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推广的三个大坑,你也深陷其中?
你封闭开发3个月做出来的App,却发现在推广上举步维艰。你尝试了好几种方式,都效果很差,团队士气变得越来越差。于是你们开始换定位,换方向,最终大家的热情被彻底消磨掉,App寿终正寝。
看到网易包地铁的效果这么好,你也申请大笔预算包了一个地铁站,每个文案都精心设计,每张图片都仔细打磨,最后却发现只带来了几百个激活。
你听说很多产品最初都是靠在论坛发帖推广的。于是也注册了几个小号去贴吧、豆瓣、知乎发帖。忙活了一天,第二天早起一看,贴吧的帖子全被删了,豆瓣只有2个跟帖,其中1个是广告,知乎0赞。
就这样,推广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而你邯郸学步,越学越...
我们运营常栽跟头,但在推广上栽的跟头尤其多,尤其狠。每次栽跟头,都可能造成真金白银的浪费,市场窗口的错失,团队士气的萎靡。
而在推广上栽跟头的原因,往往是下面三个:
入手太晚
选错方向
低估难度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
入手太晚
什么时候做推广?
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产品上线后。毕竟没有产品,推广什么?
在这我举个自己的例子,因为这方面我吃过大亏。
15年,我所在的公司准备开发一款夺宝产品。由于市场上夺宝产品已经很多,需求算是得到了充分验证,公司又有一些推广资源,大家都觉得做起来问题不大。
产品上线后,我们才发现CAC远超预期,LTV却比预想的低很多,好像一个无底洞,怎么做都是亏,最后只能放弃。
这个阶段推广的目的,是验证。 通过最快速的方式验证产品方案,验证CAC,验证LTV,验证用户留存率和推荐意愿。验证的维度越多,时间越早,弯路走的就越少,资源浪费也越少。
比如,我们当时完全可以申请一个其他夺宝产品推广渠道的身份,用自身资源导一波量,估一下CAC和LTV的水平。
那些辛辛苦苦做上线,却一推就死的产品, 往往都跳过了验证阶段 。这就是所谓的入手太晚。
选错方向
推广在大方向上分为三类: 渠道、内容、邀请 。
渠道,指通过购买流量获取曝光和新增;
内容,指在UGC平台投放软文;
邀请,指通过老用户分享获取新用户。
渠道我们在 三大渠道定律 | 打通运营工作的任督二脉已经聊的足够透彻,邀请已经成为每个App的必备功能,内容推广也有着大量攻略。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从完全陌生到体验产品,用户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果你有过向身边好友推荐产品的精力,你会发现他们拒绝的核心原因往往只有两个: 听不懂,不敢用 。
这两个原因,其实对应着两大门槛, 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 。
从完全陌生到体验产品,用户跨越了这两大门槛。
将两个门槛按维度模型分组,产品被分为四类。而这四类产品对应的推广方式,则全然不同。
1)低信任×高认知=内容推广
对于这类产品, 内容是最好的获客方式 。通过内容,将产品的模式、功能和愿景解释清楚。
摩拜作为业内首家共享单车,普通用户看到也往往不知道怎么玩。因此摩拜做了大规模的品牌宣传,讲产品、讲价值、讲情怀。让大家理解共享单车这款产品。
与摩拜类似,得到App开知识付费先河。尽管有着庞大的罗友做基础,罗振宇仍然通过视频、公开演讲、行业峰会、事件营销等方式,反复教育用户心智。
2)高信任×低认知=分享推广
借贷宝、美团、京东金融等金融产品和付费产品,属于典型的高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
低认知门槛意味着分享门槛低,用户不用磨破嘴皮子解释产品是怎么回事。而好友背书则解决了高信任门槛的问题。
借贷宝很早就认识到,用户很难通过大规模的曝光,就信任一款理财产品。因此它采用三级分销制度,以用户拉用户的方式,快速扩大体量。14年,全国各地都是借贷宝的推广团队,注册绑卡送玩偶、送台灯、甚至直接送钞票。
通过这种方式,借贷宝迅速完成了用户量级的原始积累。
网易新闻、今日头条、墨迹天气等工具类产品,及大多数的免费产品,则是低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这意味着他们只需要做大量的曝光,就能获得用户。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地铁里经常做广告的产品,通常都属于此类。
4)高信任×高认知=展会地推
如果你发现 To C 产品在这个象限,那应该是做早了,较大可能成为先烈。
这个领域多是一些 To B 产品,一般通过展会、地推等方式拓展用户。
5)产品的门槛是可变的
产品所处的象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运营手段的升级,产品功能的改变,产品的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原来D区域的京东金融和美团。
京东金融等理财产品,通过一种方式巧妙的解决了信任问题——向用户赠送体验金。 用户不必自己投钱,通过体验金就能直观感受到投资收益,且收益可提现。通过这种方式,京东将自己迁移到了C象限,可以通过渠道进行大规模投放。
美团在初期,发现大量注册用户没有购买行为后,同样采取了体验券策略 ,推出了1分钱吃麦当劳巨无霸等活动。成功迁移到C象限。
顺手解答一个困惑, 为什么这两年个人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值钱?
因为在所有渠道中, 几乎只有个人微信公众号能解决高认知门槛、高信任门槛的问题。
低估难度
低估难度的问题,在内容推广方向尤其严重。 很多人以为随便发发帖,用户就哗啦啦的来了,最后却发现效果很差。
这是因为, 任何一个社区都有着自己的显性和隐性的规则。 而掌握这些规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去试错。
在这我举个自己尝试运营知乎账号的例子。
这次尝试前后花了大约3周时间,总共投入10小时左右。
做内容推广,最要紧的是弄清UGC产品的规则。 我首先研究了下知乎的分发机制,知乎的信息流主要包含三类:
1. 关注问题的新答案
2. 关注用户点赞、收藏的答案
3. 关注领域赞数上升较快的新答案
我的核心目标是为了 获取精准的曝光,量级越大越好。 计划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小算盘拨拉的啪啪响。
我很快选好了一个问题:
高级运营和普通运营有哪些区别?
我称其为主问题。主问题的关注量为2.5w,且有较大的百度搜索权重。
我把自己的文章贴了上去,然后把答案分享给自己的粉丝好友,挨个的拉赞。还厚着脸皮把黄有璨和白琦拉来点赞。
之后我一口气选了8个问题,逐个贴上公众号的文章。每个答案下面放上其他问题的链接。
到晚上我看了一下,主问题一共拿到了200个赞,其他问题0赞。
一周之后,主问题的赞缓慢增长到了229个。其他问题的答案也拿到了10-50个赞。
趋势符合判断,但增长速度比预想的要慢。
于是我转而寻求其他的可能性。引入维度模型,我将知乎文案按关注数和相关度分为四类。
A类已经尝试过。C类没有价值,只剩下B、D两类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去做B象限,哪个问题火我答哪个,不管是否和我的领域相关。
熟悉渠道的都知道, 不同渠道,越精准,CAC越低。
所以千万别去做B类。
我在运营里都拿不到高赞,在其他领域能拿到的概率有多大?
即使拿到了,吸引来的粉丝并非运营er,对我的价值又有多大?
看来只能试试D类了: 潜力问题,及时占坑 。
逻辑倒也成立,找到有潜力的问题,在尚无专业答案的时候先占上坑,随着问题曝光量级增大,大家一看,
“呦,就你说的还比较专业,点个赞吧!”
于是我找到运营类的新问题,按时间排序,一页一页的翻。花了大约5小时,陆陆续续回答了11个问题。
一周后,这些问题里最多的拿到了14个赞,剩下的基本0赞或1赞。
而且找问题和专门编辑答案,都很花费时间。
最终我确定,当前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式,就是把新文章粘到高票答案里。
这是截止到今天的数据。比想象的慢,但势头还好。我每次只需要把自己的文章粘贴到知乎即可。
通过这个例子,你应该已经发现,内容推广的门槛其实很高。
如果真的想通过内容推广,你至少需要0.5-1个人力,2-3周的规则熟悉时间,选取一个UGC平台深耕。 而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想象一篇内容拿到几百上千的注册,其可能性仅略大于H5爆红。
总结
以上三点是在推广上栽跟头的原因,对应的解决方式也有三个:
1)在产品策划期即开始推广
你要通过推广验证尽可能多的维度。由于这个阶段产品尚未产生,你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解决,可以代推广竞品、可以做一个简陋的Demo,可以通过运营方式手动支持。关键在于早,早才能少走弯路。
你要结合自身产品特性, 判定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选择最合适的方向投入 。
渠道推广 ,起量快,量大稳定。适合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类产品
内容推广 ,起量慢,量小稳定。适合低信任门槛,高认知门槛的产品
分享量级 ,起量慢,量级取决于户体量。适合高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的产品
通过运营手段和产品升级,产品可以降低某个门槛,完成象限的迁移。
3)充分重视,给足资源
如果做内容推广,你要充分的估计难度,准备好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耐心。无论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豆瓣,操作的难度都不小,建议 将精力集中在一个而非多个平台 。
作者:孙金龙
来源:金龙聊运营(ID:tikuapp)
关键字:产品运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