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非科班产品经理的接力棒——三度估前路

一、唠唠嗑

01

最近在做一些产品层面的梳理和培训,过程中,常有些刚毕业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小哥哥小姐姐问能不能入坑;也有很多运营类、研发类或传统行业的伙伴想加入产品经理的队伍。

借这个机会,我想把“非科班出身怎么转行做产品经理?”这件事系统的唠唠,如果能给想要加入产品经理大军的朋友一点帮助,也算我曾经付出过的好几个“一万小时”有些可复制的价值。

02

先说说我自己吧。

我本科的专业叫动物医学(公共卫生),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和今年发生的新冠状病毒,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核心研究范围,跟计算机、互联网、产品经理一点关系都没有,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对于人类来说,一辈子遇见好几次流行性病毒大规模侵袭的概率不高(当然我们这代人和病毒的缘分不低);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来说,在基础科学领域长时间储备大批量人才的实力还没完全具备。

于是我就很幸运的完成了毕业即失业的过渡。

还好当时互联网向我张开了怀抱,让我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做一个产品经理,从最基础的根据组长的流程图画原型开始,到慢慢自己去对接业务、带团队,到现在总结自己的一些思考,一路走来,确实有很多内容有参考价值。

当我进入产品经理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发现大佬可真多,我对面的产品小哥哥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同桌是南开大学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还有个架构师是清华大学核工程专业的博士。

面对他们,我总有奉献我的膝盖和星星眼的冲动,但也有些为自己和他们可惜,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可是,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呢?抛弃了4年、7年、10年的专业,转入另一个行业,总有原因,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区别?

选择了,往前走就是了,走着追不上有经验或者有基础的人,跑就是了。

03

从我初次接触产品经理,到我可熟练的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大概用了2年的时候,又用了差不多4年去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磨合的差不多后,我开始逐渐输出。

到现在,我依然是个需要继续学习、实践、输出的循环型选手,没有选择安逸的可能,因为一旦停下了,着手下一个计划的时候,我的大脑、思路和手,都会像钝机器一样生疏。

这就是产品经理这个职业的魅力,也是她的劳累所在,哎哟,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哟!

她在于创新、在于判断、在于专业度、在于协作能力,牵涉面广且深,所以,科班出身只能算有基础,重要的还在后边的努力。

二、知识积累

为了方便理解,我把产品经理需要用到的知识分为三类: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深造类知识。

分别对标大二的专业基础知识、大三大四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生知识这个类别的深度。如果对标我的专业的话,就分别是生理学、流行病学和新冠病毒在小白鼠身上的繁殖过程及治疗建议。

如果你没有做研究生的打算,不了解深造类知识影响也不大。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熟的话,前途和钱途都有限。

01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类似于大学时大一大二必须学的专业基础课。

常有人说,产品经理就是画原型写文档的,这话有一部分正确性,原型能力和文档能力是产品经理的看家本领,如果做不好,就会被绑在当次迭代计划里,去回答各种各样细节性的问题。

自己觉得很累,但不一定会得到团队的好评,持续的产品资料积累也不够,那么怎么才能在画好原型写好文档方面有成果呢?

我们的产品总监对于曾经小白的我们的培养方案是,想做某个类型的产品,先去找竞品分析,竞品必须是http://www.alexa.cn/网站综合排名前200的产品,不然不允许作为参考产品,这会纳入考核指标。

初期的设计,必须对每个点列出参考了什么产品,跟当前业务的相关性是什么,参考的点有哪些。

来自非科班产品经理的接力棒-三度估前路

这种要求,不乏有照猫画虎之嫌,常常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A会做了,到了B就蒙了。

但是,当详细的研究过几百个网站,几百个APP的时候,原理可能会不太清楚,但套路一定明白了,画的猫会越来越像虎。我学习能力一般,差不多是在研究了230个不同类型的APP,大概几十个前后台网站之后,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一个人有所悟但又不透彻的时候,是最愿意研究的,当时我找到了他的套路,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然后我就读了大量的书,加了大量的群,去学习去咨询。

在这里列一下对我有用的书籍,仅供参考:

1)项目管理的思路和知识

是从《PMBOK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这本书中获取的,读书的时候是还是第五版,考试的时候已经是第六版。里边的知识非常系统,实际用的时候,一般只会用到其中的一部分。

2)技术类的思路

来源于有段时间特喜欢研究代码和一本叫《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实战大全》的书,我有一段时间,对于原型是怎么变成网页的特感兴趣,通篇拜读了几个系统的代码。理解了并且能跟研发同学友好对话之后,就失去了兴趣,完全是个善变的女人。

有些人问产品经理要不要懂技术,那肯定是懂得越多越好呀。但是使用的时候,需要把握度。像我这样只懂原理,不懂细节及各种语言的,也没问题,因为有团队有研发小伙伴做我的靠山,我才是可以往前冲的产品经理,研发懂技术,我懂他想怎么听需求就够了。

3)UE类的知识

有很多书写的很好,我读过并且应用过的包括《腾讯UED体验设计之旅》、《简约至上》等等。

但是我自己感觉在UE方面自己不够优秀,这里边对不同领域的要求、对人心和习惯的把控及引导等等方面的细节太多了,我还在成长和静心迭代的路上。

4)UI层面的知识

很容易被产品经理忽视,但是产品经理必须懂,你不能跟UI说我觉得不好看,但说不出来哪不好看这样的话,这样的话是老板说的。

一般来说,移动端的产品,Airbnb常会引领UI风向,PC端重UI体验的且能引领风向的暂时没发现。

我曾经看过一本叫《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对设计的一些超级基本的理念,做了清晰的介绍,个人认为很好。如果想深入了解,还有《多设备时代的UI设计法则》、《交互设计精髓》等也不错,但都有点厚,读起来费时间,端看个人兴趣吧。

5)逻辑层面

是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上边的能力你都一般,产品逻辑很强,那么你也能是个很不错的产品经理。让用户用着用着进入死循环的产品真不是没有。

我自己在这块儿是实战练出来的,非常有针对性的练了一年多,才敢一个人去跟京东的20多个产品研发一起探讨一个新系统的全流程全业务线的逻辑。

当然,有些产品同事通过《金字塔原理》、《深度思维》等书籍,就能达到很优秀的程度。我是个有点感性的女同志,让他们兴奋的这几本书里的观点,我读了好几遍都没get到……

02 专业知识

1)基础层面

基础层面的能力具备了,能够形成系统性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使得专业知识可以正确且快速的获取。

PS:如果你已经是个领导,发现有人怎么带都跟期望有出入,不妨先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核。

2)需求层面

包括需求的收集、整理和产出。

一般会从需求方收集需求,需求方可能是客户、老板、同事或自己,不同角色对产品的需求不一样,需辨别需求的真伪、可行性、优先级等,这时候是展示产品经理专业度和判断力的时候。

整理需求的方式有很多,Excel、Woketile、禅道等等都可以,看公司要求,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需求记录全面完整且按需求点拆分清楚。

一般会以方案、流程图等方式产出场景性需求,后续以原型和PRD文档的形式展现细节。

真的真的有很多产品经理和需求方,对于上述需求相关的三点做的都不到位,有的只会提一句话需求,有的产出和收集的内容没什么区别。所以我不得不把需求提到专业知识的第一个来聊。

我曾经以为需求层面是一个产品经理最基本的能力,但现实频繁的告诉你我,真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层面的事情,不是书本能教明白的,需要反复的跟需求方沟通-迭代产品-验证效果-思考-再沟通。

3)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有2点注意项:找对竞品,深入分析。

如果你的产品是个B端的产品,每天跟C端产品对照;或者产品是个针对大企业的产品,总找些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做对标,那么这个产品的前路,越走越偏是正常现象。

寻找竞品的过程,有一部分是对行业和市场更深入的认知的过程,另一部分是对自己的产品的进一步了解规划的过程,如果说上一步的需求处理是低头做事,那么竞品分析,便是抬头看路——二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会强调竞品分析的深入分析呢?因为产品经理很多时候习惯于罗列2个产品的功能模块、功能点、交互方式,然后说我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点。这些属于产品层面的竞品分析,没什么问题,但有点浅薄。

如果带入所分析竞品所在企业的客户群体、客户关系、价值主张、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核心资源、渠道通路、成本结构、收入来源、运营推广方式等层面的分析,将更有意义。

4)业务层面

业务层面,每个领域都有自己业务层面的一些常识和知识。有些成熟领域或风口领域,能在网上搜到不少书籍、帖子、资料,多看多学能很快掌握。

有些小众领域,资料不多,产品形态不够成熟,但一般圈子不大,还有国外同行业可以参考,多问多类比也能了解一些事情。

后续也会对一些有行业特性的产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也可以作为参考的一部分。

5)协作能力

产品经理如果愿意,全公司的人都是你的协作对象;如果不愿意,只画原型写文档,只与直属领导和研发测试打交道,也不是不可以,跟个人选择有关。跟需求方把需求的可行性和优先级沟通到达成一致意见,基本占据了产品经理50%的时间和精力。

跟团队讲明白需求的场景、前景和实现方式,差不多会占用产品经理40%的时间。

有人会问,剩下的10%的时间在干嘛?

我想你可能不太想知道,杂到你无法想象,就像个被猫抓乱的线团一样。

总结一下就是通过开一些会、写一些资料去推进事情的解决,这些事情包括各种产品规划、蓝图、推广运营策略沟通、商务模式探索、项目进展分析、客户画像讨论、各种培训等等,什么层面的都有。有几点会在深造类知识里细聊。

03 深造类知识

1)战略层面

一个公司的产品战略,就相当于古代军队的旗帜或航海舰队的灯塔。

一般公司的战略都是老板和股东制定的,产品经理需要做的是真正理解老板想要的是星辰大海还是小桥流水,然后据此去设计产品结构。

有些行业或者企业,想要的其实是小桥流水,老板投资人见多了,习惯性表述成星辰大海,而产品经理又没完全理解老板的意思,好嘛,市场上就多了很多“中台之殇”这个中心思想的书和概念。

2)规划层面

国家把这种事情叫做十八五计划、十九五计划;传统行业叫蓝图。

做规划主要是为了把产品分批落地,俗称迭代。然后通过规划的方式,告知各部门,什么时候产品能达到什么水平,每个节点每个部门可以做什么事。

所以规划不是一个团队的事情,是整个公司的事情。

互联网行业,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做的一年规划,三年能实现就还不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对投资人、客户的承诺,对创新性领域的难度理解力不够,资源限制等等。

产品的战略和规划,读《用户体验要素》有一点点的价值,但刚入门的人多数更关注框架层,等能够理解战略层在说什么,需要很长时间。

3)管理层面

对组织架构的调整,对人的管理等,均属于管理层面的能力项。一般到产品总监或产品VP层面会涉及。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架构即未来》,刚读的时候觉得用途不大,但经历了几次组织架构调整之后,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书的深度一般,在中国以《道德经》和儒家思想引导了几千年的文化基因面前,外国的一些管理类书籍,哪怕总结的再好,但真不够用。

4)运营推广层面

很多产品经理在产品成熟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会增加和公司售前售后团队的协作,为这些团队提供产品方面的支持,给出产品相关的建议和要求。

有2本书我读起来还可以,一个是《从零开始学运营》,主要讲初级的运营类知识,一个是《硅谷蓝图》,是讲B端营销的。可以作为辅助性读物了解,想了解更多还得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

三、实践壹贰叁

01

当真正实践时,要抛弃掉所有具象知识类的积累,把它们抽象拆解内化成你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然就会造成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到现在,我偶尔还会犯这样的错误,一般这时候是因为我还没把新知识内化完成。这时候需要停下来投入更多的时间思考,不能着急做决策。

02

在《实力自黑:细数我在B端SaaS化路上挖了多少坑》和《B端产品推进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思考》2篇文章中,我写过一些实践的实例,仅供参考。

03

至于理论层面,领导曾给我推荐一本书,叫《创始人的90天》,对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或新的公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到一个新的环境应该如何做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据说写的很不错,可以参考。

四、产品经理的前路在哪里?

01

前几年总有人拿“有一个人挖了很多坑,最终都没有见到水”来讲人要坚持。

但谁又知道这个人是在挖井还是种树呢?我们又不是局中人。

来自非科班产品经理的接力棒-三度估前路

想要水的,可以坚持深挖,然后得到一口井,建立个自己的品牌,卖深井泉水,没准也会成个半小时的国家首富。

我的朋友对技术特别感兴趣,他选择的便是在单个领域深挖,现在已经可以自己写个小程序,将将触达水面,在这里祝福他早日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

想要树的,就挖坑吧,别挖井了,容易把树淹死。你的树,让其他的水来滋养就好了。树,种着种着容易形成一个生态,这是单个品牌比不了的,当人进入一个鸟语花香、果木繁盛、生活交通便利的环境时,又怎么会想离开呢?

优秀的品牌能吸引人,舒适的生态能留住人。

有个领导最近去做生态了,这的确是个难做的事情,它需要时间、资源和环境,需要从上层推动和投入,预祝他和他的团队成功。

02

如果即将进入产品经理这个坑的你,想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里,可以通过“三度”来评估。这三度是:思维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努力的程度。

想做产品经理,先评估你努力的程度。

只要理解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在正常范围,努力的程度和将来薪资的增长情况基本成正比。前提是选择行业和企业时,也是正常范围。

如果你总遇上在P2P爆雷时进入金融行业、在有投资商撤资时进入大批量裁员的企业且不能长时间坚持的情况,那么先忽略这条,等你的工作节奏正常了再评估。

想要水井,除努力的程度外,再评估评估你思考的深度。

要怎么去确认水在哪?如何挖?可能遇到哪些问题?要怎么解决?该怎么去提示你的团队不同成员该注意及解决哪些事项?

想要树林,除上述二度,思维的广度最重要。上文提到的创新能力、判断力、业务专业度、协作能力,在这里非常重要,你的思维和神经,足够强大吗?能够做到同时处理多层面的问题吗?

如果你的梦想在这里,那么恭喜你,余生请加油。

无论你想要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星辰大海天涯,产品经理这个职业都有,你的路,由你自己选择。

而你,不用焦虑也不用着急,因为这都没用。一年级的你不会懂三年级的你在想什么,五年级的你也不会知道十年级的你会选择哪里作为航向。

那么,做出选择,去尝试去体验,然后再次选择,走着走着你就会看见脚下的路和眼前的光。

03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引我入坑、助我成长的朋友和师长。

如果你仔仔细细的读到了这里,请相信,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能让你做出选择的,最好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这篇文章。

别人的经历和人生,终究是别人的,我们在总结,一部分是为了自己过去的选择负责,一部分确实希望能让来者更清楚的看到来路,但要不要选择,要不要走这条路,听听心的声音吧。

 

作者:一米;公众号:产品人儿

本文作者 @一米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