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 5 年的产品与运营
知乎上有个问题,作为一个互联网人,在未来5年内你觉得做产品更有前途还是做运营更有前途?
最近处于总结复盘期,所以,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贴一下我的答案。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还是那句老话,我就这么写,你就那么看,别多想。
--
我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1)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在「未来5年」这个大背景下的
2)我们所处在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分工的角色是否重要,取决于影响分工的因素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互联网里的生产力是技术。所以,在技术、经济、文化三者共同的影响下会决定分工因素的变化。
所以,我会按照以下的逻辑来说一说我的思考,比较长:
1、2016年到2021年的中国互联网会发生什么呢?
1)手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启蒙运动,从09年到16年,7年过去了,这7年时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支柱来源与这个技术的发展。
7年后的今天,手机技术进入疲软期,新的技术进入孕育期。不论是VR还是新的可穿戴设备,甚至是大数据的发展都还不能定论。
技术本身不具备商业价值,但是,技术确实产生商业价值的源泉,现在的中国互联网,正处在新旧技术交接的阶段,旧的技术驱动出现疲软,新的技术还未形成驱动。
2)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变,把很多专业变成了常识。
10年之前,大家说UCD,说UX,说不要让用户思考。大家不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一个交互,如何使用用户场景解决问题。10年之后,这些内容的普及工作完成了,很多之前看上去不太能被人接受的东西,变成了常识。比如,我们要简洁一些,我们要聚焦核心功能,我们要做MVP。
在此,微信功不可没,微信的成长,对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普及起到的作用,比过去10年中国全部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作用都大。
完成普及之后,一般会有2个走向,更专业,或者更不专业。现在中国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们就在这样尴尬的境遇下生存着。不可避免的,产品设计已经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了。
3)中国互联网的竞争,从点子的竞争到流量的竞争,慢慢会回归到商业本质的竞争。
当然,我们不能说之前的竞争就不是商业本质的竞争,也是,但是,没有现在这么的透彻。
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市场前10年,就是一场收割稻子的游戏。收割稻子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看谁收割的快,收割完了再去把稻子变成稻米。
现在的境遇是,容易收割的稻子都被收割的差不多了,部分收割的多的人已经进入到变成稻米的阶段了。
新进入的选手,要么寻找那剩下的不多的稻子,要么,就是把自己收割的稻子变卖给大户人家。这就是这几年,为什么这么多合并案例的一个不严谨的解释。
总结来看,从技术、市场、专业这3个方面,未来5年是一个非常之不确定的过渡阶段。基本特点如下:
1)会有一个3年左右的低谷稳定期,不会有大的新技术被应用,大家会依附与现有技术的应用来做深耕运营。
2)产品跟运营的分工边界导致了产品工作进入一个比较艰难的探索时期。因为这一阶段要做出好的产品更难了,所以,一大部分之前借风口的产品经理会在没有风之后掉下来。
3)根据上面2点,自然而然的,运营会成为未来3年左右的一个重要的角色。这是时势造就的。
2.5年太长,我只敢想3年。
问题问未来5年,5年来衡量一个让摩尔定律失效的行业,实在太长,只敢想3年。未来3年来看,我有如下思考:
0)互联网会成为一个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技术最终会变成新的主导
1)运营会成为主导角色,原因如上
2)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模糊,一个新的角色会出现,叫做产品运营。
任何一家继续有很明确的产品和运营区分的公司,都将在公司运营效率上有极大的压力。融合了产品和运营的这个角色,将会成为大多数公司争抢的新岗位,这个岗位既要懂业务,还要懂产品,更要懂沟通协调。
3)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会越来越被诟病,直到产品经理们自己开始往更专业的路子上走,或者往更融合的路子上走。
4)85年成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水岭,85年之前的人会被大批淘汰,90后和00后会以一种他们看不懂玩法搞出全新的一套思路。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不论你是产品、运营、商务、研发,我们,都应该更多的懂一些别的角色的知识。
我们都应该开始有意的更多的关注互联网之外的东西。互联网对85年这一波人,带来了很多幻象,这是有害的。
关键字:产品运营, 收割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