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订阅号改版的“别扭”

编辑导语:近来,微信订阅号的新一轮改版——折叠用户已关注的公众号信息,出现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板块——引发了众多讨论。为什么微信会选择这样的改版方式,其背后体现了什么思考?本文作者就此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最近,微信订阅号消息新一轮的改版内测引起了公众号创作圈的新一轮讨论,这轮改版最主要的特点,甚至可以说唯一需要关注的点就是:

折叠了用户已关注的公众号消息,出现了专门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板块【推荐】。

超级产品经理

新版样式(内测)

总结来看,就是“一折叠,一露出”,还有新的内容板块形成

对于这次改版,我实在是哭笑不得——又是一次微信特色的改版

很明显,“推荐”板块的诞生形成了第二种内容消费场景,第一种是我们早已习惯的——“看看我关注的订阅号有什么新的内容”,而第二种是看看其它内容吧。

两种消费场景的分发方式都是算法分发,只是具体分发规则和分发内容不同,具体分发规则我们无从得知,微信并未披露,但是分发内容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是“关注的订阅号”内容,后者是包括“关注的订阅号”内容在内的全部内容。

很明显,后一种是前一种的补充:当你刷到折叠处,就代表着算法判断你不用继续刷下去了,比如说“更早消息”,你如果想看更多内容,看看算法推荐给你的吧。

两种信息流显露的信息和视觉设计也不一样,前者是凸显公众号标识的卡片式设计,后者则是相对弱化公众号的设计,更加突出的是内容。

可以说,这个功能就是为了改进一些边界体验而设计的,在消息的边界处给需要更多内容刷的用户适当的推荐新内容。我这个解读是相对靠谱的,一些过度解读没必要,创作者们也不需要太恐慌。

这种设计其实是比较常见的,很多内容或者电商平台都会在结束的地方有“推荐”或者“猜你喜欢”的模块,那我为什么说这个功能让人别扭呢?

因为一般情况下,这是在结束的地方——也就是下面已经没有东西刷了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微信用在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

因为下面还有东西刷,所以出现了选择,是继续查看更早的消息还是看推荐的内容。这种实现方式会使得查看“更早”的消息和查看“推荐”内容的切换变得非常麻烦。

比如说,我往下刷了一段时间的“推荐”内容后再返回来查看“更早”的消息,或者我点击更早的消息后,“推荐”的内容就不知道在下面哪里了。

颇有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微信就是这么做呢?

其实微信团队在设计中是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的。

很多人觉得“一折叠,一露出”的设计再简单自然不过,是必然的,如果不折叠,“推荐”内容就没办法露出。

但其实这里的解读是不正确的。可以反过来,折叠推荐内容,继续显示消息,用户感兴趣再点击推荐的内容。

所以这里微信团队已经给出了他们的解释:选择折叠谁,露出谁,代表他们认为哪个选择对于用户是更好的。

虽然有两种选择,但是两种选择的重要性和权重却未必一样,也就是用户在这种场景下会更有可能去做什么。

其实刚开始我也被迷惑住了,我一上来的直觉是,微信折叠的更早之前的消息,还存在很多没来得及消费或者细看的内容,这代表着还有很大的消费价值,所以这么设计是否鲁莽。

后面反应过来:要找之前的消息,还有很多路径,比如说常读公众号、搜索等,大概率之前的消息是不想翻了。

因为你找之前内容的路径变了,所以这个功能被折叠了。

那么大概猜一下这个功能的背景,估计就是微信团队从数据上得出,用户刷到了上次刷的地方,跳出来的概率非常高,它们觉得这里的优化点之一就是,没有新内容看了,于是推荐了新内容。

微信团队这次内测也是看看用户的反馈如何。

然而,这个时候,我会疑惑,两种场景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有一个看似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分成两个tab,可以分别取名“关注”和“推荐”。

不仅能够覆盖需求,还扩大了“推荐”的使用范围,用户想刷就刷,不需要在特定的场景才出现。

你要说过度设计,其实也并没有,反倒这种解法更加简单,覆盖面更广。

我其实有几个猜测:

第一是没想到。第二是,想到了,但是不打算做。是不是本身定位的限制或者存在重复替代的场景了?

“订阅号消息”顾名思义就是你已经订阅的公众号给你发的消息,开辟成两个tab会变成一个更加公域完整的内容平台,比如说视频号,而且明显跟【看一看】定位冲突。

另外,【看一看】其实已经有对应的模块了。

所以“推荐”只能在用户刷完新消息后出现,只解决这个特定的场景。

第三,如果是打算做,目前是不是只是一个中间形态,测试一下用户的反馈情况?

当然,这些是我的猜测而已。这是我疑惑的地方,如果有微信的产品经理看到了,可以留言回复我。

各位读者朋友也可以在留言讨论一下。有官方回复或者我个人最新的思考会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启发。

作者

袁peter(笔名:狼和哈士奇),微信公众号:袁Peter与商业世界,产品经理、互联网深度观察者,善于深入剖析互联网产品和行业分析,同时精通各个产品方法论。用产品思维写互联网、看世界,会很硬核。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