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内容信息的碎碎念
之前我总结过一个生产-组织-消费的内容产品基础框架模式,给自己使用,还挺顺手。
不过那是基于我刚入行那两年的体悟,那会整个互联网刚被起势的移动互联网烧得火热,大量新增设备带来巨量的信息产生,多媒体形态混合,各方有各自的舞台。
走到2016年,VR、AI、短视频、游戏、语音图像识别等等技术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在资本助推下,发生着快速的蝶变。内容这个概念太宽泛,以至于它几乎跟所有网络数字业务会产生联系。
1.5G
可能觉得4G刚刚普及不过1、2年,其实5G已经快来了。作为底层支撑的通信技术,这些年一直高速发展,中国在这个里面逐渐占到了一些好位置,不仅把自有的TD技术扶正,还有华为等在5G标准方面的一些「微小贡献」。
把握好信息技术的红利,其实是根本性的优势。智能机+3G的结合,催生了手机上语音通讯,微信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智能机硬件水平提升,对这个世界的图像获取能力大幅普及,给了各种图片类产品的生存土壤。各种滤镜美化产品,反过来把这项硬件能力利用到极致。
5G的速度是4G的10-100倍,这是什么概念呢?
意味着「下载」这个行为将不存在,数据进一步迁移到云端,本地只需专心承担人机交互。更强大的云端计算能力,与本地更轻易的连接起来,对实时性服务的质量提升是巨大的。
当然速度的提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我们可消费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体验与信息量成正比的产品,将获得一个甜蜜的发展机会。游戏、VR等服务表现将更加生动有趣,更多设备会接入流媒体,万物互联之上,是任何一处即可消费内容,被内容包裹,妥妥的黑镜S1第二集里的场景是不是。
2.信息消费体验
大家嚷嚷着视频的未来,短视频是未来的第一个亲儿子。但其实,你看现在大家还是消费图文作为第一位,微信公众号依然把文字作为第一个推崇的信息载具。文字因其生产方式特性,出生就屏蔽掉了很多噪音信息,在大部分内容形态里,单位容量内的有效信息是大于图片、视频的。文字的精简,本身是压缩了信息的,人的联想能力可以把压缩信息再复原出来。
文字承载信息能力是高,同样生产成本也高,基本还处于一个媒体人驱动的手工业态中,而图像可以工业化采集,生产效率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只是,图像的有效信息比例又低于文字,这个维度的消费体验是不及后者的。
信息生产供应商,在不断寻求提高生产效率,但是消费者并未全盘买单。在重感受过程,即娱乐的场景里,信息消费成本更低的图像视频更受亲赖。在重结果,即「严肃」信息的场景里,文字依然保持着它的魅力。
这种信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催生了组织的角色。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搜索引擎,它们最大的价值还是组织信息。我粗暴的认为,这个角色的价值长远不走好。
文字还是视频,哪一种信息介质,谁先解决好供需关系,找到一个更好的接洽方式,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谁就将站上舞台。而当前阶段的情势是,文字可挖掘的潜力似乎找不到新方向,而视频看起来更有东西可挖。
3.AI
刚说文字找不到新方向去挖,一大原因是大家还是把目前放在一圈人上。有胆大者,尝试着把AI弄进来解决生产问题。只要解决好噪音、有效比例、密度这三个问题(目前来看,只是时间问题),AI替代手工业还是有希望的。内容对受训个体(编辑撰稿者)的要求,一直很高,这限制了生产力供应,各类公号产品们提供一些的工具,引入一批批新鲜劳动力,能改善数量,提升不了多少质量。质数奇优的期待,那么AI是可能的,用人去喂养机器。YY一下,这个方向,前期是AI辅助人,中期分庭抗礼,后期成熟后,人辅助AI。
最终,能解决信息供需关系,并不断提升信息消费体验的那个东西,在哪儿。
说个私心,希望有人早日打破关注纽带作为信息组织分发的模式,让千篇一律、审美疲劳的「粉丝」从一众产品中消失,连带靠这种信息模式催生的商业模式也一并入土,让伟大的区块链一统天下,说不定才是人类才有另一番光景,把注意力集中到外太空去,我们也不再担心雾霾。
hia hia hia hia~
题图来自Connor Bell
文/杨夏
关键字:产品运营, 信息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