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原罪
如果82年第一代企业家的原罪是太早踏入改革的春风最终身陷囹圄,90年第二代企业家的原罪是依靠政商关系在灰色领域挖掘第一桶金,那么腾讯的原罪就是在荒芜的中国早期互联网依靠IM扩展自己的商业版图背上了抄袭的黑锅。
比起现在巨头更倾向于控股并购创业公司实现版权扩张,早期互联网的生态更为原始,都是BAT亲自撸起袖子攻占各个领域,被硅谷超越了一大截的中国互联网又依赖于“C2C”模式Copy to China ,习惯从外国直接套用现成的商业模式。正因如此,中国互联网公司早期发展时,总会背负抄袭的骂名。
而在BAT中,腾讯是最容易受伤的那个。B家用搜索引擎占据流量入口,A家搭建B2B平台,二者流量变现的方式极其明显。而腾讯在IM软件上积淀的关系链,既是腾讯进入各大领域无往不利的关键因素,又因其变现途径不如前两者明显逼迫腾讯把战火导入一个又一个领域。利用沉淀的关系链,以社交为壁垒构建自己护城河的腾讯自然是动了大半中国互联网的奶酪,也因此被群起而攻之。
正因以上两点,几年前创业者经常会被VC问到的问题是“这个产品对标硅谷哪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腾讯做了怎么办?”。基于同样原因,互联网用户普遍有一个概念,中国互联网公司依靠抄袭起家,而腾讯则是典型。
产品最直观的感知是UI与UX,也就是表现层,最容易拿出来说的也是这一点,仅凭UI的相似就定罪为抄袭是常见的谬误。在一款UI背后,涉及到的更加精妙与细节的产品设计。一款产品的信息架构,其对应的使用场景与需求,这才是产品冰山下被掩盖的地方。而对于产品经理而言,UI与UX方面的建议也是最无用的,任何一个产品爱好者都可以就一款产品的外观侃侃而谈,但却丝毫不了解产品的底层逻辑。类似于。以知乎与Quore为例,虽然知乎师承自Quore,两者界面也极其相似,但是两者社区氛围与发展方向确完全不同,两者的显著不同就是内容分发与话语权聚合的逻辑的不同。Quore中话题与问题才是传播的节点,首页分别是feed bookmarks 与new questions,而知乎里“大V”才是传播的节点,用户点赞或者点down的权重也基于其粉丝数,主页被关注的人的动态所填充,这也是知乎给予回答者进行持续内容产出的动力。同时因为师承Quore中话题与问题生产内容的框架,优质的内容在热门话题下也依然易被挖掘。只关注表面UI的产品爱好者自然不会注意其实知乎与Quore已经是完全不同的UGC平台。
而产品模式的相似也是易被攻击的方面,因为ICQ先推出,就指责OICQ是抄袭。纯银老师就在微博“洗粉”就说过产品模式的相同不属于抄袭。首先互联网领域,idea不值钱,一个好的idea很重要,而后续的执行与产品迭代更为重要。互联网里一个小的领域就可能挤满了数百家竞争者,难道只能在其中推选出一个创新者供奉起来?一款好的产品,来自于用户需求与使用场景的深刻研究,一次次迭代与微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大多数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并非是其首创了该领域,而是能不断地改革革新产品,不断地在旧框架上堆砌细节。其次某一领域的产品可以发展出定位与设计完全不同多个产品,以IM为例,手机QQ、微信、陌陌、WhatsApp、telegram,都是移动端IM软件,但是其产品设计与想法的区别一眼就可以看出。所以以产品模式相似去论断抄袭与否,是极其可笑且幼稚的。
当然现在中文互联网上对于腾讯抄袭的指责也越来越少,中国互联网商业环境更加成熟,中国巨头们也愿意和硅谷巨头一样通过收购与控股创业公司增大自己的商业版图。而又因为“同行衬托的好”,腾讯这个BAT中曾经最受争议的公司,也慢慢离自己的目标中国最受尊敬的公司越来越近。过去属于百度,现在属于阿里,而未来属于腾讯。
好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剽窃。
作者:Luke
关键字:产品经理, 抄袭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