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品的眼光看自己

用产品的眼光看自己

一只小猪在街上狂奔,旁边的厨子看到了,也许会想猪身上的哪块肉好吃,适合做哪道菜;动物学家看到了,会立刻分辨出猪的大小和族群种类;解剖医生看到了,早就在脑袋里画出了猪的器官分布图;摄影师看到了,会马上拿起手里的相机,记录下这滑稽的一幕……每一种思维方式,决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作为产品经理,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有自己的逻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用产品思维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需求分析——你理想中的自己?

产品经常谈需求,那你对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是有花不完的钱,是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你,是拥有很高的权利,还是只想平平淡淡做个普通人?每一个人对需求的定义都不一样,随波逐流的大有人在,人云亦云的也已有之,但是真正满足自己内心渴望的才是真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真需求”,什么是“伪需求”。

举个不正经的例子,我在街上遇见一位美女,想要向她要微信号,这是“伪需求”,我想要“勾搭”她才是内心的“真需求”。要微信号的最终目的就是和美女成为朋友看看是否有和她继续发展的可能,其实要手机号码也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想要赚很多钱也是“伪需求”,赚钱是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才是“真需求”。在简书上写文章是我的“伪需求”,表达想法整理思路才是我的“真需求”。只有分辨出你对自身的“真需求”是什么,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成为理想中的样子。

A/B测试——试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A/B测试,是一种把各组变量随机分配到特定的单变量处理水平,把一个或多个测试组的表现与控制组相比较进行测试的方式。A/B测试其实是一种“先验”的实验方法,属于预测型结论。简而言之就是“试错”。

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崇尚言多必失。当然这和从小的教育体制也有关系。大多数的同胞都是这样,至少在我的大学是。教授在讲台上抛了一个问题,底下的同学立马都安静了,举手的人则寥寥无几。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不是没有想法,也不是不想说,而是碍于面子,害怕因为说错从而暴露自己的“智商”而受到别人的嘲笑,因此宁愿选择保持沉默。

舒适区理论

美国管理大师Noel Tichy有一个“舒适区理论”,他认为可以将人学习的事物的状态分为三个等级: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慢慢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学习区”也会越来越大。害怕犯错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阻碍,敢于试错,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才是应该具备的学习素质。

可迭代——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没有一成不变的产品,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眼高手低的人很多,畏畏缩缩害怕改变的人也不在少数。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是很多人存在的弊病,包括我自己。于是从离开大学参加工作开始,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比以前进步了一点,是不是有什么成果能够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如果没有,我就会感受到“危机感”。曾经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于公司变动,部门没有一个项目,三个月来基本无事可做。中间我曾经想过离职,但是认真思考了几天之后,最后还是忍住了。思考的结果就是,虽然没有项目支撑,我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好好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这也是一种进步。

简而言之,用产品的眼光看自己,我的理解就是——认清自己,敢于试错,然后适当做些改变。


※熬了碗鸡汤,大家一起喝~

文/渡边不纯

关键字:产品经理, 舒适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