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泥潭中的职场人
经得起考验的产品认知和思维,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产品问题,对于生活亦有指导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个人好像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一方面是工作充满琐碎,没有深度思考的机会,很多时候一天下来干了很多但回头想想好像什么也没干。另一方面是业务停滞带来的焦虑,无论是认知拓展还是个人发展,都深感茫然,这种焦虑会让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都产生一种抵触,觉得环境不行、人也不行。
这两者有时候都会让我极度焦虑、急躁,也无法让自己保持专注并且进行深度思考。
刚好周末有个朋友,自己出来做了个创业项目,约我出来聊了聊。
他的业务跑了大半年左右,从23年5月份到今年2月份基本上收支平衡,业务前景也较好。但最近初创团队内产品负责人对于岗位不是十分胜任,于是想到我,想要我去顶替这个位置。
当机会真正站在我面前的时候,会发现,我还是会迟疑,会有顾虑。
就像那些在职场中待久了的人,没有选择的时候期待机遇,机会出现的时候又难以抉择,选或不选都是痛苦,对于现状的不满,仿佛成为了人生的主旋律。
所以借此机会,我也总结了自己身上和当代青年职场人存在的几点共性问题,剖析下这种心态内核,也希望所有职场人也都能从中找寻到自己对抗负面情绪的力量。
一、见业务,也是见自己
做产品的本质其实是在了解业务,了解用户,了解交易模式。
越是深耕业务的产品同学,对于产品的把控和决策就越是精准。往往新入行的同学总是痴迷方法论,但和一些行业经验丰富的同学沟通,你会发现,他的输出往往都是他对业务的理解和思考,而方法论只是这一段陈述后的总结。
而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喻成产品,了解自我则是了解业务的过程,方法论就好比如是我们听到的那些大道理。
道理懂得再多,人生也不一样过的好。方法论看的再多,不是自己总结的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什么终极目标的,从没有好奇心,再到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激情,也自然不愿过多思考。
人生就慢慢陷入虚无,随着年岁的增长,一切的概念都会随之变得模糊。有些人混着混着,开始变得没有原则,开始变得麻木,甚至没有思想。
了解自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关键决策,用一件件事情试探本我的时候,不仅让我们及时弥补突破圈层的能力,也是在合适的位置为自己不断寻找正反馈。
工作中,尚且还有老板会对你进行灵魂拷问,业务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后面的规划又是什么?
但是你对自己,又有多久没有“绩效考核”了,你又是一个怎样的你呢?
二、业务没有答案,人生唯有体验
焦虑来源于未知,人人都期盼稳定。
做产品过程中,我们总想找到一个答案,能够兼顾各方,让商业利益、用户价值、数据增长最大化。
产品做到最后是做抉择,是权衡利弊,没有最优解,只有不断迭代,人生亦如是。
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产品有具体的指标判断当前的好坏,而人生的的衡量标准只有“我觉得”。
人的所有负面情绪来源于不同的主观价值,但核心内在都一样,觉得当下不够好。
破解这种主观因素最笨的方法之一就是换环境,工作不好换个公司,生活不好换个城市。外在环境容易改变,内在归因本质却没有改变,时间成为你情绪的轮回。
都说好的产品是带有态度的,它也许不是商业化最成功的,但一定是你心中最具意义的。
同样带着这份态度,去体验你的人生,任何一段经历,都是你意识形态投射在现实社会中的一段轨迹。
人生可以迷茫,但还是要日拱一卒;生活可以焦虑,但还是要学会专注和理性;回忆也可以留有遗憾,但只要业务还在,我们就得向前看。
业务重在迭代、复盘中精进,生活在具体、态度中获得体验。
三、产品因连接产生价值,人因表达获得满足
产品作为业务载体,连接企业和用户,促进交易产生价值。
大多数人经常会因为价值感缺失而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把自己包裹在内心世界,没有和外界碰撞过的内心世界也终将空无一物。
个体的完全独立是产生不了任何回馈的,你总得做点什么,可以是作品,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态度。与外界的一切碰撞都属于你的表达。
这种碰撞或许可以带给你正反馈,你或许因此对于某件事乐此不疲,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无论反馈是好是坏,精神世界都将更加丰富。
有效的表达,满足往往不是来源于多少听众,更多时候是一份真心的聆听和理解,就像是做产品,100个普通用户不如一个精准用户的价值高。
做产品是这样,人生是这样,做内容也是如此。
作者:都市摆渡人某厂前产品负责人,现寻找新的意义,可以来我的公众号聊:都市摆渡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