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引发的买卖
如果一件事情开始就很复杂,就去简化他。
我们看到的商业结构往往非常复杂,一方面因为我们大多只能看到商业的现象;另一方面每个新的商业形态都融合了历史的沉淀。
但商业的特性始终围绕“供需关系”展开,因此有机会回归到第一性原则,对复杂的商业进行解构和简化,简化的过程就是寻找底层逻辑的过程。
无论天天上班还是在外创业,都需要对商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个认知往往不需要复杂,而这个不复杂的认知就是你深入认知的顶层框架。
我们这次就从一杯咖啡开始,聊一聊最简单的经营思路。
01 起心动念
到一个地方,想在这里做点生意,首先你要做的是什么?
自然是要先了解你自己,你熟悉哪一方面?想要向哪一方面发展?做事情通常会从自身熟悉的地方入手,找到适合的门路,逐渐扩展。很多企业都是先有一个产品,推而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链路。
如果一开始就能明确一个具体的方向,自然是会提速不少,但是大多人在初始阶段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要做个生意,至于做什么,不知道~
此时,就需要定方向。
“定方向,定需求,定产品形态”,每一步都需要一次甚至多次的市场调研。
02 市场调研
一个成功的商业总是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市场调研,以达到最大化了解市场。
为快速描述完整的商业轮廓,我们把市场简化为只有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暂时先忽略掉政策监管、风俗习惯等元素。
因此,市场调研就变得非常简单:
图一
1. 定方向
定方向是商业初期最需要考虑的事情,为此我们就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个整体的摸排。
1)市场上商业形态有哪些?
快销、服装、餐饮、旅游、房产、汽车等,应有尽有~
2)消费结构主要有哪些?
市场存在时间较长,周边几个比较大的商场,企业较多,上班白领聚集,人员流动较大。
3)你最熟悉哪个领域?
资金不多,对饮品较为熟悉,相对时间空闲。
整体摸排下来,确定了一个较粗的方向:做饮品。
方向确定了,再深入饮品行业分析其可行性:如果市场上存在这样的需求,供应又没有饱和,我们就可以确定出一个比较好的领域。
好多市场分析是直接从这一步骤开始,没有定方向的步骤,因为大多创业人员通常是有了一个方向,然后进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极少数从零开始调研。
在简化的市场环境下,可行性分析从需求入手,也就是定需求。
2. 定需求
聚焦饮品,市场人群主要分为三类:本地居民、上班白领、购物人群。
三类人群中,上班白领和购物人群的饮品偏好较为明显,本地居民常有购买,不过购买量远不如前两类人群。
而市场中的饮品小店也毛毛多:一点点、瑞幸、星巴克、奈雪的茶、喜茶等。
这一市场人群喜欢什么样的饮品?
在这一场景下,这一问题背后的需求为:我需要设计什么样的产品?
在饮品市场中,影响客户偏好的元素(分析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品类、价位、口感、份量。
于是我们针对市面上的产品列出了“产品-购买”矩阵:
表一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得到如下信息:
1)消费聚焦在中价位/中杯:其中瑞幸产品的销量最高,同时水果茶的销量也很高,由于市场上存在两个相似定位的竞品,因此流量相对被分散。
2)一点点在这一市场中销量一般:明显低于另外两个产品,结合消费价位可以发现这一市场人群的消费力相对较强,定位中高端饮品。
3)由于星巴克和瑞幸的定位差异,星巴克整体的价格定位高于瑞幸,而从销量上看,当下市场对价格相对敏感,猜测源于市场人群相对稳定,存在循环购物的情况,白领人群下午一杯咖啡,提提神,中杯低价的产品刚好满足需求。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
当下市场对中杯、咖啡有兴趣、且有较好消费粘性、消费档次处于中高端,对价格相对敏感,市场咖啡品类有较高消费和较低消费两类,中档消费较少,可作为切入点。会员机制可以尝试,客户循环购买的潜力较大。
如果在真实的市场环境,这一分析会更加复杂,此处,我们点到为止。
03 产品设计
在了解好市场需求后,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确定一个好的产品形态,能够有效满足需求,也就是确定好“供需关系”:一端是产品,一端是客户。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连接,是产品设计过程的主要问题。
在确定好要做的产品后,接下来就需要深入到产品里面,对产品进行解构。
1. 定产品形态
产品设计依然需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拆解产品的各个要素,调整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材料、口感、杯量和价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产品形态做一个扩展,即包括成型的产品如何到达客户手中、时效、频次等。
产品形态过程不仅仅需要调研,同步的还需要自身不断的尝试和摸索,因此,产品设计是从两方面入手的工作:外部市场调研、内部产品分析。
沿这一思路,我们对产品形态做一个拆解,产品的拆解往往有三个环节:
图二
1)从产品的组成元素角度上
咖啡的包装、咖啡本身都会成为客户选择的理由,特别是这种快销产品。因此我们尽可能详细的拆解了产品元素,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各个品类的购买量:
表二
我们基于市场调研以及自身经营得到如上表格,最大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喜欢什么类型的产品,以此设计新的产品。
另外,在我们对这些品类逐渐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细化客群,针对不同的客群分别出经典款,个性化形成推荐策略等。
最重要的是探索这一品类背后的用户心智,即:为什么会喜欢这一品类?这一品类满足了客户哪些需求?需求背后是否有更多的底层逻辑?
2)客户行为习惯角度上
咖啡厅往往是以商场为载体,那么进入商场的都是什么类型人群?他们的行为有哪些特性?
按照我们上面简化的客群结构:本地居民、上班白领、购物人群。
本地居民往往会在茶余饭后商场里走走看看,大多出现在下班后;
上班白领也会高频出现,不过工作时间大多行色匆匆,一般不会有逛的心思;
而购物人群会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出现,频次不高,且购物需求较大;
白天人流量较高的通道为一楼连廊,晚上/节假日比较密集的位置为三楼休息区。
最终,我们结合自身和客户的特性,确定了产品形态:
20元左右、采用上好的咖啡豆、中杯少冰、小红杯包装、口感偏甜、允许预定(减少购买时间)、完善会员体系等。
04 目标经营
截止到目前,我们的咖啡厅从“产品设计-产品包装-产品配送”整个链路上做了梳理:定位中高端、咖啡品质高、经典中杯、口感偏甜、预定/送货、会员优惠。
企业不能仅靠自然流量生存,需要设计一定的目标,做盈利拉伸。一旦有目标,经营就初现端倪,而企业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明确经营的目标,拆解目标体系和构建经营方案,然后逐步优化。
1. 确定目标
经营的逻辑我们也做一个简化处理,梳理一下主要线条:
图三
咖啡厅营业步入正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全年的目标:营业额达到1000万。
为此,我们设计了整体的目标体系:
经营的目的自然是增加客户量和客均消费水平,因此目标的拆解围绕客户量和客均消费进行,不同的客户其需求程度不完全一样,购买意愿也不相同,因此我们细化了客群的结构,并拆分了购买的状态:
拆分的目的实际是为了确定接下来的经营方向:拉新?促活?转化?防流?留存?
2. 突破口分析
一通操作后,我们确定现在咖啡厅的重中之重是拉新。
因此,我们针对来访的客户提供了多种可选的优惠券(三杯7折、一杯九折、满60元8折等),同时进一步梳理了客户从知道到来访到转化的路径,并对新客的复购情况进行了监控:
图四
分析数据发现:市场中知道这家店的人数较少,咖啡厅完全在商场内部,外部人员看不到店面,同时上班白领没有停留的时间,面对排队望而却步。
3. 假设方案
面对客户这种“看不到”、“等不了”的状态,我们设计了对应的假设方案:
- 增加推广渠道,强化线上入口,并增加“预约-引导”入口
- 构建私域流量,设计分享有礼、成团优惠等活动
- “预约-配送”模式,商场范围内接收在线预订、定点取货以及在线配送业务
与此同时,强化了会员体系:多次购买有折扣,提前会员充值优惠更多等机制,增加用户的粘性。
4. 实验验证
每一次假设都是基于历史的探索,在实际市场中需要反复实验验证,才能确定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实验的逻辑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会在另外的文章中详细描述。
05 流量分配
多产品的经营不像是单产品,需要综合多个产品的效果实现全局最优,流量只有这些,如何将流量有效分配到多个产品上就是综合经营的焦点。
综合经营的复杂度也非常高,因此我们会在新的文章中详细描述。
上面文字我们用一个简化的咖啡厅梳理了商业构建的主要流程,真实的商业比这些要复杂的多,还是文章开头的思路:如果一件事情很复杂,就想办法简化他。
作者:livandata;微信公众号:livandata
本文作者 @野水晶体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