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流程到底是不是纸上谈兵?

IPD本身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先有实践后有IPD。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则评论:

“IPD 流程只是纸上谈兵,

实际操作中市场变化太快,根本无法按照流程执行?”

关于这句话,搞 IPD 的企业或个人,

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或看到类似的说法。

甚至是有一些 IPD 方面的顾问也在说:

你可能永远用不上 IPD。

前两天在知识星球也谈到过,这些说法的问题在于:

把市场变化和流程的概念混在一起了。

下面举例简单聊一下两种可能导致这种疑问和看法的场景:

一种场景,

如果说你所在企业连基础的业务模式都没跑通、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

这个时候,

你应该优先解决的是业务发展的问题、财务和融资的问题……

根本就谈不上引入 IPD 或者是其他流程这件事。

另一种场景,

如果你正在创业,或者有创业公司的经历。

你会发现创业团队本身就是最高效的跨职能团队。

用 IPD 中的说法:

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最小可行且最精炼的 IPD 过程。

你可以认为 CEO 在直接担任跨职能团队的组长。

之所以创业,

不就是基于一种市场机会和自身资源去做一件有可能成的事。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也必然可以做到快速决策、快速评审。

也可以直接调动研发、采购、供应链全方位的资源。

自然也就可以省掉很多流程、表单、会议的过程。

IPD 流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始终保持这种优势。

也就是说 IPD 的核心在于解决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组织问题。

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业务效率的问题。

因为人员一多就涉及多部门协调联动,

还要规避员工本身的能力、惰性……

而且企业各层级的管理者也很难具备,

像创业公司 CEO 一样的能力和工作态度,

更没有这样的资源调动和决策的权利和能力。

如果不去靠流程去评审、去约束、去提醒,

必然会出现混乱和低效的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市场上有多种多样的流程方法和策略,

比如说水土不服的阿米巴模式等等。

只不过由于华为的带动效应,

让 IPD 更出名、被验证的也更充分一点罢了。

用的企业越多、做咨询的越多,当然也就越发完善了。

当然,这也导致 IPD 越发显得复杂,

也间接给很多想引入的企业造成了很多困惑。

IPD 本质上就是很多公司优秀实践的一个总结。

并不玄幻、也不特殊。

企业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可以实现,

把公司市场、研发、采购、供应链等等这些部门涉及的业务串联了起来。

其实无论有没有 IPD 这样一个流程,

正如刚才所谈到的创业公司,

或多或少都会执行 IPD 里面涉及的一些关键步骤。

区别在于根据公司发展阶段,侧重点不一样。

以硬件产品的研发过程为例:

前期也要市场调研,

之后是立项、概念、预研,

在之后是开发、验证、生产……

这些内容跟 IPD 开发过程本质都是一致的。

对于大点的公司来说,

不过是增加了评审把控的环节,更容易做好管理。

关于这点,也有人说:

“IPD 流程太多模板和表单了,太繁琐了。”

这句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企业发展阶段的问题。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

CEO 都已经亲自高效决策完了,

自然就不需要再去做重复评审了。

作者:产品人卫朋 《硬件产品经理:从入门到精通》作者,CSDN博客专家,公众号“产品人卫朋”主理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