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渐入佳境是种怎样的体验?
不同的产品的,不同运营方向的渐入佳境体验会略有不同,本文主要想和大家交流社群的运营渐入佳境是种怎样的体验。
交流运营社(运营从业者学习交流社群)的活跃情况以及一些掏心的运营想法,因为相信一个草根社群在努力死的比别人慢的过程更有借鉴价值。另外,用这个标题的时候内心非常忐忑的,因为不是我风格,但是为了让大家点进来看这篇文章也就豁出去了。
最近管理运营社有种和13年在某知名跨境电商做运营那会相似的感觉:当突破十万用户量后,原本最为焦虑的社区内容生产量突然变得不那没难了,然后也开始有用户会主动的跟你勾搭,因为他们开始觉得这个产品的工作人员都很不错。
考虑到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往好方向想的人,所以不知道算不算是在自嗨,我列几点运营社目前的现状,各位小伙伴可以帮忙鉴定它是否算一个不错的社群。
1.可以不用管它也可以正常运营
最近刚换了一份工作,在创业公司做运营事情也比较多,加上9月给自己超负荷的安排了超过15场的分享,另外还在运营社外部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帮助应届生大学生求职拿校招offer,一个是和馒头商学院合作开发初级的运营入门课程。
罗列了这么多事情,其实就想传递这样的信息: 在9月份运营社基本属于放养状态。就是在这样没为它操任何心的情况下,它开始能够自运营,把自己的核心服务『话题讨论』+『运营实操分享』保持固定节奏的落地,而且讨论和分享质量保持上升趋势。
2.岂止于人,有更多可沉淀的内容
社群是人与人之间在IM工具上的部落,管理过社群的都知道优质社员容易流失,一旦他们流失那就意味着社群要黄,所以自己其实并不看好社群模式,尤其像运营社这样的知识型社群。
怎么办呢?像社区一样做内容沉淀,我们把优质的问答互动发到运营社的「社区」,把每期的话题讨论和分享的精华内容及时进行搜集并整理到网盘,慢慢的可以把优质社员输出的内容沉淀下来变成运营社的内容资产。除了产品菜鸟汇百来篇的运营文章,经过运营社7月的运营,形成了 「1个运营入门课程+20场运营专题分享+18期话题讨论精华」。
3.社员开始把它当成为一种身份标签
「怎么到哪都有 社群的人」「我现在开始会自豪的说自己是 社群的了」………看到社员在群里边发出这样的截图和感慨的时候,这是在一个好的信号。
虽然不能说社群开始有品牌知名度,但至少是有对社群深度认可的人存在了,他们开始把社群开始当作自己social标签,这就意味着你的社群开始拥有去中心化的传播能力,开始渐入佳境。非常开心的是能够看到运营社开始往这样的社群演变,从数据上看,在还没推送这篇图文的时,它在第六期的招募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五期。
4.丰富实用的周边,服务和知识在涨价
运营社能够渐入佳境个人认为得益于两个模式的选择,一个是社群付费模式,另一个是社群周边开发。前者我后面讲,这里重点说说运营社周边。开发从4月份的的构想,到5月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运营勋章,到现在靠枕、收纳盒以及即将上线的明信片、保温杯、台历、文化衫……不知道后面会捣鼓出什么周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要做实用的东西。
运营社为深入贯彻关爱运营喵的方针,目前周边都是免费送给在积极参与到社群内容输出和建设中来的社员。相比较现金、实物,社群周边不一定价值非常高,但能够让社员带上社群的烙印,从目前运营社活跃度来看,也是证明了把周边做为奖励是会之前发红包来的有效。
不知道算不算自嗨,感觉运营社的服务和知识沉淀、周边在加强,所以这里想做一个大胆的尝试——第六期入群门槛提升至199元。
相比于免费的群,可能这个价格可能你会犹豫,但就目前我知道的比较优质社群已经开超过千元的犀利入群门槛。
运营社不会具体承诺说你可以听多少次分享、享受多少次免费答疑,因为只要运营社运营一天,在这里你都可以每周听一次分享、每周参与话题讨论,随时随地的可以在社群里提问。就目前来看我想运营社的友好程度已经到了那有问必答的状态,有社员开始称之为「运营界知乎」。
自卖自夸的讲完运营社现在的情况,接下来说点掏心的运营想法,姑且称之为:运营社是怎样成为还算不错的社群。
1.纯粹的初心,后来成为了一种文化
当时觉得自己不能一个人在工位上做到天荒地老,孤独终老,要认识些厉害的人,然后就加入运营社了’这是时雨(设计组负责人)在今年3月份加入运营社的想法。可以说她跟我一样代表了是非常典型的新人成长现状:仅5%的运营有系统学习的机会。
初心往往是朴素的,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一个生活中不爽的问题,让别人不再经历自己走的弯路。其实运营社的初心很简单,绝大部分运营现在跟自己一样属于野蛮生长(俗称没人带),我们想让做运营的人聚在一起,然后有节奏有机制的聊聊工作谈谈生活,现实套路太多,这里只有耿直的boy&girl。
一群相同属性的人聚在一起, 当「不让运营人孤寂地成长」的初心变成大家认可的社群文化,有时候名利的计较就少了 ,就像后来时雨愿意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设计,然后成为运营社不可或缺的设计组负责人,为运营社话题和分享的活动做逼格的保障。
2.走的足够慢,我想是运营该有的克制
可能跟自己的性格有关,做事总是不急不躁,加上运营做久了,对一些事情也就开始挑了,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在运营社的成长轨迹上,做了7个月的社群把人数还依旧保持在200人以内,走的很慢但尽量做到浓缩不激进。
2月:也是一种职业病吧,想清楚在出发,经过几个月的犹豫和纠结之后,在2月份默默的拉上几位铁杆好友开始搭建运营社服务团队雏形,商讨运营社能够为小伙伴提供什么价值。
3月:仅在朋友圈进行了运营社第一批社员招募,开启1.0版本的内测,看运营从业者在成长过程中是否真的需要像运营社这样的一个社群,同期尝试在社群里面进行运营话题讨论玩法!
4月:第一次用公众号推送运营社的第一篇招募图文,发布它的1.1版本。200个社员名额1h抢光,大量的新成员涌入导致话题讨论质量下降。坦白讲,这个时候自己有点焦虑的,隐约觉得这个社群要进行不下去。
5月:成立社群小组,主要时间用于死磕社群讨论玩法,作为过度增加社群内分享机制,让讨论和分享成为社群核心竞争力与常态。同期尝试将简历筛选作为社群加入门槛,该模式效率不高而且学员质量(话题参与度)并非最佳。
6月:尝试社群收费模式(99元/人),提升社员加入成本,当月社群活跃度提升效果显著。
7月:成立周边设计项目组,开始制作出勋章、收纳盒、明信片、靠枕等周边,保持良好口碑商业化潜力大。
8月:入群门槛提价至(149元/人),同期开启运营求职联盟计划,开发零基础运营学习课程,这是运营社7个月以来的第一次课程合作和输出尝试。
9月:运营社与馒头商学院、前程无忧合作,零基础运营学习课程覆盖人数10万+,完成课程学员占60%
10月:零基础运营学习内部课程,运营学习库,老司机一对一答疑指导...从1.6直接跳至2.0,服务升级,入群门槛提升至199元,一起渐入佳境....
有一次我跟珍珍(话题组负责人)说『拥有足够的时间是运营社最大的优势』,现阶段它还只是纯知识性社群,我们可以有机会克制,不去追求数量,不去追求速度,只要求达到我们心中想要的样子,当我们觉得可以把它成为自己social标签,能够非常自然的对外说自己是运营社一员,那就是渐入佳境的开始。
工作中迫于KPI和领导的压力,有时候不得不放弃克制,拼命的各种运营手段让用户按照你的路径走,即使是在损害用户体验(当然我也不能例外)。运营社想用行动让自己近距离感受克制的力量,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并未做到最好。
3.作为业余选手,选择努力用心经营
相比于知名的运营社,虽然这里没有响当当的运营专家,但是有很多在一线实操的运营小伙伴在用业余时间努力的用心经营。
@婻姐 做了5年以上的电商运营,关于怎么在淘宝上卖货她最熟;@子木 毕业后就做ASO,5月份用7天时间在苹果应用商店,通过苹果应用商店的搜索入口为产品带来的10万用户,我们都是亲眼目睹;@雯雯 商品文案小能手,能把女性生理清洁剂卖点写的让男人都想要用;@放放 是脑洞非常大的脑图制作达人。
@贺飞 童鞋带领的收集组同学每天为大家把群内的优质内容整理成日报,他们继续秉承干好脏活累活的运营精神;@珍珍 童鞋的话题组每周二、周四给大家带来运营思维碰撞和实操干货分享;@wendy童鞋组织的运营社线下沙龙帮助大家增进协同成长的革命友谊;以上这些内容都离不开@时雨 设计组的包装,让这些内容变得更具可阅读性;@极乐 的媒体组会把大家分享的优质内容在多渠道完成分发,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搜狐新媒体……
坦白讲,非常担心上面写的这些渐入佳境的内容有一天会成为啪啪打脸的文字,因为现在中有太多类似诺基亚、开心网这样的案例发生,这是一种不可逆的社会现象。
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的让这一天来的晚些,至少在接下来近一年的日子能够走的更远,努力成为别人口中「还不错的一个社群」。
关键字:产品运营, 社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