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尾事故,我用产品思维这么来解决。

产品经理——问题解决思维的表达载体。

我曾说过,产品经理不是一个岗位,更不是某个职位,而是一系列产品思维的表达载体,而说到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集合。

在产品工作中,我们的价值多体现在抽象业务场景、解决用户需求,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则需要应用产品思维来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与挑战。

很多总监朋友开玩笑说,产品思维是咱们最大的护身符,也往往是认知升维的外延体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学、领导,但镜同学始终认为,创造价值从来不局限于发现问题,而是起步于着手解决。

宁向东教授在《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中提到:当你开始解决问题时,你就是在应用有机思维,而不只是发现问题、吐槽问题的线性思维。

今天出了个小的交通事故,但是事情得到了相对圆满地解决,坐在电脑前复盘整个经过,我的反思是底层产品思维帮了大忙。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今天下午开车回公司,我走在第一直行车道,对方则在第二“直行+左转”车道,我俩几乎并排行驶,可对方直行过半突然毫无征兆地猛然左转,于是我“果断”追尾。(实在是反应不及)

赶紧把车靠边停好,说真的,当时脑子里完全没有抱怨、情绪,而是发自心底地在想先解决问题。

图 -↑ 事故现场丨 心疼小6中…

一、抓重点:有条不紊的源动力

就像你在产品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产品需求,甚至李鸿君老师在《大话软件工程》一书中还做了分类:目标需求、业务需求、功能需求等,但你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做到有条不紊。

这个有限条件既指时间维度上的有限,也指空间维度上的有限。

首先,我觉得安全是当下第一需求,毕竟当时是在主干道,车来车往。

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镜同学赶紧去查看对方状况,得知对方主驾车门已无法打开,我便和副驾设法先把司机“救出”,并让其车内乘客全部都转移到安全区域。

其次,我打开双闪、车后放置三脚架,拨打报警电话,交警很快出具了事故认定书,其实交警说应该他全责,但是因我当时所在车道是公交BRT,刚好此时段不允许私家车通行,各一半责任。

这里也提醒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对于分时段限行的车道还是要留意行驶时间。

再者,我听到对方后排一个乘客脸部有轻微渗血,估计是没系安全带,当事人反馈有短暂失忆,我第一时间让拨打120,将其送至医院急诊,再三叮嘱务必仔细检查,后经医生诊断,所幸并无大碍。

而后,我便在服务群内上报事故,蔚来当即安排专员对接处理,保险理赔师很快就到现场进行了查勘,因事故认定清晰,效率也很快。

最后,我也赶紧向老板做了汇报,和同事快速做了工作对接安排,因为原本我有个重要的客户接待,只能麻烦同事代为处理。

其实,回过头看,我在这个事情上的处理算是有条不紊,我也在星球小群里跟大家分享过:有条不紊是个顶层能力,想做到一是要提前做预案和彩排,二是要应用产品思维临危处理。

你看,这次事故处理就很依赖后者。

二、同理心:真诚是永远的法宝

同理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让镜同学尤为感动的是,在本次事故处理中,不仅我主动表达了同理心,对方也是同样在应用同理心思维对待我。

我们双方都没有任何情绪化表达,在我看来,这点其实也很关键,因为有太多原本很好解决的小事,因为彼此的情绪化处理反而越发不可收拾。

首先,我下车帮忙打开车门,司机下车后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大哥,我们走过了路,原本应该直行,可朋友说走错了让赶紧左转,我就忘记了打转向而匆忙左转,对不起。

我听他这样讲,哪还有其他怨言,得,解决问题最重要。

这里忍不住说一句题外话,该司机是退伍军人,据他说,后排让他左转的哥们是他老班长,该说不说,这执行力,嗯!

而后,我利用等拖车的时间,打车去医院探视了“受伤”的那个朋友,当时保险同学、不少朋友都嘱咐我不要去医院探视,交给保险就行了。

但在我看来,人都是需要温度的,就如同你的产品,总要向交互的对象传递正能量和应有的担当吧。

我拎着两箱奶就去了急诊。

其实,该兄弟并无大碍,刚从车里出来时思维也都很清晰,估计也是怕万一有啥闪失,再加上我执意建议他去做相关检查,他才按医生做了各类检查。

对方司机兄弟很感动,他这个受伤朋友也很感动,起初,他父母亲友有些怨气,言语都是责怪,似乎我是罪人。

在我看来,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没有任何情绪,而是不断表达慰问,并主动说让他们一定要听医生、多检查,而后我便把事故认定书、行车记录视频给他们看了看。

因事实很清楚,对方猛然转向导致我措手不及是主要原因,我也向他们耐心讲述了事情经过,对方司机也附和着主动承认的确是他们路不熟。

我也提到了另一个事实,我并没有和交警对事故认定纠结,而是主动提出我可以承担主责,避免他们没有商业险而不好处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没有购买车损险,好在购买有三责。

我一直在表达解决问题的诚意,而且,医院旁边人也说,有全险其实根本没必要去探视,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对方父母、亲友听我讲完也很是感动,尤其是我反复让他去做检查,这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都平安无事。

最后,在我离开时,他们还送我下了电梯。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腾讯的“科技向善”,还是谷歌的“do no evil”(不作恶),本质上都是在强调产品要有温度,因为设计者应该具有温度。

有温度、有同理心,这同样是解决问题的应有姿态。

图 -↑ 同理心丨 对方亦是很真诚

三、注重体验:同用户交朋友、创造超预期

在小群的同学都知道,前段时间我看了多本关于客户/用户体验的书籍,诸如,《体验之道》、《客户体验101》、《这才是服务设计》、《客户成功的力量》、《关键时刻MOT》、《客户体验至上》等。

我最近有个浅薄思考,在功能价值越发同质化的当下,未来产品力的竞争高地一定就在于用户体验,好体验往往就意味着好产品。

《体验之道》一书中就明确提到,用户体验与社会学、心理学高度相关,不仅是产品层面需要体验,在生活应用的各个角落,其实都离不开体验,可以说,体验的价值潜力无限大。

复盘今天的事故处理,如果说我还有哪些做的不错的地方,我觉得就体现在几个小细节上,而这几个细节可能无意中为对方带来了超预期的体验,拉进了信任距离。

比如,我第一时间提醒并帮对方放置三脚架,看到对方有受伤,我从车载冰箱为每个在场人员拿了冷饮,也帮对方冰敷镇痛。

比如,在和对方处理保险的间隙,我仍然多次提醒询问下医院的朋友伤情,并亲自探视,或许对他们而言,我也不是冷冰冰的路人,而是向其传递着有温度的体验。

再比如,在对方保险处理过程之中,我也在让我朋友帮他提供建议,告诉他注意有些不必要的支出,如,找第三方中介处理等。

其实,我一直觉得,体验是复合的感受,是集成的细节表达,并不是边界清晰的冰冷物体,可能有系统的方法论,但主轴却是设计者的天性。

最后,镜同学想起刚重温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书中的一句话: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而解决复杂问题,天然依赖产品思维。

作者:产品大峡谷
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七年产品总监,等你集合打团。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