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PaaS产品的思考(上)

01 什么是“aPaaS产品”?

aPaaS产品的英文全称是 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是在云计算的platform as a service 的服务模式上演化而来,强调在讲云计算平台层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aPaaS”的概念是从技术开发者的视角,解释这类型的产品在云服务的整个体系的定位:即aPaaS产品不是PaaS类型产品,只服务于技术人员,也不是SaaS产品,可以面向最终的用户,而是作为PaaS和SaaS的中间层,通过对开发、运维过程的任何有开发app需求的用户,都可以使用aPaaS产品来开发他们的个性化app。

如果从用户视角来理解aPaaS产品,它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工具型产品,帮助所有想要开发app的人,用更简单的方式和更低的成本来实现app的开发。但关于如何定义这个需求,拆解具体的产品功能方案,目前而言都还是摸索的过程。

02 aPaaS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到底是谁?

从长远来看,aPaaS产品的愿景肯定是希望实现全民开发,让没学过编程的人,也能轻松开发自己的app,这一点目前业界是共识的。原因如下:

但短期而言,第一步应该切“技术人员”还是“非技术人员”,各产品的看法有所不同。

1. 面向业务人员的零代码

一部分厂商以业务人员为切入点,同时提供代码进行二开的能力。

此部分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表单驱动,从应用构建者的视角,不需要区分前端展现层和后端数据结构,二者是完全绑定,自动生成,搭建应用时,在表单引擎里定义需要的字段,管理后台table里自动生成数据结构;提供集成&自动化引擎、BI功能,支持数据流转和商业智能。

好处是去除了复杂的技术概念,非技术人员在使用时,理解成本较低,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简化,在产品能力在解决复杂需求上,会有所不足。

目前国内表单驱动的典型产品包括明道云、简道云、伙伴云、宜搭,国外表单驱动的产品包括Zoho Creator。

2. 面向技术人员的低代码

另一部份厂商以技术人员为切入点,整体逻辑是通过提供封装好的组件,来对软件开发的流程做简化。

此部分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模型驱动,从应用构建者的视角、应用的前端、后端、逻辑层各自独立,需要构建者去建立三者的联系,比如你想实现一个访客系统,在表单驱动的模型里,你只需要在表单里,拖拉拽选择你需要的字段,定义好名称和字段间的逻辑关系,完成了应用的构建。

但在模型驱动里,首先需要在数据库里建张表,定义好表里的字段,然后去前端开发的工具里,拖拉拽前端的控件,把后端刚刚定义好的字段和控件关联上,如果有页面跳转、按钮点击等事件,还需要定义好这些事件的逻辑关系,这样才算是应用构建完成。

好处是符合技术人员开发逻辑,技术人员可以快速用起来,首先比较复杂的产品需求,缺点是基本把非技术人员拒之门外了。

目前国内模型驱动的产品包括ClickPaaS、活字格,国外Power platform、mendix、outsystems,都是这个思路。

3. 市场表现和发展预期

从市场表现来看,表单驱动的产品市场空间有限,从用户需求上,虽然实现了非技术人员做简单应用的需求,但无法承接复杂应用的开发,分析此类产品的官网案例可以发现,目前应用的场景都是企业边缘应用,可从侧面佐证这一点,另外一个可以印证的数据是,此类型的产品发展了4-5年,头部营收规模约在千万,增长还是有瓶颈。

从市场发展预期来看,个人认为表单驱动型产品可持续性不强,无法满足企业深度信息化的需求。一是产品架构决定了产品整体的技术可拓展性较弱,非技术人员能实现的需求有限,技术人员无法快速了解这种架构的底层逻辑,进行二开时可能成本会更高,所以长期来看,只能覆盖企业服务里的边缘性场景,这种场景下的用户付费意愿相对较弱;

而模型驱动产品,在技术圈是收到更多肯定,国外低代码路线也是一直沿着技术驱动来进行,国内目前此类产品的盈利模式是打造自身的ISV生态,与ISV合作,ISV寻找客户资源,aPaaS产品作为工具,从中收取授权费用。

从市场表现上,国内ClickPaaS获得b轮融资,资本市场还是比较看好这种模式,但是目前此类产品年营收也在千万,每家产品都非常注重打造自身产品的影响力,希望通过培养了ISV的工具习惯,来形成市场壁垒。

从市场预期上,回到最初的话题,模型驱动产品在短期切入技术人员,为技术人员提效肯定是没有问题,但若不能解决让非技术人员也能用得懂的问题,其市场也会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在中国,aPaaS产品发展也存在国情的特殊性,中国人力成本低于美国,大量外包的存在让IT成本并不是很高,aPaaS工具即使能帮技术人员提效50%,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是比较有限的,企业的付费意愿自然就会减弱;所以模型驱动的路径没有问题,但长期来看,需要考虑这种路径下,如何让非IT人员也能用得懂。

总结下来,理想的aPaaS产品应该是技术&非技术人员都友好的产品。但如何实现还是需要长期探讨的话题,或许可以参考Excel,一个产品,两种模式,面向两种不同的群体,普通业务人员,熟练应用表格的公式,就可以实现复杂的场景,技术人员可以通过VBA实现进阶的需求。

02 aPaaS产品面向的场景是什么?

把aPaaS产品的官网看一遍后,可以发现目前宣传的场景主要是“企业应用”,那由此产生三个问题:

  1. 为什么是“企业应用”?
  2. 如何面向“企业应用”?
  3. 是不是只有“企业应用”?

1. 为什么是企业应用?

关于为什么是“企业应用”?我是从“可实现性”和“市场空间”两个维度理解。

“可实现性”上来说,“企业应用”是标准化程度很高的产品,很容易抽象出通用型的实现方案与流程。企业业务系统高度抽象可以总结为4个部分(以报销申请系统为例):

  • 业务数据收集:报销申请系统,首先需要有申请单的页面,员工可填报
  • 业务数据流转:员工填报完毕后,这个申请单需要流转到审批人
  • 业务数据存储:申请整个流程完成后,需要归档,要考虑数据存储在哪里
  • 业务数据使用:当沉淀了大量申请数据时,可以进行智能分析,比如看报销额分布等

那从aPaaS产品的维度,来拆解业务系统,对应需要提供的低代码能力:

  • 页面设计器:提供不同的字段来方便用户进行落地页的搭建
  • 流程&自动化引擎:实现数据在不同应用、不同成员间的自定义流转
  • 元数据引擎:支持定义数据结构,实现页面设计器数据的存储
  • BI引擎:支持对沉淀的数据进行不同维度分析

这样再来看power platform的产品矩阵,power app对应页面设计器,power automate对应流程&自动化引擎,power bi对应BI引擎,data verse对应元数据引擎,而AI builder & data connector则对应连接和智能能力的深化。

相比于个性化程度非常高的其他产品,企业应用是“可实现性”决定了他成为aPaaS产品切入的第一步。

“市场空间”则看谁愿意为这个类型的产品付钱。宏观而言,企业信息化是大趋势,而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很低,尤其是中小企业,所以这块有比较高的市场天花板;具体到付钱的人,企业应用一般满足的是企业降本增效防风险的目的,是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利润率的提升。

比如之前一个案例,信息化后,一个制造锅炉厂把他们的仓库管理起来,让整体采购、生产、销售的效率提高了,老板自然就愿意为此付费。

2. 如何面向企业应用?

aPaaS产品是工具,企业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应用。如何跨越这一gap,实现aPaaS产品到“企业应用”?

第一个思路是“卖工具”,企业或ISV用工具来搭建“企业应用”。工具永远是工具,只有放在会使用的人手上才能发挥价值。

理想思路上,企业管理者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用aPaaS工具搭建管理系统,事件自己的管理思想,实际情况是,管理者不一定有管理方法论,有方法论的管理者不一定有时间亲自搭建这样的系统。

落到采购人员这里,除非是it人员抱着采购工具的目的去,企业直接采购工具的概率是比较低的,毕竟采购完了,谁去搭建解决方案呢。

目前市面上,卖工具的aPaaS产品,最大的客户是咨询公司&ISV,咨询公司在做管理咨询时,顺便卖一套应用,ISV用更高效的方式实现企业的需求,提高自己的利润。所以之前明道云的老板提到,明道云衍生的isv市场规模比明道云本身流水高多了。

当然这个思路上,aPaaS厂商的话语权就比较低,尤其目前aPaaS产品百花齐放的时候,而且所谓产品能力,除非真的吊打竞争对手,一般很难拉起护城河。

第二个思路是卖“标准化解决方案”,aPaaS产品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企业应用市场,用自己的工具搭建行业化、场景化的解决思路。企业不想自己搭,没关系,你直接免费拿去用,用得不顺心,有个性化的需求,你再学习下我这工具的使用逻辑,自己按照想法改。

等企业越用越深了,再按照SaaS模式,按人头收取年费。

一般这样的模式,如果没有处理好和客户的关系,客户提的定制化需求&服务越来越多,企业的服务模式就会越来越重。

3. 是不是只面向“企业应用”

目前进行商业化的产品,基本都是面向企业应用,但我认为,apaas的最终目标还是以简单方式,实现所有应用类型的构建。

以头部的power platform为例,除了刚刚提到的面向企业应用的产品矩阵,power platform还提供vitual agent、AI builder这种探索性产品,通过把AI能力工具化,让不同类型企业都能够用比较低的成本,实现智能化的需求,同时power automate里提供的桌面流需求,是面向C端的需求,也并非企业应用的一部分。

整体思路上,power platform为代表的apaas产品,在尝试能力工具化的路径,能够封装的能力都可以打造为零代码的组件,最终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的“Excel”,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用以实现数据分析、AI识别等能力。

 

本文作者@弓弓田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