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 DIKW 模型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今天分享一种用 DIKW 模型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什么是 DIKW 模型?

DIKW 模型是以下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1. Data(数据)
  2. Information(信息)
  3. Knowledge(知识)
  4. Wisdom(智慧)

我画了一张简单的示意图,表示从数据新手,到信息高手,再到知识专家,最终成为智慧大师,形成「点、线、面、体」的共振,这是一个从无知到了解、再到熟悉和精通的过程。

如何用 DIKW 模型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数据是原始的、未经处理的事实,不经分析的数据,就如同地底下未经开采的石油,存在却没有价值,需要运用数据分析的思维,才能把它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比如:上海的温度是 39 ℃,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信息,就不知道这个数据想要说明什么。

信息是带有逻辑的数据组合,帮助我们「知其然」。

比如:上海的温度是 39 ℃,比前一天上升了 6 ℃,天气很热。

知识是基于信息的理解,帮助我们「知其所以然」,知道信息背后的原因,从而建立起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比如,上海的温度是 39 ℃,比前一天上升了 6 ℃,天气很热,主要是因为夏天的阳光直射到地面。

智慧是预见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我们见微知著,预测未来,知道哪种选择是更好的,并且知道怎么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比如,通过天气预报,预测明天的天气状况,就能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例如:下雨要带伞,高温天气要预防中暑等。

数据就像一些零散的点,看不出有什么用;信息就像连点成线,找到数据之间的联系或线索;知识就像把线条组成平面或网络,发现信息背后的东西。

比如,人们把天上的星星想象成星座,发展出十二星座等学说。

智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包括理解、分析、判断、创造、思考等能力,体现为能够更好地化解难题。

如何用 DIKW 模型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点→线),从信息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线→面),从知识中获得有益的智慧(面→体),这是一个价值从小到大、难度由易到难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三次跃迁

要想创造更大的价值,需要经过三次跃迁。而每一次跃迁,都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第一次跃迁,是从数据到信息,也就是从点到线的过程。数据就像是一些零散的拼图,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如果没有特定的应用环境,数据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

第二次跃迁,是从信息到知识,也就是从线到面的过程。当数据之间建立联系之后,就上升到信息层级,拼图开始出现形状。当两块拼图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两个点连成了一条线。当我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对信息进行分组,生成一个更复杂的实体时,就创造了知识,让我们能够从拼图中可以看到更有意义的事物。

第三次跃迁,是从知识到智慧,也就是从面到体的过程。当多块拼图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像有很多条线组成了一个面。只有经过 3 次跃迁,才能看到一幅包含立体画面的拼图。

一个有智慧的人,通常会从当下的数据「点」出发,找准自己的位置,朝着正确的方向划「线」,获得有用的信息线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形成三位一「体」,经过日积月累,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按照数学的思维逻辑,空间中的点是 0 维的,线是 1 维的,面是 2 维的,体是 3 维的,如果再加上时间的维度,那么我们所处的时空就是 4 维的。

假设在 0 维空间中,最高只有 0 分,在 1 维空间中,最高是 100 分,那么在 2 维空间中,即使每个维度各自都只有 30 分,面积也有 900;如果是在 3 维空间中,每个维度 30 分,那么体积就是 27000;如果是在 4 维空间中,每个维度 30 分,4 个维度相乘,得到的结果是 810000,它是 1 维空间最高分的 8100 倍。

虽然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数字,但是却能够说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知识体系

选择和时间做朋友,在时间的积累作用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能量,产生的影响力将会是巨大的。

如何用 DIKW 模型建立知识体系呢?

我参考《打开心智》书中介绍的 INKP 知识管理法,其中 INKP 是以下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1. Inbox(收件箱)
  2. Note(记录)
  3. Knowledge(知识)
  4. Project(项目)

为了方便理解,我结合《卡片笔记写作法》,对某些概念做了微调,比如,把「概念笔记」换成「概念卡片」,这样能更好地与「主题笔记」进行区分,也能更加形象。就像一本笔记本,其中有很多页,每一页就相当于一张卡片。

具体来讲,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 5 个步骤:

1、收集数据

把学习到的东西,以及内心产生的灵感和想法,统统放进「数据」文件夹,形成一个「数据库」,它们是原始的数据。

为了避免打断阅读状态,让自己更加专注在学习中,此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进行分类整理,只要直接快速记录,放进「数据」这个文件夹中即可。

2、整理信息

定期安排一个时间(比如每天晚上),集中整理自己的「数据库」,如果对某个概念感兴趣,就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把它们汇总整理到「信息」文件夹,形成「概念卡片」,这是知识体系的素材,主要用来查阅和补充信息,等待下一步被「主题笔记」所引用。

当信息存在缺口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继续学习,补充完善这些概念卡片。

3、提炼知识

当我们发现概念卡片有内在的关联时,就可以整合起来,经过排列组合,补充完善之后,就可以提炼成「主题笔记」,放进「知识」文件夹,它保存了自己对某个领域所知道的一切知识,这知识体系的核心和中枢。

如果有些琐碎的细节,不需要放在主题笔记中,但又想在需要时能快速找到,就可以单独建一张概念卡片,关联到主题笔记中。

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目标,是尽可能去丰富和完善这些主题笔记,而不是去积累大量的概念卡片。

4、产生智慧

当我们需要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个任务目标或执行某个项目时,就可以打开「智慧」文件夹,新建一个「项目」。

在一段时间内,让「项目」成为我们行动的总控室,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不断化解难题的过程中,让自己逐渐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5、复盘总结

在项目执行完成之后,可以再做一个总的复盘,把有用的信息整理到对应的概念和主题中去,这些又可以成为我们新的知识,用来解决更加复杂的难题,形成自我成长的闭环。

二、应用举例

举个例子,我对「数据分析」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平时会看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包括数据分析的思维、工具、方法、模型……

1、收集数据

首先,我会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内容当成原始数据,统一放进「数据」文件夹,简要记录自己当时的思考,可以是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评论,等等。

2、整理信息

其次,我会定期进行复盘,每天晚上整理一次「数据」文件夹,把其中值得总结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织,经过丰富和完善,把它们变成「概念卡片」,放进「信息」文件夹。

对于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学习的信息,就先放进「待处理」文件夹,等有空的时候再进行完善,完善之后再转移到「信息」文件夹中。

3、提炼知识

接下来,我会运用相关思维,发现不同概念卡片的内在联系,经过思考之后,写成「主题笔记」,放进「知识」文件夹。

一个概念卡片,可能被引用到多个不同的「主题笔记」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回答不同的问题。比如,我经常在文章中引用的「二八法则」,适用于很多不同的场景。在二次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对信息进行拆分、重组和完善,让它变得更加全面。

每当我遇到「数据分析」相关的信息,第一时间就考虑到:这条信息是否可以写进「数据分析」的主题笔记中?

如果可以,就直接写进去;如果不行,就写成一条概念卡片,引用到这个主题笔记中,以便将来查阅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经过长期的积累,我逐渐总结了一系列丰富的主题笔记,其中包括若干个问题,每个问题下面有相应的回答,再往下是每个回答背后的证据,接着是每个论据对应的概念卡片,包括:术语、理论、原理、模型……形成一个自上而下、高度有序的知识体系。

4、产生智慧

当我收到出版社编辑的邀请,让我写一本数据分析主题相关的书时,我就在「智慧」文件夹下面建立一个名为《数据化分析》的项目,把相关的知识内容写进去,最终就真的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目前正在出版中,希望将来能帮助读者成为更有智慧的人。

5、复盘总结

在写完《数据化分析》这本书之后,我经过复盘总结,应用书中的知识,结合其他项目的实践经验,去解决其他的难题。

比如,我运用数据分析的 9 种思维,去解读一些看过的好书,这样可以帮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的知识体系。

书中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具体展开,这是我未来想要持续补充完善的地方,希望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丰富。

就像一棵大树,要让根系足够深,主干足够粗,枝叶足够多,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风吹雨打,都能长期屹立不倒。

最后的话

这一套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流程,我认为与《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思路是相似的。它提醒我们,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也不要做知识的「收藏家」,而要做知识的「践行者」,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当你需要使用知识的时候,可以按图索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

数据是构成信息的原材料,信息是知识的源泉,而知识是整个知识体系的主干,需要不断去增补、删减、提炼、加工和复习,你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专注、深入、系统地研究某个细分领域,最终成为精通某个细分领域的人。

运用数据分析的目标思维,按照「以终为始」的习惯,先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避免漫无目的地去接收一些系统算法推荐的碎片化信息,导致知识体系过于零散,无法形成深度的思考。

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我喜欢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当我能够坐下来认真读书的时候,就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阅读。当我在通勤路上或者健身运动的时候,就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随机听一些书的精华解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记录数据和收集信息只是基础,而深度思考和付诸行动才是关键。努力把别人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经过不断完善、修改和丰富,用来指导决策和行动,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林骥,微信公众号:林骥,《数据化分析》作者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