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绘制逻辑图——要素的属性:系统与模块(5)
在上一篇文中已经介绍了描述要素状态的属性(黑盒与白盒),这一篇要说明描述要素的归属名称。
我们知道,“系统、“模块”等都是“功能”集合体的名称,那么将一些功能集合成为一个整体时需要遵循什么原则?这个集合体有什么特点?用图形表达有什么标准要求呢?
在绘制逻辑图时,任何一个“框”都代表着一个系统或是模块;因此,搞清楚系统、模块的概念、特点、原则等对于正确绘制逻辑图、传递逻辑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属性3:系统与模块,是要素归集的单位。
一、系统与模块的概念
1.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一群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功能要素组成的集合体。
图1 系统的概念
前面讲过的要素属性有:粒度/分层(表达要素的大小)、黑/白盒的(表达要素的内部是否可视)概念;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要素的集合体给予说明,把一群有相互作用关系的要素的集合在一起称之为系统或模块。
系统的概念有三层含义:
-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必须是功能,可以用来处理业务,如:合同签订、计划编制、材料采购、物流派送等,而不能是“物”(比如:桌子、电器、材料等);
- 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够形成一定结构体;
- 同一系统中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可以具有处理某类业务的能力,如: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订单管理等。
仅考虑要素的粒度和包含关系、不考虑相互作用时,可以将一群要素的集合体之为“对象”;但是在考虑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时,要素的集合体一般就要改称为“xx系统”了。
再进一步,考虑的处理业务的属性时,在系统二字的前面加上业务用途做前缀就形成了不同的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生产系统、人资系统、物流系统等。
系统也有粒度的概念,小型的集合体可以称之为:子系统,大型的集合体称之为父系统,或简称为系统;父、子系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系统之间不好直接进行大小的比较。
2. 模块的概念
模块:是由一群可处理某个业务场景的功能要素组成的集合体。
作为要素集合体名称的概念,模块可以看成是比系统小一级的要素集合体。
由于系统、模块和功能这三个词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描述对象时定义都不同,为了避免出现表达的混乱,三者同时出现的场合,可以做如下的约定:
- 系统:是具有独立处理某个业务领域工作的完整功能集合体,系统是由模块组成的;
- 模块:是分担系统中的局部处理工作的,模块是由功能组成的;
- 功能:是系统中可以完成某个业务处理操作的最小独立单位,不可再拆分;
这三者都是由功能构成的,在粒度上的关系为:系统>子系统>模块>功能。
在构成上的关系为:
- 系统 =Σ(n个子系统)
- 子系统=Σ(n个模块)
- 模块=Σ(n个功能)
注:“模块”还具有另外一层含义,被称之为模块的要素群必须具有“可以组合、拆分”的功能;比如:软件系统中的xx模块,就意味着这个xx模块可以替换;如果被称为xx系统时,则不强调这个要素集合体是否具有可组合、拆分的功能。
二、系统与模块概念的作用
在绘制逻辑图时,特别是图中有大量的要素时,要特别注意对这些要素的归集,要素归集的集合体根据大小的划分就可以分别称之为系统、模块等。
下面举例绘制企业业务功能的框架图来说明概念的作用:
1. 画法一
将企业的业务划功能分为三个业务领域,分别命名为:主营区、辅营区和支持区,如图2所示,这三个区就代表了三个系统。
图2 业务功能的组合
主营区:主营区内的有4个子系统,构成了企业业务的主体,它们分别代表了4个主营业务板块,包括:①销售管理、②财务管理、③设计管理、④生产管理,因为它们是企业产生价值和收入的主要功能,所以称之为主营业务,这里表达的4个子系统是处于“黑盒状态”;如果对子系统再进行拆分(如②财务管理),就可以看到其内部的模块、功能等细粒度的要素。
辅营区:辅营区的子系统是用来对主营区和辅营区的业务进行辅助管理的,包括:财务管理、人资管理、信息中心等,它们不是直接生产价值的,而是为了保证价值顺利产生的功能。
支持区:这些子系统是为主营区业务提供服务的,包括:后勤管理、物流管理等。
2. 画法二
也可以把三个区的内容都看成是一个“系统”,每个区看成是一个子系统,进行降级的名称标注;可以看出,要素群名称的标注是相对的,重点是一定要对要素群的划分有层级的概念。
扩展说明:
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就是将具有不同作用的功能进行多种组合,以实现用有限的功能支持多样的业务处理场景。
功能要素按照要求,被归集到不同的系统中,每个系统可以独立地处理某个业务领域的工作,且每个系统都具有标准的对外接口。
按照需要,可连接更多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系统组合在一起,以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通常我们做所的系统规划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以企业管理的功能框架图为例来说明模块和模块化的关系。
举例,按照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1,客户的业务处理模块与管理控制模块需要分开来进行设计,业务模块与管理模块各自遵循各自的技术、标准完成各自的架构设计,然后再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组合到一起,参见图3:
图3 业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的模块化组合
这里将处理业务用模块设计为图(a)的形式,对业务模块进行管理控制的模块设计为图(b)的形式,这两个模块通过组合可以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里试举2例。
- 方案1:将业务模块(a)和管理模块(b)进行组合,形成了方案1(对流程加工节点进行“c”管理)。
- 方案2:将业务模块(a)和管理模块(b)进行组合,形成了方案2(将管理“c”从加工节点移到采购节点)。
方案1与2的变化在管理模型的“c”上,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的管理模块与不变的业务模块可以给出不同的组合。
当外部市场发生变化时,企业需要调整管理模式,由于业务模块(流程图)与管理模块(PDCA模型)是各自独立的;因此可以不断地更换管理的模型(因为管理易变),而不必改变业务架构(如果业务不需要改变的话),这就是模块化的设计带来的效果。
本系列下一篇博文:如何绘制逻辑图 — 6.要素的属性:内聚与解耦
相关阅读:
如何绘制逻辑图——逻辑图构成的三元素(1)
如何绘制逻辑图——要素的属性(2)
如何绘制逻辑图——要素的属性:粒度与分层(3)
如何绘制逻辑图——要素的属性:黑盒与白盒(4)
作者:李鸿君;《大话软件工程—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一书作者。
本文作者 @李鸿君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