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日记系列:省钱是一种错觉
前两天,当再次接到叫化鸡订单时,曾有认真地想过,要不要透露一点取餐细节给顾客,顺便了解下,他们对这个事儿的接受度如何。
但后来完全没想到,人进了系统,遇到啥情况自己说了并不算。客户那楼没灯,勉强送到四楼,已吓得魂飞魄散。哪有心情交流,跑得比来时快多了。
今天,不知端木老师点了什么外卖,总之,大概率关联了一个非常糟糕的用户体验。他已经决定要增加堂食,少点外卖了。
他是业内认知及审美最高的那批产品经理,早年曾服务于苹果中国。几年前,他在业内有一个很有名的分享叫《产品设计中的价值观》,行业里很多产品经理都上过他的课。
围绕外卖和堂食,产品和价值,端木老师今天贡献了一些他的认知和观察。
首先,他的核心观点是:“XX外卖菜价和堂食价格,越是品牌和数字化,以及再外卖平台优惠精心设计的店,感觉越坑。”
翻译成普通用户点单场景就是,店铺装修越热闹、各种卡券优惠花样越多的店铺,如果你(顾客)不想做大冤种的话,就越需要小心。在不涨价的前提下,线上店加那么多折扣,大概率对应了品质的下降。
或许偶尔有些店价格和品质没什么差距,还有优惠,通常都是再推广冲量——记住这种店铺在平台是非常少的。
作为骑手,从我这段时间的取餐、送餐观察来看:当下的外卖逻辑,相对于堂食,外卖多了配送环节。
所以外卖单出餐时,为了覆盖配送成本。要么价格增加,要么菜品减配。否则出不来那个餐。这里面商家的利润,先给平台交一部分,再给骑手一部分,回归到自己出餐成本,这个部分是一直被压缩的。
商家不容易。
但顾客也不容易,因为很多顾客的体验并不好。
端木老师说,“份量小,价格贼高,然后打个折扣还不如堂食。难道XX觉得自己提供的数字化和送餐服务,比房租还值钱吗?”
他之所以强调商家房租,是因为他认为,外卖平台最终的竞争基础应该是房地产租金。在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里,从成本结构来计算,已经免了外卖单的房租和服务员。
既然SOP的上游省了钱,下游产品和服务应该增量提质才对——外卖应比堂食定价便宜。但我们当下的外卖服务,显然逻辑反了过来。端木说,“总是有太多精明和套路。”
他也是东南亚的Grab的用户,“没发现篡改价格的问题,就是老老实实地配送服务。用户为配送平台买单,明码标价”。他说,“Grab、Gojek、Uber eats 他们之间竞争也很激烈“,也都用过。“但也没发现价格“设计”。”
他说,这里可能有更深层的问题。
假设开一家明码标价、不妥协质量、仅提供专业配送服务的外卖平台,按照所有规章制度,运作完,交完税。到最后可能发现,用户需要为点餐额外支付的运力成本,跟打车出去吃差不多了。
这样,对于既要方便,又要便宜的用户来说,涨价大家是不来的。
关于出餐标准,如果商家不在用户嘴里省钱,用户还要付配送费和平台使用费。如果为了让骑手这种底层体力劳动者能有保障的基础生活,可能每单配送费均价至少要12元。这对最终需要买单的用户来说,又要流失一大批。
——所以只能上套路。
如果平台,把自己定位成餐饮业的服务者,站在顾客和商家层面,提供有自身价值的服务,那么,做出品牌,做出情感连接都不是问题。
如果各家都把自己放在平台位置上,上下通吃,挤压商家、骑手和顾客中的每一方,也是个思路。只要被挤压的一方还在承受范围之内,这个逻辑也能以一种微妙的平衡维持运营。
在这个平衡里面,骑手也就是在交付环节,奔波辛苦一些。但更辛苦的人,其实是顾客。
他们花钱购买了产品和服务,是唯一为整个服务流程付费的人。但他们连自己吃到嘴里的东西是什么,都决定不了。
省钱是一种错觉。
作者:几何小姐姐;公众号:陌生人肖像计划(ID:inlens)
本文作者 @陌生人肖像计划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