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娱乐化的时代 学会娱乐化营销
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在当今时代,本质上,所有的产业都是娱乐业,所有的行业都带有泛娱乐化的特征。
以前我们谈到娱乐化,多半会联想到各种明星、各种晚会,各种综艺节目。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带有泛娱乐化的特征。都在用表演的方式去聚集用户,用煽动情感的手法去密切联系用户,用推陈出新的互动方式,去实现逐步将用户转变为粉丝的过程。
多年前,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经发表,便畅销全球,引发了人们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电视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在那个时代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传统的公众领域内容,被电视这种新的传播方式重新定义。由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呈现娱乐化的特征,所以,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就导致了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
《娱乐至死》畅销多年
娱乐化这个标签从那个时候被贴上,直到今天,非但没有被揭下,反而嵌入到整个社会生态中去,再难分割。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娱乐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和各种产业实现深度结合。 每个人都在消费,也在被别人消费着。 那些曾经看起来无比严肃的传统产业和传统文化现象,也都更加无可避免的和娱乐化共舞。
比如教育行业,过去我们认为的教育行业,应该是老师在台上端庄肃穆,学生在台下正襟危坐。但是现在的培训机构,早已不复这种局面,讲师在台上那可是激情澎湃,基本是用表演的方式来教学,学员在台下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台上台下洋溢着激情,学习效果不敢说,但至少课堂效果超乎预期,至于真正学到了什么,谁还会关心呢?
传统课堂VS培训机构
内容固然很重要,是价值的根本,但如果只有分量十足的内容,没有吸人眼球的外在包装,那便很难交付,更不要说变现了。
很多付费课程、付费专栏, 设计之初的逻辑都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进而购买。 而且使用的方法和娱乐产业多少有些类似。我们看台上的那些明星,衣着光鲜,光彩动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莫大的魅力。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行为都是精心设计和包装后的产物,所有的目的就在于让受众永远对他们保持关注,不至于审美疲倦。只有保持了关注才能有机会从粉丝哪里获取更多的利益。
明星是被设计好的产品
那些付费式的内容很好的借鉴了娱乐产业的特征,牢牢抓住需求,在排版上花费很多心血,让读者既能深度阅读下去,又不至于感到疲倦。同时, 紧密贴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屏读。 以一屏为阅读单位,在每一个阅读单位上,都呈现精彩内容。同时,也开发周边产品,比如音频、小组、打卡等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娱乐化的特质,付费内容才能变成可交付的产品,才能实现规模化的销售。
认知到这个时代的泛娱乐化的特征并善加利用,才能让个体的价值迅速放大。
娱乐化的另一个外在表现就是 热闹 ,大家不仅看的热闹,还谈论的不亦乐乎。我曾经花上一段时间研究过诸如简书、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上面的热门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都使用了像阴谋论、标题党等手段,来娱乐读者,这样,每个人看过文章之后,都会带走情绪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至于真正能得到什么干货,恐怕是天方夜谭。
干货本身,就是一种泛娱乐化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干货,真正有用的知识一定是有其实用边界和明确范围的,而干货内容实际上是 用形式上的简化和条理性,来让读者的注意力快速聚焦,并产生知识满足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很多所谓干货文章里,知识满足感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也就是说,这些作者在写作之初,就不是为了让你得到什么知识,而是让你满足于得到了知识。
对满足感的重视,就是娱乐化的又一个重要的特质,那些舞台上炫丽的灯光,台下一片蓝色海洋的荧光棒,效果极佳的烟火都是为了让人们产生满足感,觉得手中的这张票花的太值了。
干货是一个新名词,但其本质和表现形式,却早就被商家一再运用,早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营销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爆增,没有夺人眼球的特质,就很难被发现和关注。前几年的鸡汤文大行其道,本质就是 把所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都简化为个人努力和个人奋斗的问题,并以干货的方式呈现出来 。
比如,你穷不是因为你天资不够,能力欠缺,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那些比你更优秀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似乎只要努力,就可以达成任何愿望,实现任何目标。个人努力在这里变成了阿拉丁神灯,每天擦拭,美梦成真。
鸡汤文的本质就是简化认知
后来,人们由于被灌了太多鸡汤,已经腻烦到想吐。于是,这些鸡汤文又改头换面,变成了看似理性、逻辑严谨的新一代干货文章。
我们经常能看到诸如:“让你摆脱拖延症的七个方法”、“三招教会你写作”、”这些马云告诉你的道理不得不看“、”我花了几千块吃顿饭得到的经验 今天免费分享给你“这类文章,从标题到构思,从文章的内容到作者的设计,妥妥的干货范。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这些标题就忍不住的点击浏览,阅读之后,会有一种饥饿的人大快朵颐之后的快感。而且这种快感会让人不知不觉的上瘾,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这些内容和娱乐产品,何其类似。快速的聚焦你的注意力,用渲染式的描写来让你赞同其观点,并持续不断地对你输出,为后期的收费做好了一切准备。我们把他们称为大咖、行业牛人、学习达人等等。这和我们学生时代的追星如出一辙。其实, 我们在很多地方,只是看起来成长了成熟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曾经我们认为很幼稚,再也不会和其发生联系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改头换面一番,再次让我们沉迷其中。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作者都善于找到读者的燃点,他们知道读者在哪个点上会感觉很high,剩下的,就是不断重复这种刺激。让情绪被一次次地燃起,让精神一次次地兴奋。正是因为他们用好了泛娱乐化的营销方法,才让用户跟随他们的脚步,成为他们的粉丝,变成他们坚实的流量基础,最终,变成他们的取款机。
一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让多少自媒体找到了商机,他们整天分析各种创业机会,发布各种互联网观察,很多内容都是东拼西凑,加上自己的几句不疼不痒的点评,发表出去,变成自己的视角和看法。首先是这方面内容素材容易收集,而且各种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图表、PPT一应俱全。其次是,人们更希望得到某种别人分析出来的观点,而懒得自己花时间去整理。这就让很多作者找到了创作的方法。在文章中,只要煞有其事的让观点看起来显得权威和独特,就会有相应的市场让他们挤进去。
“双创”成就了很多自媒体
过去,我们迷恋舞台上的明星,他们时尚靓丽,青春活泼;今天,我们迷恋那些成功的创业者,他们事业有成,精力旺盛,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娱乐化从未远去,只是变得更加理性和隐蔽。
关于如何利用好泛娱乐化的特质来打造产品,我们明天再聊。
作者 公子在野
关键字:产品运营, 干货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