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 5 次认知迭代

本文作者对共享单车的认知经历了五次迭代,他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分别是:从用户的视角看共享单车,从投资人的视角看共享单车,从产品经理的视角看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与分享经济不同,从创业者视角看共享单车。

如罗胖2016跨年演讲中所说,16年是黑天鹅频出的年份,也是充斥着矛盾的一年,投资人喊着资产荒,创业者吼着资本寒冬,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大的投资风口经历三次转换:直播平台,问答服务和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风口持续至今。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ofo市场占有率达51.9%,摩拜市场占有率为40.7%。从市场占有率来看,ofo领先摩拜约12%,两家公司的月活用户均超两千万,霸主已现,市场竞争格局已定。因此本文选择摩拜单车与ofo作为共享单车的案例分析主角。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总体来说,我对共享单车的认知经历了五次迭代,分别是: 从用户的视角看共享单车,从投资人的视角看共享单车,从产品经理的视角看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与分享经济不同,从创业者视角看共享单车 。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大家可以留言区讨论,分享您对于共享单车的理解,让我们共同拓展认知边界,提升认知深度。

一、从用户的视角看共享单车

对共享单车有些后知后觉,并不是其早期用户,直到家楼下有了摩拜和ofo的单车后才下载了两个APP。先来谈谈我个人对于这项服务的一些体验,也就是从用户的角度看两家的单车服务。
首先,共享单车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我的生活半径,举个例子,一个商场距离我家2000米,地铁一站地,两人共需6元,步行单程大概25分钟。有时候散步过去,地铁回家,每两周去一次。有了共享单车后,每周都会骑行前往,有时一周去2次,因为周末都会有免费活动,成本在0-2元之间,骑行单程8分钟左右,经济实惠,非常方便。虽然大兴区也有一些市政的自行车,但需要到指定地点办卡,而且需要指定地点取车还车,很不方便。所以从用户角度,共享单车极大提高了5000米以内出行的便捷性。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再来说说骑行感受,接触的第一类摩拜的车子非常重,才有轴承驱动,骑起来特别吃力,轮胎也都是实心胎,减震很不舒服,押金299,感觉还蛮贵的。摩拜的优点是可以在线查看车子,可以预定,而且摩拜单车的小车框非常实用。再来说说ofo,从用户产品体验上看,骑行感知更能让人满意,车子与普通自行车一样轻巧,气胎,但是无法在线找车。随着共享单车不断发展,摩拜也出了链条车,骑行更省力,轮胎虽然没有采用气胎,但通过技术创新,减震效果提升明显。ofo单车也可以在线搜车,新车也加装了小车框。从现在的骑行体验来看,ofo略优,但差异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最初对于共享单车的理解,仅从用户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一种骑行感受的对比,没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从投资人的视角看共享单车

2016年12月21日吴晓波频道的节目中,吴晓波老师与摩拜单车投资人李论探讨共享单烧钱还是赚钱,2017年1月7日混沌研习社线下大课上,ofo天使论投资人朱啸虎老师的解读其投资ofo的思考逻辑,我发现投资人看待共享单车的角度很有意思,这个视角是一般职业少有的,让我对于共享单车有了一些全新的认知。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投资人视角的核心就是算账,以摩拜单车为例,一辆车成本是2000元,自然折旧周期是5年(车子做的很重的原因),那么每年的折旧成本是不到400元,每天大约1元。如果再算上投放、维护、损坏、偷盗等运营成本,一辆车每天的运营成本大约可以是2-3元。如果每次骑行的费用是1元,那么如果每天每辆车被骑3次,则可以打平成本,高于3次则可以盈利。在摩拜只有1000台车的时候,其商业模型得以验证,大概6-7个月收回成本,用投资人的话来说,这么多年以来,摩拜单车是少有的产品早期可以自造血运营的投资项目。而且大家不要忘了,单车是收取押金的,一月份时,摩拜单车用户量已经超越1000万,每个用户支付299元押金,用户每次退回押金的平均周期是6个月,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保障在半年时间里始终保持多达30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这么多钱如果购买年化率是5%,那么一年下来这个平台至少可以多赚1.5个亿。为了方便单车维修,摩拜单车模块化组装,维修采用以换代修模式,号称几秒钟可以完成换胎。1月份摩拜与富士康战略合作,预计年产能可达560万辆,通过批量生产压低成本。为了提高车辆使用率,推出周末免单和红包车服务,进一步刺激用户养成用车习惯。
再来看ofo,投资人朱啸虎之所以会投资ofo首先也是认可共享单车的市场模型(ofo的车子成本更低,但折旧周期更短),同时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滴滴出行的投资人,课上朱啸虎老师戏称,实在不行让滴滴收购了ofo就可以了。仔细想想,滴滴收购ofo是很有可能的,因为ofo的用户群可以对滴滴现有用户进行补全。滴滴想做汽车市场几乎人尽皆知,而在中国,有车有房是年轻人期望的标配,虽然共享出行如此热闹,买车依然是年轻人的刚需。我们来看看ofo的用户群,ofo的用户群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平时不怎么打车的年轻人(毕竟经常打车还是很贵的),ofo的群体可能当前消费力都不太强,要么是因为收入还比较低,要么是还比较年轻,这些用户都是未来潜在的购车和用车用户,提早抓住很有必要。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腾讯、富士康、携程、红杉资本等投资方为摩拜投资,投资金额在5亿美元以上融资。滴滴出行、小米科技、中信基金等投资方为ofo投资,投资金额也达到6亿美元以上融资。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从上文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投资人看产品的时候首先看起盈利模型(算账),关注模型验证,与此同时,投资人会结合自身资源情况做出选择。以共享单车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投资人选产品的逻辑,认知进一步拓宽。

三、从产品经理的视角看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这个风口持续时间够长,最近有时间,就从产品经理的视角做了一次分析,上文中已经对投资人视角做了商业模型分析,关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分析可以阅读下文《共享单车盈利模式解析》,感觉分析的蛮有意思的。产品经理更擅长从需求、痛点、数据和人性角度切入分析。一些数据层面的分析详见《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曾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言外之意,需要创造而不是满足,需要洞察。中国是自行车持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近年来,骑行趋于健身需求而不是出行需求,共享单车的出现相当于唤醒了一个沉寂的需求,也是一种变相的创造需求。从数据来看,从车站/地铁站出发到达目的地是用户的主要使用场景。由此可以推断出上班族和学生族是主要的用户人群,并以节省时间为目的。交通拥堵对于单车市场来说功不可没。健身和出游的场景频次大多发生在节假日中。5千米以内的骑行距离占据91%,其中3千米以内占据61%。由此推断,用户在5千米以上距离的场景中多不愿选择共享单车作为出行工具。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从用户痛点的解决来看,最初摩拜单车通过定位解决找车问题,ofo通过大量投放解决找车难问题,用户的痛点就是当需要骑行时有车可用,市区内两家可谓平分秋色,但是一些相对偏僻地区ofo的产品劣势暴露明显,家住北京南六环外,附近的ofo单车车牌均被涂抹或上了私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条伤害链条,一些不良用户涂抹车牌或上私锁,其他用户找到车后无法骑行,则给车胎放气或破坏车辆,让最初的破坏者也无法骑行,因为无法定位报修,这部分被破坏车辆一直被扔在路边,当大量ofo单车出现类似问题时,用户痛点很难得到解决,目力所及的ofo单车都是损坏的,这种恶性循环继续下去,极大影响其持续运营。
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半年内摩拜单车搜索指数一直高于ofo,但是5月14日ofo搜索量首次出现反超,随着第一季度的数据公布,ofo城市覆盖43个,摩拜单车城市覆盖30个,13个城市的覆盖差异让ofo的用户占有量高于摩拜12%,这些数据爆出后导致ofo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再加上ofo内部贪腐新闻的披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效应也为ofo制造了足够的话题性。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从艾瑞APP指数可以看到,活跃用户数量层面摩拜还是占有明显优势,4月份摩拜单车活跃设备近3000万,ofo活跃设备近2500万,但是ofo的4月环比增速达到了52.4%,超过摩拜20%多,开拓新城市,大量铺车的策略也是非常有效。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产品层面上来看,ofo没什么可说的,关于摩拜单车的技术科普可以查看此文《共享单车上的智能锁,做出来有多难?》,关于充电技术,解锁技术,定位技术解释的非常详细,结尾的云服务植入也是挺有意思的……

四、共享单车与分享经济不同

阿里巴巴前副总裁卫哲老师曾分享了效率的五个维度,其中资产效率部分提到了共享单车,让我重新理解共享经济。最初我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就是 使用权与占有权的分离 ,如出行领域的滴滴和Uber,房屋短租的airbnb,用户不需要占有汽车和房产,便可享受其提供的服务,从用户角度来看,共享单车也是如此,用户无需购买自行车,便可以享受自行车提供的便捷性。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不是这么回事,共享单车是公司出钱购买或生产单车后,为用户提供徂赁服务单边交易模式,卫哲老师定义了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 把闲置资源释放出来的叫分享经济 (如滴滴,airbnb), 投入资源后为用户提供使用权的叫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不用考虑“率”:我的房子闲着也是闲着,空也是空着,无所谓。但要是 建了某个公寓,或者整栋租下来再转租给用户,那就是伪分享经济,最多是一个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就是要追求资产利用率。 所以对于单车服务,每辆车每天的使用率是这个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不用在乎有多少车,这不重要。每一辆车每天的使用率,这个效率低就是这个公司效率低。
我们是否可以开一下脑洞,摩拜单车因为其数据和定位的完善,是否可以将单车作为投资品,比如单车成本1500-2000,用户投资1500元购买某辆单车,公司承担单车的运维,单车收入进行分成,用户可以查看自己投资车辆的折旧、位置和收益情况,说白了共享单车变为投资品,那么共享单车是否有可能以这种投资的方式转化为分享经济呢?

五、从创业者视角看共享单车:技术+产品驱动vs运营驱动

前段时间听说ofo的密码锁车子因为批量生产,单台成本可以做到50元,为了保持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ofo加大小黄车的投放量,刚听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感觉ofo无药可救,不好好做产品优化,就知道投放车子,这种做法既不不互联网思维,也不工匠精神,问题明显还不思悔改,后来冷静下来,当我将视角切换为ofo创业者的角度时,看到的是一番不一样的“风景”。
如果你是ofo的创始人团队,当你看到了共享单车的风口,但是你又没有摩拜多年的技术积累,你应该怎么做?会因为没有技术积累就不做了吗?一个创业者并不会这样思考问题,既然产品和技术层面短期内无法破局,是否可以通过运营进行破局,为产品优化争取时间,从这个视角看,ofo在没有任何技术积累的前提下,通过大量供给低成本单车的策略是合理的,ofo之所以能够拿到6亿多美金的融资,正是因为其运营策略的成功,在产品和技术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使用运营策略为产品优化和技术积累争取到了时间,最初的ofo的首页面没办法搜到单车,现在也有了大量可定位单车。车胎问题,定位系统的充电等产品优化还需要持续完善。
相比于ofo,摩拜单车的技术和产品优势非常明显,技术上太阳能充电,动能充电,实时定位,防破坏车胎,我们都知道,未来的人工智能是靠大数据喂养出来的,摩拜单车的最后五公里数据可以让腾讯和摩拜公司精准的定位到每一个用户的行为轨迹,这也为未来的服务升级找了充足的铺垫。从创业者视角看共享单车,我理解了为什么ofo早期会大量投放有缺陷的产品,摩拜和ofo的竞争,是典型的同一领域内的技术+产品驱动vs运营驱动的策略竞争。
关于共享单车 | 我的5次认知迭代
近日,ofo前员工爆出从高层到基层的贪腐现象,号称一个城市经理可以每月可以贪好几万,就连学校运营都可以贪个几万十几万,虽然无法确认消息是否属实,ofo产品层面的问题表现明显。从产品经理视角,我当然更加看好技术+产品的驱动策略,但是ofo运营驱动策略已经去的了明显成绩,存在即具有合理性,虽然ofo的产品会存在恶性伤害循环,单这场单车大战谁胜谁负依然未可知。
感谢大家阅读,本文为2017年5月17日我对共享单车的理解,5个视角中一个是重新理解了一个领域,另外4个则是切换不同视角看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留言区交流讨论,分享您对于共享单车的理解,拓展认知边界,提升认知深度。
 
文 @田宇洲

关键字:共享单车, 产品设计, 迭代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