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摆摊失败了!用数据分析找出问题

互联网人,来摆摊了!摆摊经济一词大火以后,很多自媒体又开始算起摆摊的账。特别喜欢算出诸如“卖煎饼大妈月入3万”之类的账目,再加个“互联网人”的点缀,刺激在西二旗或者张江高科地铁站拼了老命才挤下车的互联网人的眼球。

这种文章权当调侃,看看就好了,可如果真的有人信了呢……

看似科学的分析过程

互联网公司的小王就真的信了!当然,他也按各种帖子的说法,做了细致的数据分析,励志要超越月入3万的卖煎饼大妈,成为煎饼王的男人!

在淘宝搜煎饼工具,获得固定成本

  • 全套煎饼工具:100元
  • 小车:200元
  • 炉子:200元

继续搜:生产成本:

  • 鸡蛋5毛一个
  • 面皮3毛一张
  • 火腿5毛一条
  • 大葱、酱、油成桶买的,预200元

这么算下来,一张煎饼成本1.5元,加火腿的也才2元,至少卖7块。每张毛利至少5.5元。月入30000,那么一天只要卖30000/(5.5*30)=180张就够了。一天早上班和晚下班能卖两拨,一拨只要90张。

当然,如此机智的小王,还想到了:

  • 价值思维:在小车上带上矿泉水,纸巾,冰红茶,扩大卖点。
  • 流量思维:一般企业上班早,6-8点卖一拨;广告公司、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晚,9-10点换个地方卖一拨。
  • 极值思维:煎饼一定要,摊的圆,蛋一定要涂抹均匀,打造核心爆款引流。

有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护体,这一波一定旗开得胜。之后还可以建立人工智能模型精准分析,稳赚稳赚!虽然早上出门的早点,晚上回家晚点,但是收入颇丰啊!再说了,搞得跟个我在互联网公司上班,不是早上6点出门晚上10点到家一样!于是满怀希望,小王凑齐小车出发咯!

真实上路的悲催

真上路以后:

  • 第一天上路,遇到今年第一号热带风暴……
  • 之后是,热带风暴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
  • 风暴之后,是连续8天40度高温警报。突然觉得小车烤炉很多余啊,直接在马路上摊吧!

一个月后,以上终于消停了,能认真卖了吧!

  1. 推到热闹的地铁站门口,吃到了当地摆摊的河南老乡们合力的痛打。损失小车*1
  2. 推到没有团团伙伙的地方,发现摆摊的非常多,光煎饼摊就二十几个……
  3. 推到既没有团团伙伙且没有人竞争的地方,发现没客人了……

跑遍大半个北京城,终于找到一个能摆摊的地方,这次能开搞了吧

  1. 才发现摊煎饼原来这么耗体力,才摊了20张就累扑街了,感慨大妈身体真好;
  2. 累的半死中午想吃顿好的补补,发现严重消弱毛利啊,大妈都是吃馒头喝凉水的……
  3. 原来好地方没那么多,虽然城管不管了,但是写字楼、小区保安、实体店老板照样会怼;
  4. 从一个区域推小车去另一个,浪费的时间比销售的时间多的多的多
  5. 原来没几个顾客买煎饼又买其他的,推着一车东西还把自己累半死
  6. 经常折腾销量不稳定,经常有多的面和蛋剩下还快坏了,干几天倒一批。好心疼……

经过以上折腾,小王筋疲力尽。晚上和几个朋友撸串吐槽。一个做数据分析师的朋友说:“你这是流量入口没有选好,你可以精准采集逛街用户的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生育情况。之后计算下不同摆摊的地点的客流量与客单价。然后评估一下哪里收益最高。你可以导出支付宝数据然后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精准预测流量……”

算你麻辣隔壁!”小王直接骂出口来。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问题的核心在哪里?

这是个典型的:“从数据分析结论,到业务落地,到底有多远?!”的问题。注意,小王做的分析详细程度,是远远高于只会做几根活跃、留存、转化曲线然后大喊:“要搞高!”的所谓“互联网数据分析师”的,至少他深入了业务过程,去考察了到底一个煎饼是怎么做出来的,需要哪些原料、生产过程如何、摆摊要考虑哪些小区。那他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站在成功的终点,分析胜利者的特征,是这种分析方法的原罪。这里存在着3大非常常见的分析误区:

误区一:拿特例当常态

在产品经理、运营做案例分析的时候,这种事经常发生,往往缺少深入分析训练的人,喜欢拿最高光的时刻去做研究。从表现到本质,至少要稳定的观察一段时间,比如一到数个自然年,或者连续观察若干周期变化,这样才能沉淀经验。可做案例研究,往往喜欢抓住一个成功点猛吹,于是带来了误导(如下图):

误区二:拿结果当过程

所有的胜利者分析都有这个通病。在胜利者胜利以后总结成功的十大因素,把胜利者放的屁,拉的屎都算做成功的关键一发!可实际上,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增长过程里实现的,有可能在不同增长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不一样,使用的方法、工具、甚至运气都不一样。(如下图)。

误区三:拿个体当全体

很有可能这个最终胜利者只是一个幸运的幸存者而已,在观察留存情况的时候,整群看留存率更有意义,更能发现这到底是幸运儿还是能力真的强。

类似的事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总是听到一个成功以后的人或者企业在可劲吹,至于到底怎么发家的,到底从0到1从1到60的全貌是啥,除了他吹嘘的“拼搏”“努力”以外还有啥,通通不知道。可偏偏这种鸡汤最得人喜欢,因为听故事的有意思程度,远远超过搜集、整理、计算枯燥的数据。

有意思的是,我们会发现:老乡帮老乡的经营模式,能完美的避开以上三个坑。

  1. 老乡们都在一起生活,了解所有业务常态。
  2. 老乡们相互知根知底,能知道发展全过程。
  3. 老乡们一条村干一个产业,所以容易观察到群体结果。

所以在真实的商业社会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成功例子都是一条村一条村的老乡抱团在做,潮汕商会、福建商会、做家具的江西人、以及摆摊最多的河南老乡。

朴素的商业逻辑后往往藏着最实在的道理,做互联网的小伙子们调侃下实事,愉悦下心情是极美的,可真要自以为“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底层逻辑”+“人工智能”护体就刀枪不入,那估计真是上边说的“胜利者鸡汤喝太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制约人们分析问题能力的,往往是数据采集环节,因为太琐碎,枯燥,烦人了。

有的同学会说:我真的很想搞清楚到底煎饼大妈挣多少钱!有啥办法可以做呢?这就得从数据基础来源以及数据采集策略讲起,有兴趣的话,我们下一篇分享哦。大家天天说大数据大数据,到底大数据是哪里来的?敬请期待。

#作者#

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学堂。资深咨询顾问,在互联网,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个行业有丰富数据相关经验。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