比如写文章时,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论述,其逻辑结构就是联言。
(2)选言论证
选言论证,就是断定在几个事物情况之中至少有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判断。
象征性表示为:A v B,隐含的意思就是两者中必选其一
主要分两种:
- 可相容,即至少1个是对的,也可能多个:该酒店能提供的增值服务,可能是SPA,也可能是洗衣熨烫。
- 不可相容,即只有1个是对的:这家酒店,不是三星级,就是四星级。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处于这样的阶段:对事物情况尚没有确切的了解,但是已经知道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必有一种已经发生或将会发生,这时就要用选言判断来反映它们。
(3)条件论证
又称:假言论证,即:如果…,那么…。
已知:A->B,一旦达成A,则B
这种论证反映了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也是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会说:如果周末不下雨,我们就出去玩。但其实这样的论证并不严谨,如果周末你有事呢?朋友找你来玩了?等等。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过分析梳理,可能会得出:对于价格敏感型的用户,如果我们的价格比竞品便宜10块钱以上,那么用户一定会在我们这边下单。
一旦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初步结论,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完成如何能够达成 :比竞品便宜10块钱的目标,并让用户知晓,然后通过用户的行为来验证我们的推理。
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4)归纳论证
上述说了很多的论证方式,其实都属于:演绎论证,比如大家熟悉的:三段论,就是演绎中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归纳,通过字面意义大家应该就能基本了解。
演绎论证是从一般到个别,而归纳论证则恰恰相反,是从个别到一般。
大概的思路是:以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
A销售的业绩很好,电话量也最高;B和C销售的业绩也很好,电话量也都挺高;——主管发现后,就给大家的KPI中加上了电话量的考核
整个科学的帝国建立在归纳推理的基础上,是基础,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因此想要代表一个整体,你所取的样本必须足够多,多到你可以合理地认为它涵盖了整体中的所有情况。
对于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详细内容、异同对比、如何使用等,但后续单独重点探讨。
4. 「重点」论证的质量
对于论证,我们需要评估论证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提的真实性
词典毋庸置疑,一是它必须有正确的内容,二是它必须有合理的结构。
(2)前提的相关性
当我们在推理我们用户时,通过网上找到的数据是否能够作为依据?这就需要去思考两者的异同,相关性有多大来做判断。
(3)明确事实命题
还记得上述“观念”中提到的,比如“聪明、美丽、优秀、杰出”等词,更多的可能反馈是“观点”,可以出现在论证中,但可信度就没那么明确。
(4)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前提:APP中的有一些用户是经常带孩子入住的。挑选的目标用户中有APP的用户。
结论:该批目标用户中有经常带孩子入住的用户。
相信大家能够轻松的发现,这个论证是错误的。用一张示意图可以表示:
只能说,可能会有,但也可能不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在逻辑处理中,“量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很容易就出现出现。
推荐大家使用:欧拉图法,能够帮助我们迅速识别出内容上的逻辑错误,尤其涉及到不同事物见的层属关系时。
对于质量,引入标准的ARG评定:
(1)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理由是可以被相信、被接受的。
可接受:
- 如果理由是客观的事实信息,那应该确保真实可信;
- 如果是主观的观点,那应该是具有普遍的常识,或者得到专业领域可认可的专家研究
(2)相关性Relevance:理由和结论之间存在关联
人们常常拿大众和传统来说事:
父母说:大家都在考公务员,你也应该去考公务员。
虽然大多数人有着从众的倾向(推荐书籍:《传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完全符合逻辑。
一方面,大众并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周边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观念等都在发生变化,不能总按老的经验来取代现有的决定。
我们在做历史数据的分析中,尤其需要注意此点。
(3)充分性Rood ground
我们的理由是否“足够”推出结论,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既没有夸大可能性,也没有明显的遗漏缺失。
举个我之前做过的点评的案例:
现象:一家酒店,98%的用户都发表了好评
结论:这家酒店很好,应该推荐给所有用户。
这是否是是一个好的论证呢?好多的点可以挖掘下:
1)可接收性:
- 点评内容是否是客观真实的,无刷点评等行为;
- 点评的数量、用户的数量分布,是否足够多;
- 用户中是否有典型KOL来提升观点的可行度。
2)相关性:
- 发表这些点评的用户,其用户组成、属性等,是否有现有的针对用户匹配;
- 酒店在近几年,是否有大的装修(设施)、老板/管理人员(服务与卫生)大的更换等重大变化;
- 发表点评的时间是否比较新,周边环境等是否有大的变化(交通、周边环境);
3)充分性:
- 2%的非好评,是否有分析定性;
- 在98%的好评中,有多少占比的无效点评、随手默认点评等;
当然,日常工作中不可能面面据道,只是传递一个理解:论证的客观和严谨。
对于难以获取的信息点,比如“酒店是否装修和大的人员变化”,可以先默认不变,但还是需要保持对此信息的获取与关注。
不管什么形式的论证,目的都是为使论证正确有力,保障命题内容的正确性、命题结构的有效性。
原理都很简单,需要我们反复实践练习。
四、总结产品与逻辑
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什么?俞军老师说,是:决策。
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大部分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真想,并通过一个个的推理,去发现更多的真相,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旦我们缺乏逻辑,或者推理错误,必将导致错误的结果,并基于此带来坏的影响。
日常工作生活,逻辑无处不在,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吧!
作者:ElevenWang,微信号:jiajian1005。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