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模型”—我在3年实操后的个人总结
这就是基本的“Y模型”理论。
二、“Y模型”理论的应用方式
“Y模型”思考方式有两种,可依据业务复杂度进行挑选:
1. 1——2——3
常规思考流程,在一些场景单一、目的简单明确的场景中,常规思考流程能满足我们大多数的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
这类场景我总结了几个特点:
- 用户需求反馈单一性,具有一致性;
- 背后真实目的基本对应马斯洛需求的基本需求,也就是生理需求;(比如大多数工具产品,用户想要某个功能基本都是为了便捷和效率);
2. 1——2——4——2——3
挖掘式思考流程,这类思考流程与上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过深层次的分析,用户背后的真实目的是会发生变化的,或者说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离业务真相会更近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优化一个版本上线后,发现总是会源源不断出现新的反馈,而这种反馈往往对应的是新的场景。
而我认为,深层次分析本质就是在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用我们的同理心去帮助我们看见潜在场景。
所以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同理心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之一,起码在这一方面,它能帮助我们获取大量信息来源。
我们常说的一个段子,用户说“我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这句话用户本质的诉求是什么?
用户的真实目的也许是一种更快的交通工具,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能会想到,这个交通工具可能还需要具备美观、舒适、安全等特点。
对于挖掘式思考流程,需要注意的点是,任何具备马斯洛需求的场景,它的需求层次一定是多样且丰富性的。在下单寄件过程中,在转送物品的目的下,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完整完好)的转送物品是该场景的“生理需求”,在这之上,用户一定存在便捷、服务等高层次诉求。
三、“Y模型”理论的作用
“Y模型”除了能帮我们辨别伪需求,挖掘用户真实及潜在场景外,还能帮助我们判断需求优先级以及做功能上的取舍。
产品策略(设计)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价值,而价值的优先级取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
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条件是需要低级需求的基础,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是不具备发送文件和朋友圈的,相比较与社交领域的“生理型需求”-沟通,这两者的优先级显然没有那么高。
同时,该模型理论的日常梳理也能帮助我们掌握全局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脉络,巩固底层需求的同时拓展高层次需求。
我平常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新同事或者合作伙伴会问我,你们的产品相比较于其它竞品优势是什么?
很多同学在遇到这种问题,下意识的会罗列场景,讲述功能多么多么强大,场景多么完善。其实本质还是在描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差异,即使功能同质化,但是流程和使用方式的不同都会塑造不同的深层次价值。
所以,“Y模型”在自己使用的这么多年来,不仅仅是思考需求的方式,不同的切入点出发,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视野。
- 从用户场景看内在本质,是追本溯源,是总结,是探索;
- 从底层价值往上看,是总结用户行为规律,是归因;
- 从功能设计往里看,是抽象能力,是合理性的倒退;
熟练掌握,日常多用之后,你会发现思考的方式不仅不会固化,反而视角和认知会更加开阔,这是我对于“Y模型”使用后的个人总结,也是自我沉淀的一种思维方式。
作者:都市摆渡人某厂前产品负责人,现寻找新的意义,可以来我的公众号聊:都市摆渡人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