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祛魅才不会被割韭菜?

前阵子在即刻上,我看到野生运营社区的松月发了帖子。大意是说现在的内卷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内卷,还涉及到title的内卷,变得越来越膨胀。

我并不知道这些数据是从什么维度定义的、也不关心他们是如何自己给自己身份的,但我对这种现象是嗤之以鼻。

马斯克自传中提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多人是很水的。他们只是通过过度营销包装自己,从而显得自己很厉害。

在过去一些项目中,我也遇到过那种牛皮吹破天的所谓的xx级操盘手。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发现对方不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甚至连一些专业常识也是极度匮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到后面我去看一个人是否靠谱都不再去看所谓的title,只看协作的过程中你是否是一个“专业且靠谱”的人。进行说服时是否有理有据,沟通协调时是否具备换位思考,交付工作时是否标准清晰足够及时……

在我看来,「专业且靠谱」可比「title」要更实际一点。

一、为什么我们会有「title」崇拜?

我们会主动靠近那些”他做到了我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的人。

  • 比如有勇气裸辞并且环球旅行的人。
  • 比如依靠协作养活自己的人
  • 比如年纪轻轻开公司的人
  • ……

title是最易识别,最显性的东西,同时也最容易被人「赋魅」的,被人来演绎的。

当演绎标签的这个人和我们身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时,我们十分容易被代入。

比如,你们都认可人生应该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再比如自律早起一定能改变人生等等。他说着你认可的观点,做着你一直想做却没做的事情。你不自觉就会被吸引相信。

可以说,是我们将某部分的理想自我投射到了这身上。

二、那title膨胀如何来的呢?

是来自于比较。

商业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江湖,在江湖中有所谓的名门大派,诸如BAT、TMD之类的大厂,从这里出来的人无一不是身份尊贵。

这些人出来后总喜欢给自己贴「ex字节」、「ex小红书」之类的标签,因为名门大派的身份是社交利器,如果手握和重要领导的合影,这一切似乎看起来更加合理。颇有种你认识了我就有了搭上大厂这条线的门路的感觉。

再给自己编写一段故事,回忆回忆与同事们的激情岁月,然后转身吐槽大厂里存在的各种毛病引发共情,诉说着自己的郁郁不得志,然后描绘理想的同时输出点大厂方法论,再对外宣称自己创业,这就是典型的「放弃xx万年薪去创业」的剧本。

至于是被辞退还是没有晋升空间,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从「大厂高管」顺利转型为「创业者」。

对于那些没有泼天运气进入大厂的,一提起自家公司,没有人认识怎么办?

那就先对外宣称自己年入xx万,再稍微整理点素材,做个十年体视频。十年内的各种照片,加上李宇春那首《和你一样》先煽情煽情。

出身背景不够穷不够惨,那就讲点原生家庭。高光时刻不够亮,那就晒点团队合照。总之就是要将你代入到屌丝逆袭到经历里,直到你相信和共鸣。

这些经历还没有怎么办?

对外宣称自己是xx级操盘手,参与过n多项目的操盘。至于在里面是客服、是执行这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讲点项目里的一点琐碎信息。

稍微有能力一点的就创建个账号,输出点内容,没有粉丝就买点粉丝,然后对外变身成为「xx主理人」。一问有没有方法论可以学习,问就是不方便说。

身份遭受质疑怎么办?

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自己的,「xx级操盘手」到底说的是PV、UV、还是GMV、还是粉丝数,没有人会深究。只要有机会抱到大腿,找其他大V一起连麦,稍微说点不出错的干货,那也就没人管了。一切都将变得合理起来。

第一次title膨胀发生在双创的时候,那会儿遍地都是创始人,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你遇到的10个里有8个都是创始人,有2个投资人。搭载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红利的春风,好不热闹。

第二次title膨胀发生在双减之后,疫情开始后所有人都开始做私域、直播和短视频,更随着裁员大军的加入,你遇到的10个人里不是在做自媒体就是在准备做自媒体。几乎到了人人都是「主理人」时代。

在这其中又鱼龙混杂,难以辨别。如果不能祛魅,那就很容易被割韭菜。

三、那我是如何祛魅呢?

我想先和你分享我的一段经历。

那会儿是《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热播后的2年,很多高校的课堂上依然放映着这个节目。

在这个节目里,你可以看到雷军街头调研被拒,也可以听到刘强东那句“不要和雷军比营销”,还可以看到怒目争吵的李想,以及各个大佬吵架的画面。这些素材或被用于黑公关,或被用于夸赞某些人。

而那期的队长,就是我的老大,光头袁岳。

伴随着2015双创大潮的开启,大家创业的热情非常高,我有幸和老大一起共事。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一天一个城市的切换。除了我所在的业务线之外,也作为随行助理和老大一起去看各种项目。

那时候所有人都意气风发,有年轻大胆叛逆的马佳佳,也有豪掷上亿的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那会儿皇太吉也还没退出舞台……太多太多,我见证了无数个年轻有为的人,巅峰时期人人称羡,低谷时人人喊打。

再加上我自己作为青年公益机构的负责人,我见到所谓“年轻有为”的人特别多,有看起来学历不怎样但能力特别出色的,也有学历好背景好能力好的天选之子。

这么多样本,几乎都印证了年轻时赚到超出自己承受力的钱,很少有人能驾驭得住。很多人都要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买单。这让我想起了那句「早慧代替不了阅历」。

四、这让我去除了「年轻」这一滤镜。

同样因为在大佬身边,也能接触到过去对我来说一直活在各种媒体报道里的大佬,在外人看来他们永远精力充沛,充满智慧、温文儒雅、谦卑有礼,但在私下里还是一样有情绪、会疲惫、也会争吵,也有自己的短板。

在见过这些之后,我开始能够把他们当成是一个普通人来对待。因为除了能力、财富、眼界之外,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但从他们身上依旧能看到很多亮闪闪的、值得学习的优点,不服都不行。

我想起老黄(黄有璨)当初说在我身上看到一个优点,就是见到各种大佬都不会发怵。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眼界打开了,也就没有啥特别了。

这让我去除了「大佬」这一滤镜。

除了这两种滤镜之外,对于普通人来说还存在「成绩」滤镜。

在离职之后,我参与过不少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履历漂亮的高手加入进来,但在协作过程中就有出现过我前面说过的那种不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甚至连一些专业常识也是极度匮乏的人。

过往他们取得成绩真正属于他们自己操盘掌控的部分也许并不如他们描述的那样多,或许是运气,或许是本身处在大厂,天然的资源基础比较好,比如有个几百万用户,稍微动动就能做出千万GMV。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类人。

靠谱真的是一个稀缺的能力。比起相信过往的成绩,不如真实的感受你们协作的过程。

这让我去除了「成绩」这一滤镜。

对「年轻」「大佬」「成绩」等祛魅之后,我养成了什么样的心态?这里有三点分享给大家。

只看逻辑不看故事。

一个是看这个人过去的经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看逻辑不要看故事)都是值得学习的。一个相对靠谱的结论:越是不牛逼的给自己的title贴的越多。

不代入立场只取可取价值。

比如我想要提升自己的内容能力,但有些博主虽然我不认可,但我会去思考他的内容策略。

如果这个人号做起来了,并且仍在活跃,那么在内容上你还是值得学习的。(也许你瞧不上他的内容,但只能说明你不是他目标用户,但你要看的是他的内容对他目标用户的有效性)

所以我很清楚,我可以不喜欢,可以讨厌,但我该佩服还是佩服的,在这点上我特别拎得清。

警惕贬损心理带来的单一视角。

有不少人拿着“草台班子论“到处去喊,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一些心理慰藉。这种习惯性遮蔽自己的视野,会让自己再难从别人身上获得价值。

祛魅并不是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也不是幻想着把比你优秀的人拉到和你同一水平,而是真真切切看到对方值得学习的优点,并且学习他。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