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关于平台的见解

最近贝壳的上市,引发了一系列对平台的讨论,链家到贝壳的过程成了很多企业内训的研究对象,先把地产中介业务从1做到N,然后再回头去做行业网络的从0到1。

关于平台,说一些看法。

一、平台解析

平台是一种“基础设施”,为各业务模块提供操作系统。

概念引用:

平台由以下三种基本组成模块构成:

  1. 参与者:包括创造价值的生产者和使用价值的消费者;在不同的场景中,参与方身份可以相互转换,一个参与者可能有多个角色;
  2. 价值单元: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是平台最重要的要素,平台的开端是对价值单元的创造;例如抖音的价值单元就是无数的短视频、滴滴的价值单元就是可用的车辆列表、智联的价值单元是真实的简历;
  3. 过滤器:连接用户和价值单元的连接器,可延展为平台各角色间的连接器;例如百度的搜索推荐引擎、头条的文章推荐规则、用户运营活动等。

1. 连接

平台的核心能力是链接。

平台本身不把控资源的所有权,通过链接的方式,重点在分配资源;相较于管道式的业务模型,平台着重于网状的结构分布,重点在于链接各业务单元,不寻求取代各单体的存在,区别于传统业务模式就在于此。

2. 开放

平台是开放的,不同的开放程度有不同的优劣;例如安卓平台的开源模式,是一种开放程度比较高的模式,好处显而易见,用户无强硬限制,谁都在平台上创造更多好玩、好看的应用。

IOS平台较为封闭,所有的应用遵守同一套规范,好处是规范化、系统化,所有应用看起来整整齐齐;缺点就是在这样的平台框架下,跨越式创新的探索比较难实现。

3. 平衡

平台中的各元素动态平衡,依赖共生。

平台直观表象就是集群规模效应,不难理解,平台的核心受众集群后,形成的规模效应比单体的存在更有价值;例如想找个餐厅,第一想法可能是打开美团、抖音、小红书等APP去搜寻,网络密度的增加,推动单体及平台的“抱团”发展。

对用户来说,搜寻成本的降低、比较成本降低、售后成本降低等便利,降低了交易的难度,用户消费的难度降低愉悦度增加,和平台间产生更多的粘性。

平台第二个直观表象是系统效应,各参与者关联存在,协同共赢;例如根据美团的消费记录分析,可对商家会员提供多种产品,如增加精准曝光的推送、供求链条的撮合等。

平台的系统效应是逐步建立的,和开放程度也有密切关联,平台组建的初期切入的是核心用户群,随着开放程度增加,多用户角色多交易场景的分布,自然生长出相互关联的系统;平台需要提供的,就是关联的场景、工具,甚至促进关联的手段。

4. 非中心化

平台不是中心化控制,区别于自营模式,平台是规则制定者,仲裁角色。

平台是规则的制定者,要求平台个单体在部分环节遵循平台规则,促进各单体原本业务推进的更好。

  • 交易环节,平台有指定规则,平台参与业务交易的手段多样,常见的背书交易,多采用交保证金模式、代收款项的模式。
  • 售后环节,平台更多的作为仲裁者,评判责权,推动解决售后问题,重度参与售后的模式,平台可能成为双方的催债角色。

另一个层面说,每一个平台建立的公域流量墙,是中心化的存在,平台消灭了中间商,自己成了最大的中间商,这样的分析也成立,分析角度不同。

二、平台构建思路

构建平台,需要两个层面,一个是横向成网,第二个是纵向连接。

  • 横向成网注重建立平台成员间的关系,常见的手段是会员体系、信息匹配、撮合交易;
  • 纵向连接注重的是业务端,把整条业务线的角色功能做连接,构建完整的交易链条。

对于平台来说,横向链接是目的,能成网络效益,纵向链接/管道模式是手段,出基础数据,二者缺一不可。

构建平台自然就有了从横向切入还是从纵向切入的选择,两种方式有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最终还是由具体战略选择决定。

1. 横向切入

选择横向切入,典型的是2C的平台,如外卖、购物、信息匹配等,逻辑就是先把用户笼络在平台,再把用户分画像分角色进行业务属性的深入;多存在于消费互联网阶段,初期做信息展示连接交易,进一步做需求资源匹配撮合交易,最终成为综合性服务平台。

这样的路径选择,在平台效应完全不明显时如何吸引第一批用户愿意加入,是拉新阶段最难解决的问题,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免费准入;平台构建的是一张关系网,从关系网中再抽取业务交易场景,从单一场景切入,后逐步扩充场景网络。

2. 纵向切入

纵向切入,往往是先有一个确定的业务场景,通过提供信息工具的方式赋能业务线;系统用户到一定量的时候,找到用户间的业务场景,再做横向连接成网,平台化,这样的方式大多在产业物联网阶段。

很多业务saas系统供应商,现阶段都在做平台化转型。

多阶段的系统用户间有多种业务关联,如做供应链系统的厂商,采购仓储管理系统的客户和采购运输管理系统的客户,一个有仓一个有配,自然有业务连接场景;但是,做系统的人大多没有业务运营能力,在链接成网的阶段会遇到系统思维和业务思维的碰撞,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三、平台基础

1. 信息对称为基本属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出现后,信息对称已经成为平台的基本属性,无论是2C消费互联网时期的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商品的信息互联,还是2B产业互联网时期的各种技术赋能、信息传递,解决的核心痛点都是“信息不对称”。

对现在的平台来说,依靠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已经成为基础标配属性。

2. 信任传递为基底

平台建立了两条信任的方向,一条是交易双方信任平台,是平台建立的基础信用形象;第二条是交易双方互信,当然也是由于平台的背书。

交易双方互信的问题是个大难题,尤其是2B平台,很多业务需要实地考察后才能继续推进,双方见面后发现和平台上展示的不一样的时候,信任瞬间崩塌;有些场景内,交易双方本身就是竞争对手,涉及到争夺客户、服务质量的问题,信任传递更为棘手。

3. 利益分成为核心

平台最终会涉及到交易,交易后的利益分成是平台的核心。

横向连接中的交易,场景属性更多是匹配费、信息费,平台作为交易方提供对应价值的利益,甚至超出价值,才能让平台延续;纵向连接的交易,有多种业务角色,多种业务场景,如何让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下分得既得利益,平台做为交易服务方,构建利益分成核心机制。

4. 平台协调为连接器

在交易中,平台兼备协调方的角色。

交易的建立、推进、纠纷、售后,都和平台有关系,协调双方产生交易,出现问题后协调解决,平台都是连接器般的存在。

四、最后

总结对平台的理解:

  • 平台构建的是一个开放的基础设施,核心能力是链接;
  • 平台的存在,提升链接效率,触达更多协同场景。

 

本文作者 @谢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