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可能是个伪命题

最近在思考关于教育的这个事情,过去许多年里我其实都在做泛教育行业的产品经理,经常会面临着选择就是,要选择趣味性还是教育性。

联想到此前教培行业的“双减政策”,我在想教育培训到底承担了一个什么价值?

按照过去的说法,教育是在育人,拓展人的认知,塑造人的品格,丰富人的能力,但人的认知、人的品格、人的能力真的是教出来的吗?名师一定可以教出名徒吗?不一定。

我现在的理解,教育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学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句话越想越有道理。

“教育”这两个字更多地强调“教”和“培育”,反而是不如“学习”更加准确的。

而教育培训,培训的是“学习”能力吗?是应对复杂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吗?其实不是的,只是培训了知识,考试的方法,而知识、考试的方法拉长来看,无法构成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100个人里面,本来按自学能力出成绩,按照优良中差分,假如比例分别是10人、20人、50人、20人,假设优的和良的可以得到晋级的机会(上大学/就业/升职)等,原来是这30人,现在经过教育培训的干扰,变成了另外的30人(有25人还是之前30人里面的,5人是从后面队列里面挤进来的),对于这个系统总体有创造什么价值吗?其实是没有的,反而可能会把原来潜力更好地挤到后面,导致人才需求方得到的不是最优解,整个系统的资源配置达不到最理想的状态,反而因为教育培训的存在,导致整体系统投入的成本变得更高了,是一件内耗的事情。

真正需要培养和引导的,是什么呢?

是兴趣和提供广阔的接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机会,这样子谁能跑出来,谁更适合这个需求。

这是我最近在思考职业培训的心得,联系到之前对教培行业的打击,其实道理是相通的。

培训满足的是一部分人对于考学校/就业的焦虑,是长长的马拉松路程里面走了阶段性的捷径,然而当我们走出命题作文的范畴,来到实际开放式的职场/科研场之后,就会发现培训习得的不能说毫无用处,也是作用很微小,如果你要成为一个领域的头部,不管是职场还是做科研,决定性因素是个人自己的兴趣、天赋和努力程度,而这些不是培训能交付的。

这两天思考我的结论是,对于封闭式的有标准化衡量打分的领域(考大学、考公),培训行业存在一定的商业价值,对于开放式的没有标准化衡量打分的领域(职场、科研),培训的商业价值不大,刻舟求剑不是真正的交付。

人们有时候追求的是获得感、安全感,就像得到的老罗讲的一样,用户实际上是在追求认为自己学到了东西的感觉,但并不意味着真正学到了东西,这个总结非常精辟。

个人观点,不代表正确,欢迎讨论。

作者:李明Bright
前阿里产品专家,12年产品经理,播客「明说商业」,公众号:李明Bright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