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突破,产品同学务必记住这八个字!
钝感力——应对复杂环境的理性思维。据镜同学调查,在大多数产品同学看来,相较于公历新年来说,传统春节才是年岁更替的符号,这也往往也意味着是产品规划和年度冲刺的新起点。
从宏观上来看,2024的经济大概率会延续去年的叙事逻辑,逆周期可能仍是主旋律,复杂、多变、困难、挑战仍然会是关键词,那么,对于咱们产品同学来说,我们应该如何有效突破呢?
先说结论:在我看来,一个可行的关键举措在于培养钝感力。
钝感力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一则概念,出自其2007年出版的随笔集《钝感力》,指的是对周围人的看法和评价没那么敏感,反应有点慢,比起外界杂音,更专注做自己的事情,只关心有没有实现目标。
事实上,钝感是敏感的另一面,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速度的标尺,一般来说,拥有较高的钝感系数的人对外部反应较为迟钝,其敏感度也会相应降低,这种平衡状态有助于人们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镜同学以为,钝感力对于产品同学可以作为一种必备的生存才能和智慧,它可以帮助咱们更加从容地应对产品困境,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做到处变不惊。
更要的是,钝感力以结果为导向,会让我们精力聚焦、理性执行,会增加我们的抗干扰能力,这对于逆周期来说极其关键,这也是拥有钝感力的人更容易在竞争环境中胜出的原因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培养钝感力呢?
客观上,每个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镜同学结合过往经验,深度思考后总结了八个字:回归常识、向内挖掘。
新的一年,镜同学也希望读者朋友更快的成长,更有效地向上突破,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参考和启发。
一、回归常识
首先,什么叫做常识呢?
根据百度汉语词汇的专业术语解释,常识一般指从事各项工作以及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比如,对产品同学来说,我们完整的设计一般需要经历市场需求调研、可行性分析、业务流程设计、原型设计、需求文档编制、验收测试、迭代管理和产品培训等几个关键阶段,你看,这就是产品常识。
再比如,为了更好的进行团队协作和需求传递,原型设计需要采用专业设计工具完成,如,Axure、墨刀等,这也是产品常识,但你若非要说乔布斯用手绘纸也能设计出来iPhone,额,你说得对。
好了,言至于此,很多同学会说,常识有啥难的?这不是基操吗?
但现实中就是会存在很多逆常识的场景,而且是很普遍的,说到底碳基人是受情绪主宰、强依赖过往经验、本能趋利避害、刻着惰性基因的天然生物,绝对理性与程序正确或许只属于未来的硅基人。
咱们在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会发现:一头成年老虎要捕食羚羊必定是先埋伏,再冲刺,最后猛的飞身跃起而一招锁喉致命,但倘若一只病虎遇到成年牦牛或象群,却总是远远躲开,无他,是本能,亦是常识。
但类比到企业经营中的场景呢,有很多公司业务策略在被市场验证是错误决策后,老板却无视客观数据结论,仍然会坚持投入,这种对过去错误持续投入的行为被称作“承诺升级”,本质上就是一种非理性的逆常识行为。
你看,优秀的老板还会逆常识,更不要说芸芸打工人:
①高级产品的向上汇报
我们团队某条业务线的高级产品经理要向我做周工作汇报,起初他的确很认真,虽然也有表达瑕疵,但很快就修正了,所以他的周工作汇报结构分层、内容清晰、结果明确,因而我们的拉通效率也很高。
但最近这段时间他的工作总结质量明显下降,后来我得知,他采用了成员汇总的方式,各成员在群内接龙总结,然后他汇总后发我,但他并没有做好深度把控和精准修正,甚至上下的表达风格都不一样,像是硬性拼凑的流水账,缺乏表达灵魂。
你看,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常识缺失:对于高级产品来说,你的团队工作汇报是重要的、基础的岗位职责,你不应该仅仅作为通道,而是应该作为第一负责人,更重的另一个常识是:面对领导,咱们绝对不能制造高开低走的向上感知。
你看,常识缺失就会导致角色定位偏差,最终必定会影响职业发展。
②设计需求的抽象理解
我们有个业务板块是2G的,大家都知道,面向政府的解决方案强依赖政策引导,在这里也顺便提醒G端的产品同学:既要培养政策敏感意识,又要第一时间收集学习政策,还要学会深度理解政策文件。
这不,前几天,我们该业务板块政府出台了新的政策要求,我截图并划线标注给负责的某产品线负责人,让他以此为指导方案,规划下我们的产品迭代路线图。
原本我以为会很简单,因为那个政策文件写的很直白,但让我比较失望的是,该同学却并没有深度理解政策,所做的规划和政策指导仍然是两张皮,在我看来,这同样应该是产品专业领域(政策研究对需求指导)的基本常识。
比如,政策明确提出要规范交易秩序和激活市场,并鼓励社会化服务力量帮助政府建立分辨优质企业的平台,那么,我们产品设计上就可以做信用体系建设,并可以信用值进行企业排名。
你看,这些也虽然都是小需求,但却是高级产品在需求抽象上的常识(基操)。
③初级产品的文字表达
我们团队每天需要汇总日报,目前我们采用轮流负责的方式,但团队有个小伙伴习惯性粗心大意,他发出来的日报经常犯一些小错误,诸如,标点符号重复、错别字等,比如今天,他又把日期写错了。
当然,这些我也提醒过多次,也做了要求,一般短期会有效果,时间一长又会出现这样的小错误,我估计他短期大概率难以改正,虽然他产品思维很好,人也不错,但在方案编制上确实会给人不靠谱的感觉。
如果较真来说,这些也都是小事,但客观上也确实都是常识。
其实,如果超越产品来看,内心修为更是个漫长的过程,靠谱才是各个节点的通用标准,而细节打磨与遵循常识则是最底层的必备认知。
二、向内挖掘
如果说回归常识是剑,那么向内挖掘则是剑法。
我们不仅要确保剑不生锈,更要设法做到剑法超群,即,要修炼内功,向内挖掘。
镜同学认为,向内挖掘的价值既在于维护常识、稳固领域知识,更在于拓展专业、激发源动力,最后通过跨领域知识体系的修炼形成差异性竞争力,最终强化逆周期下的竞争力。
向内挖掘的方式其实也很朴素,如,多读书、多交流、多学习、多思考等,尤其是在逆周期下往往迷雾丛丛,我们更需要建立打破信息孤岛的多元化渠道,这点非常关键,镜同学始终认为,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从来不是智力,而是信息差和认知差。
那么,对于咱们产品同学来说,向下挖掘究竟挖掘哪些方面呢?我认为除了系统方法论、因人而异的基本功之外,镜同学还特别想结合自身思考,分享几点更适合产品同学的内容:
1. 产品专业
镜同学反复强调,产品专业最能够体现专家效应,我也在星球分享过很多次案例,而向内挖掘首先就应该从产品专业能力提升上入手。
简单来说就是从横向、纵向提升产品广度和深度,比如,初级产品同学要对标高级产品经理,如,提升产品规划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只有先苟住专业,才能对抗不确定性。
2. 项目思维
总所周知,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多耦合点,对很多初创团队来说,产品经理往往会兼任项目经理,当然,你若细细推敲也许会发现:凡其重合处、皆为思维梁。
镜同学认为,这对于产品同学来说更大的价值牵引其实在于项目思维,如,对某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管理,制定项目计划、识别应对风险等,用项目思维来丈量产品工作才是思维应用之精髓。
同样的,这点不仅适合拆解后的产品工作,对于逆周期下的某些重点难题,都可以通过项目思维赋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可靠度。
3. 团队协同
精细化分工意味着未来竞争新机制一定是协同,镜同学想说的是,这对于产品同学来说,不仅意味着要向下挖掘自己的融入团队协作能力,更要挖掘协同其他同学融入团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事实上,越是逆周期,越容易遇到复杂问题,也就越需要良好的协同能力,这也是我们产品同学要向内挖掘协同能力的原因。
4. 心态管理
去年我参加华夏基石的高峰论坛,席间彭剑锋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当时彭教授意外致使肋骨断裂,治疗前,医生给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激进治疗,即,手术处理,效果快但有风险;一个是保守治疗,风险小但效果慢,且需要静卧休息。
彭老师开玩笑说,他当时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保守治疗。
但之后,真的需要卧床静养,不能工作,不能分心,甚至玩手机都不方便,最后只剩和自己内心对话,此时最大的考验就是心态。
最后,他总结,好心态是一个人的最高修养,受益终生,越是心态好,越容易越过看似不可渡过的艰难险阻。
对此我深以为然,产品设计也好,职业发展也罢,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痛苦,比如,对于累的感觉,心态好的同学会自我鼓励,告诉自己之所以累是在爬坡向上;心态差的同学则往往会焦虑急躁,不断消极暗示以至于低水平发挥,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我的成长中的几次关键跳跃,除了有一定运气之外,绝大多数真的是自己的乐观心态,痛苦是最大的势能,心态好才能越过高墙,才能带来好运。
因此,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向内修炼好心态,建立对抗复杂局面的牢固新基座。
5. 系统认知
前段时间和我们某总监聊天,他说现在做颠覆式创新很难,尤其是新领域突破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人们赚取信息差的年代已过去,未来是认知差的天下。
对此我也深以为然。
是的,过去,信息差是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信息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比如,你知道某种植物有药用价值,别人不知道,你就可以大量收购再二次销售,赚取信息差。
而如今,信息的获取已经变得相对容易,然而,认知差却成为了新的挑战,比如,我在知识星球也分享过折扣牛CEO的商业认知,如,打造极致的单品,这些其实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因为认知达不到,所以洞察不了可能就在身边的商机。
如果说以往信息差和认知差都是赚钱的重要因素,如今来看,赚钱的天平快速向认知差倾斜,更残酷的现实是认知差会带来更多的信息差。
当然,残酷也意味着机会,逆周期更需要系统性的认知,所以要多读书、知识投资,快速提高认知能力,我们要向下深度挖掘、向上努力提升我们的认知维度。
最后,新年伊始,愿咱们一如既往地怀抱热情,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保持好的心态,回归常识、向内挖掘,提升钝感力,不断向上突破。
希望本文对你有产品启发。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