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是 VR,而是骑行!
如果说2016年上半年投资的风口是直播平台,那么下半年应属于 共享自行车经济 。
在2016年上半年,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直播平台达到数百个,而且这些平台近乎90%都已融资,直播行业从蓝海迅速进入红海,各个平台杀得眼红。就在大家都认为直播平台会一直火下去的时候 ,“橙黄”的融资大战 让人大吃一惊!短短1个月,摩拜和ofo就迅速融到c+轮,而其实从3月份开始,摩拜、ofo、优拜、小鸣等四家共享单车市场的平台陆续融资,截止10月13日,共融资近10亿美元,这是谁都没想到的。
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从来都让人捉摸不透。 其实在全民直播时代,VR、AR是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是继直播行业的下一个创投风口,而很多企业平台都已经在布局VR、AR等相关领域的技术了,这其中不乏Facebook、阿里巴巴等巨头企业,而移动互联网却跟你开了一个玩笑,东风的风口吹向了共享单车,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说这阵风没有按大家所想地吹向VR、AR的科技领域,而是来到了共享单车领域呢?我觉得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共享单车硬件技术已经成型,而VR、AR硬件技术尚未成熟
其实说到VR技术的发展历史,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VR的第一次热潮从上个世纪60年开始;90年代进入第二次热潮; 而目前正处于第三次热潮前期,是以Facebook 20亿美元收购Oculus为标志,全球范围内掀起了VR商业化普及化的浪潮。
即使到了现在第三次热潮,几十年的发展,VR技术还是不够成熟的,因为其涉及到高科技智能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尚处在摸索阶段或者攻克阶段。比如 硬件瓶颈 。AR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比VR高一个数量级,目前的CPU、GPU无法支持,更无法保证在轻便的硬件上实现足够的计算速度、存储空间、传输速率和续航能力。 图像技术瓶颈 。图像识别技术不成熟,特别在复杂图形、动态图像、特殊场景(如夜间)等方面,信息筛选、识别的正确率和精确率均较低,远不足以支撑一款消费级产品;实时三维建模技术缺乏:需要以图像识别技术作为基础,仅处于实验室阶段;精确定位技术误差大:远未到商用阶段。 数据瓶颈 。在现实环境中实现无差别图像视频识别需要极其庞大的数据规模,如一条街道上,需要街景、人脸、服装等各种数据;目前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分析技术都有需要解决的难题:仅海量数据的清洗、录入,本身就是浩瀚的工程。
从这上面几个方面看出,都是目前很多技术领域的企业在努力攻克的方向,所以目前在一些AR穿戴设备上都是较为笨重,体验一般,这也限制了大规模普及的程度。
相对于高科技的VR、AR等领域,自行车的硬件技术显得比较得心应手,不管是从自行车的出厂到维修的整条产品链上,都已经经历较为长的时间段,很多技术都已经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不只是实用,更可以展示个性酷玩来形容了。就拿有摩拜来说。银色全铝车身,橙色防爆车胎,新颖的轴传动和单摆臂等科技加身,让摩拜单车在共享骑行市场不落于下风。
而摩拜单车之所以能够在共享骑行市场占得先机,这其中是暗藏了一些"独家"的技术细节。比如摩拜的车锁,这把锁除除了可以防盗外,最重要的是能实现定位和二维码解锁。摩拜可以通过后台定位,对车辆进行管理。如果你把将车骑得太远或车辆太分散,他们可以把车辆运回来。摩拜单车为了防止损毁和破坏,继最早的纸质二维码、塑料玻璃二维码之后,正在研发金属二维码,并试图在二维码上面覆盖特殊涂层。
除此之外,摩拜单车在自行车的设计上,借鉴了部分汽车的概念,使用轴承取代传统的链条,全铝车身加五幅轮毂,不仅防锈,而且还是SC-7000超强航空铝合金,抗拉强度达到650mpa,是普通车架的2倍安全系数。在加工工艺上,摩拜单车采用的是轴传动和单摆臂,车身一体成型工艺。
从实用技术到展示个性,自行车的爆红可以说是历史必然的事。
二、在目前市场上来说,VR、AR属娱乐工具非刚需,共享自行车属出行工具解决用户痛点
在目前来说,VR、AR技术底子较薄,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多,大多数还是工人玩乐,且成本高,导致这些娱乐工具冷启动难。
当你想到AR时,你的脑子可以浮现的生活场景不多,但是有一个画面或许你会很熟悉,那就是一个人带着一个不大好看且笨重的穿戴设备在比手画脚,而你会认为这只是供人娱乐的工具而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AR的第一印象。对AR熟悉的人来说,可能觉得他还有其他用途,比如在远程指导、建筑模拟、路线导航等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这或许会出现在未来的生活场景当中,但不是现在,目前来说,也仅是 一款玩乐的工具,并非刚需之物。
而共享自行车是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问题,是出行垂直市场的又一个痛点。
用户只需下载一个APP,就可以发现身边的单车,扫码开锁,骑上就走,用完随时随地就可还车。简单快速,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没有过多的繁杂的操作程序,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短途出行问题。其特点是便捷、环保、便宜且适合短途,这些特性让业内人士将其视为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利器,进而可以与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一同成为解决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
在这里也借助TalkingData发布的2016共享单车人群分析报告中的其中一段分析:
根据报告内容称: 共享经济市场风起云涌,特别是出行备受用户和资本市场的关注,打开手机,用户能找到一百种出行方式,其中单车共享最近甚嚣尘上,关注度颇高:
可以从表中看出:私家车共享自由度高但相对的价格也高,巴士共享自由度低,适用于通勤人群,而单车共享自由度高,价格也低,解决的是最后1-3公里的出行问题。这也是共享单车会火的原因。
而另外,在早期报道中,ofo早期投资方经纬创投曾表示,ofo在1年时间里,就把日订单量从200单做到了50万单。在短时间内用户飞速增长,这也说明了共享自行车有着巨大的投资市场,如此大的市场空间,自然也吸引了一些互联网巨头投资,腾讯就是其中之一。我猜想,在接下来的共享单车领域,各大平台还会持续融资,而BAT的其他两巨头势必会参战,共享单车领域也会杀成一片红海。
三、使用VR等创新性产品,用户需要教育,共享出行市场早已教育过
移动互联网的网名都是需要教育,因为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一件产品的问世到被用户使用,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教。 程维曾说,补贴是一种教育用户的手段,教育用户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在早期,滴滴通过与竞争对手不断展开烧钱模式,达到教育用户的作用使其使用滴滴打车APP,这算是出行市场的先驱了。 现在的共享单车 ,是属于解决用户出行问题的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是出行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用户早就已经被教育过,所以用户接受快、程度、几乎不用什么教育成本,用户就会自行去使用。
而VR等一些创新性高科技产品,是没有可复制的模板,其受制于技术壁垒等一些因素,使用户在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要想让更多的用户去接受它,则需要时间。而在VR技术被大众所熟悉的,也不过是1年都不到。这就需要教育用户,需要过程、需要时间。 另外,对于高科技产品,大众总是抱着一种规避的心态去对待,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对旧观念就只秀的破坏,而我们习惯于旧秩序旧观念的环境里,遇到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希望他不要来的太快。但是创新终究是创新,是历史发展的 潮流,挡潮流者必定灭亡,这只是时间问题。
不管是VR、AR时代,还是共享自行车时代,总有一天到来,因为这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必然产物,我们需要做的是就是顺应它接受它。
文字丨艺林小宇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