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社交主宰相亲场,年轻人为春节KPI“奔命”

这个春节,单身的你被安排“相亲局”了吗?

随着春节临近,诸如“30岁女子被母亲介绍几十个相亲对象”“相亲界果然不会让人失望”“相亲成功背后的故事能有多有趣”等脱单话题再度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2023年Q4单身人群调研报告》显示,超六成单身青年表示有相亲经历,其中3.9%的人表示每周至少相亲约会一次;9.67%的人每月至少一次;9.94%的人只要节假日都会有相亲约会的安排。

陌生人社交APP、邮轮晚宴、高质量单身群、美食沙龙、情感走心派对、盲盒饭局……年轻人频繁走进各种带着“社交”“不确定性”“未知”等属性的相亲场背后,是整个互联网婚恋交友业态的深度变迁——从将各类“数据男女”进行粗暴的恋爱配对,变成帮助年轻人组建“新型社交关系”,但这两者可能走进的依然是同一个轮回。

一、每逢春节相亲季,加倍警惕“甜蜜陷阱”

“年前再怎么也要先见一面,看看能不能继续聊,这个不行我再去平台找就是了。”临近年尾,杨悦在父母的不断催促下总算和一位网络相亲对象约定了见面的时间,“最近爸妈催进度简直催到让人头皮发麻。”

当然,单身男女“年关难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杨悦也只是接到年底“催婚令”的其中一员。甚至曾有婚介公司对外透露,春节前一个月正是一年中咨询量最多的时候,大约要比平时提升30%左右。

但随着“单身大军们”不断接触各大相亲平台,婚恋交友电信网络诈骗也进入了短暂的“案发小高峰期”。

精神社交主宰相亲场,年轻人为春节KPI“奔命”

相亲交友进入了短暂的“案发小高峰期”

根据株洲市天元区政法委近期发布的真实诈骗警情信息,一位家住嵩山路街道韶溪社区的王女士,因着急家中已达适婚年龄的女儿刘某,便通过某网络相亲APP,为其物色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相亲对象,但该相亲对象却与刘某在接触过程中,以指导刘某通过购买期货来赚钱的名义诱导刘某进行投资,而在刘某先后投入60435元后才发现自己的平台账户余额无法提现,意识到被骗后方才报了警。

另一位受骗者是来自栗雨街道庆霞社区的谭某,其通过朋友圈自动推荐的相亲广告添加了某相亲网的工作人员“沫沫”,在客服“沫沫”的介绍下谭某认识了一名王姓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初步获得谭某信任的王某给谭某发送了一个网址并让其下载,在王姓男子和网站客服的诱导下,谭某通过自己注册的账号7天内陆续向对方提供的不同银行账户转账充值8次,最大一笔金额为190000元,后因发现金额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于是报警,共计损失900000元。

如果说上述案例仍未脱离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杀猪盘”范畴,那么伴随短视频兴起的相亲直播间等新业态则衍生出了更多“氪金”新套路。

《半月谈》2024年第2期内容提及,一些“红娘主播”成为网络热议的相亲新模式的同时,还存在如少数主播串通个别嘉宾一唱一和,以“相亲交友”的名义不断欺骗其他嘉宾刷礼物;不少诈骗分子瞄准直播相亲嘉宾这一群体,通过伪造个人信息的方式实施精准诈骗;由于此类“带货主播”并未涉及直接的财产纠纷,因此很难认定此类女嘉宾存在法律过错等问题。

不难发现,尽管“甜蜜陷阱”屡见报端,却往往总能在“变身”后引诱到其他新人下场,这无疑是在加倍提醒那些想赶在年前最后一波相亲潮找到对象的人,面对陌生人的诱惑一定要提高警惕。

二、不做“数据男女”,年轻人只想寻觅“精神伴侣”

作为技术革新下的产物,互联网婚恋市场在这十几年间的培育与发展进程中,种种乱象的长期存在是行业难以避免的重要议题。

一切都要从互联网相亲的基本盘说起。

最初,互联网相亲平台主要通过收集用户的年龄、身高、收入、学历等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归结为用户拥有的“硬性条件”供人参考,而为了提供快速匹配的服务,部分平台甚至开始让其服务对象在设定好的“框架”里选择“对的人”。

但关键是,当个人数据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即使是再精准的数据配对通常也很难达成用户想要的结果。

一方面,互联网婚恋平台(包括直播间)在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把关和真实保障时,仍存在不少难点: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平台或主播有审核参与相亲的男女嘉宾信息真实性的义务,而即使是要进行审核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除了身份信息可以实名外,用户的其他信息都存在着造假的可能,平台和主播往往难以判断其真实性。

据新华网此前的报道,有业内人士表示,婚恋APP中不少条件优异的用户其实是虚假账号。这些虚假账号是由“中介”通过支付报酬拉拢人注册的账号(如有“中介”会发布账户注册任务,并为每完成一笔订单提供20至80元不等的佣金)。虽然有的APP似乎审核较严,需要注册者上传照片、视频等信息,但事实上,账号注册后使用者并非注册者本人,而是由客服统一运营管理。还有“中介”表示,一些交友APP为付费VIP用户提供智能匹配功能,而这些精准账号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但内容大多是假的。

另一方面,在“男女都被物化”的相亲模式下,每个用户的个性和特质都淹没在一堆数据里,比起从年龄到学历、从年薪到房产进行粗暴的数据配对,年轻人作为当下婚恋场的“主力军”更加注重精神社交。正如近年来流行在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新型社交关系”,因为共同兴趣爱好或者共同需求结合而成的如饭搭子、下午茶搭子、旅游搭子等社交关系,主打的就是先在某个固定领域的精准浅层次进行陪伴,再在某个契机撮合下走在一起,而非将彼此视为带有强烈脱单意愿的相亲对象。

精神社交主宰相亲场,年轻人为春节KPI“奔命”

人民日报微博发起的投票结果

在小红书等平台上,数位博主亲身讲述和安利“脱单剧本杀”,还有相关剧本杀门店的店主透露,不少年轻人通过玩“情感本”的剧本杀变成了恋人,甚至有人专门为了“脱单”来玩剧本杀。另外,销售脱单盲盒、脱单漂流瓶的“脱单便利店”也在北上广以及南京、成都、长沙等一二线城市悄然兴起,在这些便利店里不仅可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联系方式等放入漂流瓶等待“有缘人”,也可以打开别人的漂流瓶获得信息并与对方建立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种“新型社交关系”涌入年轻人们的视野,那些玩法更新颖、受众更垂直的陌生人婚恋社交APP,也有了和老牌互联网相亲平台争夺话语权的底气。

三、“00后”的精神社交,能否逃离线上“套路”?

随着“00后”逐渐步入婚恋场,以年轻人为目标客群而推出的各种婚恋社交方式越发新颖且丰富。

可以看到,瞄准年轻人的社交APP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各种新型社交玩法也随之迅速扩展开来:主打视频速配、听歌交友、互动游戏、同城群聊等多种玩法的他趣APP;拥有多人群聊派对、兴趣群组,以及Soul狼人、爆弹喵等游戏互动场景的Soul;专注用户游戏开黑需求及各种角色扮演“Pia戏”功能的TT语音;推出了“同生缘”及“脱单盲盒”功能的爱聊(原陌声交友);青藤之恋APP还专门为2024年春节年轻人《如何应对花式催婚》的话题策划了一场主题为“不催熟的爱情”恋爱市集活动。

老牌婚恋交友平台也在试图讨好年轻人:如珍爱网就推出了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携所爱·赴山海”光影跨年交友派对,为用户搭建“电影搭子圈”;百合佳缘此前也引入了组局、活动等线下交友方式,通过兴趣小组和多对多的交友方式和环境对话年轻人。

此外,还有伴随短视频行业一同兴起的相亲直播间,因直播本身就是当下年轻人最常用的社交方式之一,不管是“1V1快速配对”,还是“多人连麦竞争‘上岗’”,抑或是“九宫格‘群面式’相亲”,以红娘主播为桥梁的社交新方式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选项。

从套用个人数据推演“爱情公式”转为迎合年轻人的精神社交需求,这些平台或机构实际做的还是“爱情生意”。尽管转变产品形态可以吸引到新的流量,但这些婚恋社交方式实际却很难摆脱固有的行业弊病。

在黑猫投诉上,相关投诉并不鲜见:一位网友投诉他趣APP称,“我家人在该平台上交友,在对方不断暧昧聊天过程中,遇到对方以恋爱为由,被邀请加入该平台的‘恋爱日记’,加入该日记后,需要不断充值扣钱,且该网友不断诱导我家人视频通话,来抽取更高平台佣金。在我家人提出质疑后,对方更是以‘父亲气到住院’为由回应,最后发现住院图片为假后,已经被直接拉黑。”另一位投诉伊对APP的网友表示,“红娘以相亲为由伙同女嘉宾骗刷礼物,然后拉黑,再次充值的时候听到红娘和女嘉宾下面要什么礼物,然后怎么分钱才发现被骗,对方发现后把我拉黑。”

翻看各大社交平台,有人被收取天价服务费后,“红娘”客服的微信变成了一个感叹号;有人通过相亲直播一个月,约见十几次依然颗粒无收……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平台必须重视用户实名认证,因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认证体系不仅能为用户提供严密的保障,更能促进平台的健康向好发展。”

“最核心的问题仍是用户实名认证。”其实此前,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婚恋交友平台需要做的正是实名验证,至于核实用户的其他信息,包括财产信息、工作经历信息、教育信息、犯罪记录等则需要其与相关政府部门信息互通,双方共同构建更全面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而在相对完善的信息认证体系下,通过共享、互通的方式,进而让婚恋交友平台能够去查看以及验证用户信息是否真实。”

可惜直至今日,业内人士的期许和行业共同的希望仍然未能真正落地。在这个大前提下,不论是传统婚恋网站还是新社交概念平台,纵使万般变化,走进的却是同一个轮回。

作者:孟会缘,编辑:陈邓新

来源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专注科技、互联网新经济原创深度报道。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