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验指标的一些思考

每个功能的上线,都会伴随着体验的提升或者是功能的完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用户能对产品更加满意,留住用户量,进而能给自身带来了一些转化。

那么究竟这一系列的使用体验是否有帮助到用户,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这就需要我们去追踪上线后的特定指标来进行验证。

一、指标的定义

指标指的是对数据的量化衡量标准,一个完整的指标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

举个例子“某产品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35w”,其中“月活跃用户”指的就是指标名称,“35w”就是这个指标的数值。在明确这个指标定义之后,我们就要学会去如何定义指标,我会通过下面的一个例子来进行讲解

例如我们定义“活跃购买用户 Active Buyer”,从这个名称上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有个名次+动词的结合。

我们需要定义清晰何谓“活跃”,此时你需要结合自身产品的属性来决定“活跃周期”。

如果是主营生活用品的电商平台,可能这个活跃周期可以定为上次购买在30天内的,因为生活用品的复购性较高,所以活跃周期可以定短一些。

但如果是OTA类电商平台,这个活跃周期可能需要定为上次购买在120天内比较合适,这个数据会根据自身产品现有数据来进行动态调整。

定义完“活跃”之后,我们再来定义下“购买”。

购买是个非常较为笼统的词语,购买失败的算不算在里面呢? 通常我们都是会定义为购买成功的用户,先用这个正向指标来观测下产品的整体运营情况。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想要指标起作用,前提是先定义好这个指标。

定义时首先要明确这个指标的观测价值是什么,接着定义清晰每个词语的范围,这样开发也能更精准的抓取这些指标数量。

定义指标是一门非常高深的技能,虽然这个指标定义更多的是由数据团队或者产品来拟定,但设计也是可以在做的过程中进行补充,给出一些你们想要的指标给到产品。

二、有哪些体验指标

通常衡量互联网产品的指标有很多,站在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更加关注体验指标。体验指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去做一个分割线,宏观指标就像在告诉你这个产品目前的生存情况如何,微观指标则在告诉你为什么生存情况会这样。

1. 宏观指标

一般指的是那种较为宽泛的体验准则,它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单一的功能,更偏向于整个产品的度量体系。

例如PULSE指标(是基于商业和技术的产品评估系统,被很多组织和公司广泛应用于监测产品的状况,Page View 页面访问次数、Uptime 持续运行时间、Latency 延迟、Seven Days Active User 7 天活跃用户数、Earning收入)、Google在PULSE指标上继续补充的HEART框架(Happiness/愉悦度、Engagement/参与度Adoption/接受度、Retention/留存率、Task success/任务完成率),一般公司都会周期性的去追踪产品的宏观指标,用整体数据来跟boss汇报产品的生存情况。

所以它是无法直接用于评估用户界面变化或者交互形式对用户产生的影响好坏。

2. 微观指标

它是以我们宏观指标为准则,为了达到这个准则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去细化的观测指标,目前我碰到的微观指标主要可以分为静态指标和指标,如下图所示: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静态指标指的就是我们单一行为的一个记录,例如某个功能的点击率、报错率等等,而动态指标更多观测的是整个行为的过程。

例如页面停留时长、找到a功能的耗时等等,它能直接评估出新方案对用户的影响,是否有提高产品可发现性或者高效性。

3. 如何去罗列微观指标

在了解完微观指标之后,你会发现它就是一种根据实际功能来罗列指标的方式,在罗列的时候为了确保能更精准或者不遗漏,我们也可以尝试用GSM模型来理清思路,GSM模型就是Goal、Signal、Metric(目标、信号、衡量指标),这个模型的好处在于能让你的目标与设计产生关联。

利用这个模型可以列出如下所示的指标跟踪模版: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除了将GSM三个点列出,还补充列了一些为了达到该目的,对哪些功能优化了或者是新增的功能点,因为有些目的并不是通过一个功能就能达成的,他可能是由多个功能组成,那么针对不同功能点,就会有不同的Signal和Metric。在最后还补充了一列指标衡量内容,这个主要是为了能让阅读的人更直观的理解为什么我要检测这几个指标。

上述说的这些指标并不局限于由谁来罗列,作为产品设计的我们同样可以列出,列出后可以跟产品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这些内容。最终可以将这个纳入到设计交付件中,让阅读者能深度理解每个体验对应的观测指标,后续就能直接根据这些指标做出数据图表,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来评估是否有达到目的。

至于后续的数据追踪和图表制作,我会放到下一章节来继续讲解~

当然不是所有的用户交互或者设计体验都是能通过数据来进行观测的,例如视觉元素的使用,色彩的搭配是否有影响到用户,这些是无法简单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来反馈的。

此时更多的会内部进行决策或者是通过用户调研来得到结论, 但无论是通过线上还是线下搜集数据,在做设计过程中我们都要理清楚,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得到验证,如何去验证。

唯有得到一些验证,我们才能更加肯定自己的设计方向。

 

本文作者 @陈小哪 。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