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时,我是如何做业务分析的

编辑导语:通过业务分析,产品经理可以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而推动方案或产品的后续优化。那么,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做好业务分析?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对如何做好业务分析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01

陆陆续续做了这么多年的产品经理,通过一些文章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是对自己的沉淀,也是对岗位的一个延续吧,今天想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讲业务分析。

在讲业务分析的时候先讲需求分析,这两个其实是类似的,我们在谈论需求分析的时候,会先考虑这个需求有人用么?有多少人用?这个需求是伪需求么?有做过需求调研么?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等等问题。那么跳出来,我们从业务角度去理解,或许有不一样的答案。

在2018年的时候,我有幸进到了制造业的头部企业,那个时候系统不完善,信息化也比较落后,整个线上营销可以说是百废待兴的阶段。我负责的业务是ToC端的产品,在经过一段时间了解业务之后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统一ID,每个用户在不同门店可以用手机号去创建服务号,而服务号是唯一的。

针对这个需求,当时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统一ID,当时业务主要还是针对门店的需求,门店管好自己的客户,各门店的客户相互隔离,有服务号就够了,不需要统一ID机制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么?

但是从产品的理解是这样的:

  • 用户体系:首先不管是对B还是C的业务,用户体系第一个要搭建的就是用户ID体系,这包含了注册用户以及游客用户,如何分辨用户是谁,这个用户有没有在我们系统访问过,这个是首要问题;

  • 数据体系:在数据体系里面首先就是唯一性,通过唯一的ID去代表一个人,这是数据体系的最基本原则。

这两点都不是业务以及调研而来的,而是从整个业务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

02

后面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缺乏引流工具,故事背景是这样的。

当时大部分业务是服务B端经销商,但是B端经销商不愿意使用,原因很简单,用这个没有什么作用,而且还增加额外的负担,所以整体使用意愿并不强。我当时负责的业务是ToC方向的,正好可以通过这个方向撕开突破口,在19年元旦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契机与业务线合作搞引流,做了第一款引流工具:抽奖。

在做抽奖的时候其实只有5天时间,所以简单对当时的业务分析画了一个图,从功能、技术、系统三个层面考虑,其实很多时候第一个部分做完就相当于需求已经设计完,但从全局考虑的时候,就会多后面两个模块的东西。

超级产品经理

1. 基础功能

抽奖作为大众引流工具,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可抄袭的作业,比如有赞、比如淘宝等。当时我们拿了有赞最简单的转盘抽奖作为基础功能的作业交了,但是有几点比较重要。

1)助力

因为当时是元旦开门红,最需要的就是流量,那场活动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拉新用户,于是我们做了助力设计,每天每个人只允许免费抽奖两次,活动期间内邀请好友助力后可以多抽2次,每天有4次抽奖机会。这个在当时也算是核心宣传点吧,也是因为有了助力才让工具疯狂转发最后引爆的。

2)风控

风控是每个福利派发工具必备的模块,最早一版的风控很简单,后台监控现金红包的抽奖频率以及发放速度,若遇到异常流量则手动关闭红包入口,改抽其他奖品。但是后续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数据风控机制,会在以后章节讲解。

2. 数据存储

1)中奖数据存储

针对中奖数据独立存储,为后续提供了很大便利,这个会在后续章节讲活动设计的时候详细赘述。

2)用户数据存储

C端业务是新开的,从数据的角度来说是干净的,于是我们建立了我们自己的用户数据体系,核心记录用户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的,来了系统后做了什么。因为之前已经建立了用户统一ID机制,这一系列就变得简单了,下面是大概的表结构设计,针对用户层面的数据基本完善且独立,为后续的中台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超级产品经理

3. 系统打通

因为公司的业务性质是ToB2C,所以需要将线上的流量分配到线下门店去。那么基于什么逻辑分配才最公平,这个在不断更新,这里在整个任职过程中有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谁转发谁受益

在这个阶段核心抓住用户在谁的连接上留下手机号码,考虑的是谁搞定用户,通过这个机制来刺激线下门店员工进行转发。当用户留下手机号码之后,导购会收到对应的客户信息,这无形中是保证了劳动人民的成果,同时利用这种数据回收机制也将用户形成闭环,有人服务,也提高了用户的信任感。

2)第二阶段:谁触达谁受益

3)第三阶段:共享受益。这两个阶段的设计方式后续更新。

回到最开始的需求分析和业务分析,其实我不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不论是做需求还是做业务,都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1. 当前这个业务的核心模块是什么?

  2. 当前这个业务的技术框架和要求是什么,是否需要考虑底层设计?

  3. 当前系统的业务可以为其他系统提供什么产物?

第一个问题解决基础功能,保证核心功能没问题,第二个问题解决系统的健壮性和易拓展性,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第三个问题是系统之间的打通,有时候一个功能未必能改变什么,但如果这样的功能多了,也自然可以改变很多。

作者 @互联网老兵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