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质社群的“初心”可以从哪里体现?

忙碌的一天结束后,如果不把IP营的消息看完并做汇总,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又,如果哪一天没有看到刘平老师、刘蓓老师的每日精华,更会觉得当天好像什么工作没有被完成一样不忍睡下。

回想一下,似乎没有哪个微信群能让我这番牵挂过。我很惊奇于这个群居然有如此大的魅力。

这里的人温暖有干劲我是知道的,在这里每天都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巨大的资讯,都要想办法扩大脑容量来学习观察,我也是习惯了的。但为什么从没感觉到群被分离,反而对群里的人越来越了解了呢?进入这个群的初衷为什么也从没有感觉到变化过呢?

秋大说,我们要跟着张小龙学习,他不做的我们也会坚持不去触碰。

可张小龙的观点是什么呢?

用户,用户,还是用户。

精心设计用户最需要的场景化的产品结构,发掘源于人性、源于感知力的用户需求。

就拿微信的广告种植来说,它从没有爆炸式地掠夺用户的注意力,相反,我偶尔也会欣赏某些微信广告,甚至为它们评论,点个赞。

张小龙为这种设计解释说:

商业化应该存在于无形中,不骚扰用户,只触达用户需要的地方就够了。

这就是张小龙之于微信所表达的初衷吧:时刻为用户考虑。

一个优质的社群也是,以用户的角度来看,这里确实做到了时刻为“我”考虑。

秋大的书《社群营销》里说,一个社群的建群目的一共有以下几种:兴趣、品牌、影响力、人脉、以及“货”。

那么最初我进入这里是为什么呢?

最初的我什么也没有,那么只剩下了学习兴趣吧。

但进入这里我发现这里所能提供的“服务”远超乎自己想象:不仅实现了以上的目的,还有更多的尊重、鼓励、自我实现等等情感和精神上的价值需求。

很多人说进群以后,自己的发展更顺畅了,自己的运气变好了,我想是真的。

从预备营开始就看到群聊下的“蠢蠢欲动”,各种合作与深度链接早就已经开始。打开营里朋友的朋友圈或公众号文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打赏,留言。这种互动的密度以及深度,我过去从没有体验过。

总之,对于入群的期待,是远高于之前设想的。从功能实现的角度来讲,初心已经被完美地实现和延续。

但是除了这些入群目标的实现,我想知道,一个群的初心,还能体现在哪些方面?若是单纯保证满足入群动机的话,我想是不足以保持一个优质社群如此高的活跃度、被信任度与参与度吧?

1.对群内大咖的认同,对群内伙伴的无条件信任。

我曾对颜敏姐表示:这里就像是个宝藏,每天都能发现无限的可能。

且不说近距离学习大咖们思想的机会有多宝贵,这一周里每天进来的“新老师”都是我过去公众号作者里欣赏佩服却从未想过能与之有任何交集的人。从群内的对话中看他们发言,和看文章又是不同的感受:多了一分的真实和真诚,少了一分不切实际的距离。

虽然对话依旧发生在虚拟网络上,但毕竟是口中直述,没有那么多的材料与论证,所以还是感到很亲切。碰到值得收藏的警句,还能默默截个图,万一以后能有机会拿出来感慨交流呢,是不是。

2.成员们的初心促使他们不断主动拿出好物,互换资源,这些,都反向保持着群初心。

据我不完全的统计,群内仅“技术贴”的内容就极为丰富:如何练声;GQ优质访谈内容整理;小密圈的应用解析,甚至如何注册商标等等,每天出现的实战技能攻略你可以见过,但更多的是想不到的惊喜。也正是这些不断出现的惊喜,促成了一桩桩看不到的交流与合作吧。

其次,这里,个人的需求可以被放大,因为你的一个问题出现,几乎都是不下十条不同角度的回答,甚至跨越“时空”再来@你,给你中肯的答案;

这里价值更可以被放大,因为你的回复会尽可能及时地被大家、被运营者回复,被肯定,当然,更少不了红包的鼓励。然后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输出各具特色的每日总结,越来越丰富实用的分享被发出,越来越多的话题被挖掘:时事热点,健康分析,企业培训,新人培养,美食旅行...多的是你没见过的内容。

3.运营者无限用心,链接可持续性极强。

看到颜敏姐这样回复大家的肯定:

“ 这个群是大家维系的,我只是服务于大家。 并不是我运营的好,是大家喜欢这个群,大咖是太阳给我们带来阳光、各位是氧气给我们带来不同领域的新鲜视角,群聊是水分,我们各自从群聊中吸取灵感、也通过水的流动带动着情感的流动,愿意花时间在这里培育着 知识IP 大本营。”

对于这种说法,我也是极其认同的。

一个好的环境一定不是一方的结果,一定是共同促进的产物,一定是大家都打心里渴望它更好,相信它更好,更积极推动它更好。

这就像小学时我在的班集体,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刚开始的两年不觉得什么,但越到后期,就越能感觉到每个人对这份荣誉都会格外珍惜:眼保健操会做得格外认真因为怕被检查同学发现而扣班级分;地面卫生一定从早到晚都用心保持,被路过同学说地上有纸,一定立刻弯腰捡起来;每次考完试都会关心自己班级的排名,生怕被挤下去...这种状态的结果就是,每年都是优秀班集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走出教室门时特光荣。

而最后一条,就是可持续性强了吧。

罗胖说他从来不信初心,他相信变化。但一旦感觉到自己的节目偏离了最初的预想轨道,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陪读的身份,也会觉得自己不自在进而作出调整。

在这里也是。我们不可能保证自始至终都是同一个需求或同一个目的:兴趣,亦或影响力。

因为随着交流的深入,我们收获的早已不仅仅是货、不仅仅是品牌,不仅仅是需求与被关注了。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即便有一天这个群的“保质期”结束了,但其中的链接已经像老树根一样错综复杂了吧。

因为最实际的交流是合作,是解决问题。每个人都会在这里得到自己的既得利益,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价值贡献的方式。这本身,就已经满足初心,甚至超越初心了。

在营里待的越久,让我罗列“初心”的表现方式,我越能写出更多条。

只是写得再多,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言而喻:对于一个优质的社群来说,共同的初心是聚集大家的基础,而只有优质的运营和服务,才是为初心保鲜的根本秘方。

作者 晨听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产品运营, 社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