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实然」,聊聊在线小班产品的「应然」

近日,一篇《中科院报告:在线教育四大模式竞技,火花思维小班课模式崛起》的文章在我的朋友圈里各种被转发,其中一些数据也颇有意味:

近两年逐步走入公众视线的小班课模式正在异军突起,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调研用户愿意在2021年选择小班课模式,倾向于选择1V1模式的用户比例也略有提升。小班课授课模式正在快速的获得用户认同,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课题组在针对家长的满意度调查中,重点选择了课程设计、教具设计、技术稳定、师资力量、课堂互动、综合服务、学习效果等七个主客观核心指标。这7项指标也是过去家长对教育机构关注较多的核心维度。

结果显示,数理思维赛道的火花思维家长满意度最高,用户平均分为84.55,尤其在综合服务和学习效果方面的满意度均获得最高分,优势明显。英语类小班课领域的鲸鱼外教培优则以83.25的得分名列第二,美术宝则排名第三。

配合着近期与几位产品大牛讨论在线小班产品,不禁对在线小班产品的设计上有一些重新的审视和思考

如果说,在线大班是一个讲究效率的双师在线课,那么在线小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呢

如果说,在线大班的一整节课堂中,主讲老师占有绝对的主导权,那么这样的师生关系在在线小班中是否同样适合呢

如果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给学生好体验的课堂,大概率会被学生喜欢、会被更多的用户推荐,我们可以尝试从内容难度上、教学教法上、课程安排上、激励反馈上等等方面把在线形态下可以触达用户的点都以用户为中心来设计,那么,在线小班课态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合适的阈值呢?

由于深处在相关的业务产品中,有幸看到了、经历了方方面面的调研、访谈甚至投诉,我会慢慢发现有一个终极的问题逐渐浮现,那就是,在线小班产品越来越处于家长在市场决策的中心位置,他们会反复考量与线下小班、在线大班的各个维度对比。

从比较直观上来看,在线小班与在线大班最大的区别是班容,也就是人;而在线小班与线下小班最大的区别是场;线下小班有天然的教学场,学生兴趣盎然、家长放心踏实、老师酣畅淋漓,而这一切放在了在线形态下,仿佛每一点都需要被设计、被照顾、被重点关注。

那么下面是先从「场」开始的我对在线小班产品设计上的一些原则上的思考。

一、『场』

大班的课堂组织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形态。在这个形态下,主讲老师在课中主控带节奏的比重会很大,并且基于培优的特点和用户需求,主讲对授课效率需求也极高;但往往大班课课中的学习效果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课堂角落的孩子」就需要课后&课下通过辅导老师来完成学习效果的补充。

也正是由于「课后&课下」学习在大班形态下承担着重要场景,所以辅导除了对本班学生的学习负责,还需要对家长的「不安全感」负责,与家长需要有一定强度的连接。

小班课堂组织,我认为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课堂,所以小班的课堂场中,师生在课堂中的权利相对大班会显得更为平等;家长花更多的钱,其实买的是在「单位学生」身上更多的精力,如果说在线大班在努力的朝着「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被关注」,那么在线小班产品应该实打实的「让学生真正的被花时间关注」。

所以,在线小班「场」的设计原则是,无论是在「课堂参数」「内容」「教学动作」还是「课堂系统」层面,都应该让老师又能分配更多精力在「单位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上,这样才能做出 与大班网课有差异,更贴近家长认知下的小班课堂。

二、『人』

在这个小班场中,学生和老师一样是小班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学生会在场中扮演相对大班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中应该享有个体行为权利,虽然可以被老师的权力约束(纪律),但不能被剥夺。

虽然当前我们在讨论在小班中「学生应该有什么权利」,是一个以学生视角为中心的话题,但我们又不能完全不脱离「小班学习产品」的需求端,也就是家长的需求。我大概的思考逻辑牵引是:

「家长需求->解法->学生权利原则->功能逻辑设计->验证->迭代->验证->小班设计原则」;目前只到「功能设计」步骤,后续需要看之后的结果。

家长需求: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

解法:

  • 老师分配更多精力在个体学生学习情况上(参数、内容、动作)
  • 更多「高阶学习」行为(演示、讨论、实践、教授他人、同伴学习)

学生权利原则:

  • 低阶学习行为权利:听课、回答、
  • 高阶学习行为权利:生->生交流、生->师交流、向老师提问、向同学提问、回答同学问题、演示&讲授内容等等

功能设计:开放权利,明确底线。

  • 开放权利-能力 x 场景 x 影响:「语音、文字、视频」x「全员间、个体间」x「座位上、讲台上
  • 明确底线-惩罚管控:明确老师有哪些权力、老师会使用权力的底线。比如,老师有罚站的权力(关小黑屋:禁麦+摄像头+文字),如果某个同学总和其他同学聊天影响其他人上课。

三、『货』

在线小班是师生相对平权,学生可高度参与的课堂,「参与」的主体除了行为,还有内容。

大班的内容是基于主讲的「公域内容」为主的老师授课行为主导的课堂,学生对于内容更多是吸收,而不是产出,虽然在诸如拍照上墙、互动等有一些轻量级产出,在大班课态、培优级别的内容安排下,主讲的学生产出「私域内容」的应用也是颇受局限的。

而在小班视角,刚提到家长的诉求是老师在「单位学生」身上更多的精力,其中也包括课中对于学生产出内容的批改和点评,在家长对小班亘古不变的需求预期引导下,小班课态内学生的「私域内容」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大致有三个原则,叫做:

  1. 主讲、学生可以共同影响「公域内容」
  2. 学生会基于「公域内容」主动生产出自己的「私域内容」
  3. 学生「私域内容」大概率会主动or被动的应用到「公域」

基于家长对在线小班的需求预期、学生对在线小班的体验预期,形成小班的系统场,在场内做到更加开放师生平权顺畅的内容共用。未来如果从产品系统上帮助老师少一点,适度的把更多的权力让渡到学生,让更多的高阶学习行为有可能出现在小班课堂中,那么未来的这个在线小班产品或许真的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家长放心踏实、老师酣畅淋漓。

以上就是的全部内容啦,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和思考。

 

作者:Mr.cat,微信公众号:猫爷漫谈

本文作者 @Mr.cat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