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中的红绿灯 ------ 网销行业自媒体运营分析报告(一)

写在开头的话:

工作将近五个月,参与的事情越多越认识到自己的眼界格局有多渺小---我是想说,这种亲身体验自己差劲的感觉,就像第一次吸烟过肺那样,看起来整个世界都那么飘飘欲仙。写下这些东西,一来给自己的工作做个阶段性总结,而来希望自己可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致我的老师们,我是第一次发自心底敬爱你们

前 传统的销售人员为了推销出一款产品可能会走很远的路跑到客户那里,舌战群儒、软磨硬泡、甚至卑躬屈膝。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客群关系是像玻璃杯一样易碎的,前一天相谈甚恰的一笔生意可能仅仅会因为酒桌上销售人员一句不恰当的表达而胎死腹中。深究其原因,我们只能耸耸肩膀下个不负责任的结论: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你可以通过生活的观察用一些小手段让一个人表达出快乐的意志,但是却不能通过人际交往的技巧保证谁都不会发怒,就连恋爱专家也没法让你的另一半永远保持驯服般的温顺。

互联网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为这一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遇事不顺时通过把负面情绪垃圾放在互动媒介上来寻求心理的安慰和社会关系的认同;聊天时通过给对方发送一个萌萌的表情来唤醒某人潜意识里对幼稚的宽容和强者对弱势群体天生的保护欲来避免在电话里或者面对对的争吵。

在中国的官方电视台每年有一个叫做“感动中国”的电视栏目,笔者建议我们也可以为市面上流行的社交媒介颁发个奖项:感谢这些社交软件,在注册使用上做到了基于“人类尊严”的平等对待,让每一个使用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介来保持和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性格和嗜好都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和找到属于自己的社群。感谢社交媒介,暴露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那该死的孤独感,又让我们焦躁不安的情绪找到一个包罗万象的载体。

“通过社交媒介来保持和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不是一句概念式的夸夸其谈。网络平台的工具性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节奏。一个生活在中国20岁-35岁的普通人身上可能穿着淘宝“双11”买来的打折品牌,在携程网上扫视着别人评论决定了预定的酒店,把美团上订购的食物用最快速度消灭,点了几次手机屏幕在滴滴打车上预约了来接自己的司机,还顺手关掉了熊猫TV的英雄联盟直播,而他今天晚上要见的人,是那个陌陌上聊得很嗨的漂亮女孩。看到以上活动场景,你是不是咧嘴会心一笑,心里默默刷个666,或者脑海里浮现出你熟悉的某人?

互联网社交的发展同样影响着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和商家:

传统的供求关系中,生产者向消费者输出功能,商家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而无需理会消费者对于个人审美方面的诉求(当然为了产品畅销符合美学的设计也是商家考虑的事情,但是总的来说商品生产者对消费者审美不需要负责)。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由于商品的可选择性和评价机制的逐渐完善,态度恶劣的商家在互联网上很难有立足之地,是否迎合消费者需求已经开始成为评判一个商家是否具有市场潜力的指标之一。

这种取悦用户的行为看起来是伴着网络营销发展的一种新手段,然而我们通过庞大的营销案例研究和大数据分析发现,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式营销并不是多么新鲜,可口可乐和麦当劳这样经久不衰的食品帝国似乎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互动营销并不是时代的新宠儿,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能为人们提供出合乎情理的使用价值,那么不管是可以打电话的瓶盖还是用可乐做流量,客户都会欣然为你打开裤兜里的皮夹子,并且称赞你“干得漂亮”。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媒的扁平化发展,互动属性的成败与否将会成为判断一场营销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本文试图通过传播学理论在社交媒体的的运用切入,试图通过现实营销案例的探讨,理清自媒体和营销广告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在时代背景下作为完整个体的互联网营销公司该如何对网络营销业务进行科学地分析判断、客户取舍以及网络营销操作的具体流程。

我们希望,本项报告可以作为大家在进军自媒体道路上一盏提供选择和取舍的红绿灯, 毕竟,时下雾霾已经严重到足够让忙碌生活在城市中的行人迷失掉基本方向。

作者 这条鱼

关键字:产品运营, 营销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