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Zuo No Die! 盘点 VR 创业团队的各种死法

从年初人们的火爆追捧,到年底行业整体的萧条,国内的VR产业在今年走过了一条过山车般的发展道路。相信国内的虚拟现实行业从业者们都有这种感受:今年的冬天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从暴风魔镜大幅裁员,到奥图科技濒临倒闭,从米多娱乐欠薪裁员,到众景视界员工拉条幅讨薪,关注VR行业的媒体人们不禁惊呼:国内的VR行业这是怎么了?

在小编看来,这其实是VR行业发展初期的优胜劣汰。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些倒闭或者濒临倒闭的VR行业公司都是如何死的,今天就和VR网小编一起来围观VR创业团队的N种死法。

小编之所以会整理这样一篇盘点,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希望各个创业团队以这些公司为反面典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这场“寒冬”中继续求生存谋发展。小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首先,我们来看著名的“妖股”暴风集团旗下暴风魔镜的裁员风波。

在今年10月,网上盛传总人数达到500人的暴风魔镜团队几乎被腰斩、裁员在一周内完成。而暴风科技CEO黄晓杰也在暴风科技官方微信上发表文章证实了该消息。

暴风魔镜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暴风魔镜正在积极布局VR生态,拆分汽车、旅游、房产、UGC等业务板块,拟成立独立的生态公司。此次人事变化属于公司正常的业务调整。同时,暴风魔镜还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各类优秀的人才,校园招聘也正在进行中。

黄晓杰还表示:“这次的资本寒冬很冷,对于我们一度超过500人的队伍而言,有很大的经营压力。”

那么,暴风魔镜为何要如此大规模地裁员呢?

在小编看来,暴风魔镜在近日发布Matrix一体机之前推出的产品全都是VR眼睛盒子,或者说都Cardboard类产品。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其实此类产品是没有什么技术可言的,充其量换一些高质量的原料,换上成像效果更好的镜片,重量轻一些,佩戴舒适一些。但终究没有核心技术。按照正常的逻辑,产品应该是不断迭代升级的一种状态,而暴风魔镜始终是在重复做同一个产品。

业内对于暴风集团的股票一直有“妖股”的说法。自2015年3月24日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以来,38个涨停板的暴风市值开启了狂飙模式,这与其主打的虚拟现实概念是分不开的。作为“国内A股上市的比较早的、少有的、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暴风影音获得高溢价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市值接近优酷土豆时,这就不那么正常了。

如果说暴风这个时候,干了对VR行业有什么实质性的好事的话,只能说是借了虚拟现实的噱头,吹起了一个巨大的股市泡沫,因为这个泡沫足够大,所以各路资本蜂拥向VR袭来。简单地说,暴风在炒概念方面还是很给力的。

甚至在刚刚过去的12月21日,暴风魔镜又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此次融资金额达2.3亿元人民币,本轮由中信集团旗下中信资本领投,天神互动、暴风鑫源跟投。而上一轮的投资者暴风科技、华谊兄弟、天音控股、爱施德、松禾资本继续追加投资。

与此同时,暴风新品发布会上再次祭出两款新产品,暴风魔镜S1和名叫Matrix的一体机。对于把眼镜盒的品牌价值几乎挖掘殆尽的暴风,明显这个暴风魔镜Matrix才是真正的重头戏。3K分辨率的屏幕带来的高清晰画面再加上110度的宽广视场角,另外重量仅为230克也为该产品带来了不错的加分,小编真心希望该产品能够让暴风魔镜甩掉之前的帽子,转变为一家真正用心做产品的公司。

暴风从10月份腰斩裁员,资金断裂传言到此次逆势归来,用产品说话的方式令人赞赏,不知道暴风对于VR产业的撬动能力到底有多大,至少他像一条鳗鱼一样,用他独特的方式搅动着VR这个产业。

看过了VR行业的暴风魔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AR行业的奥图科技。

在近日,有一家国内从事AR行业的公司,奥图科技被爆出倒闭的传闻,虽然其CEO第一时间否认此消息,并且声称要追究消息传播者的法律责任,但其团队没有能够拿到10月份时的A+轮投资,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其CEO叶晨光也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承认了这一问题。

在今年10月,VR网还曾报道奥图科技获得2000万元的A+轮融资。而实际上,这轮融资的四分之三没到账。在今年10月的A+轮投资中,奋达科技与华众资本分别出资1000万元。奋达科技的董事会全票通过对奥图科技的增资方案,增资完成后,奋达持有奥图科技21.56%的股权。华众资本前期的500万元很快到账。但是在协议签订后,钱却未能如期到账。

据媒体报道,问题出在了投资里的对赌协议。对赌条件是奥图明年年底AR眼镜的销量达到2万台,剩下一年多的时间,叶晨光觉得问题不大,但投资方没有这个信心,要求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提前至今年年底。

“条款太苛刻,团队觉得达不到,我个人也不愿意接受他的条款。”叶晨光说,“他说那你不接受我们钱就不给你了。”奋达的投资跳票也影响了另一家投资方的信心,华众资本剩下的500万元也没有再跟进。这让奥图科技措手不及。

叶晨光急于止血,账面资金只剩下7万元,而多维持一个月需要多支付七八十万元,再撑下去连工资都成问题。“我觉得创业公司伸伸缩缩,有钱就做大,没钱就活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叶晨光表述得相当谨慎,“只是说现在市场没到,可能需要一定的裁员计划。”于是,这家曾经名声大噪的AR智能眼镜公司便开始大幅裁员,走到了倒闭的边缘。

看完了资本方面的原因,我们来看看奥图科技的产品做的怎么样。

经过两年的研发,奥图科技的第一款AR眼镜“酷镜”在今年9月的发布会上宣布正式量产上市。但是与火热的话题度相比,很少普通消费者愿意为这款产品买单。这款售价为3499元的AR眼镜,从上线销售到现在,只有三千多台的产量,而据奥图科技CEO叶晨光称,到现在只卖出了2000多台。

原因很明显,除了价格太高和目标人群太窄,目前的AR产品本身也不太完善。目前的AR智能眼镜类产品还有一大堆的问题没有解决。包括识别语音不准,定位不准,应用太少,只有拍照、录像、打电话、导航等几个功能,而增强现实的效果又不好,甚至头部的大小,瞳距的远近,都会影响用户体验,这一系列问题都让尚处襁褓的AR眼镜备受冷落。尽管酷镜在谷歌眼镜的体验上做了很多改进,包括解决了电池不耐用,眼镜发热,无法主动呼叫等问题,但很遗憾,奥图科技期待的爆发性增长依然没有到来。

叶晨光之前还有过一个美好的设想,美国的骑行人群有两千万,他预计潜在的购买用户是20万人,而这些用户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愿意购买,就足够奥图活下去。但理想化的假设遭遇了现实的打击。

“等AR起来的话也是要五六年时间。”叶晨光说,等这把火真正旺起来还需要时间,但随着融资搁浅,这些或许都与他没有太大关系了。其实奥图本来想在双十二期间发布“炫镜”VR一体机产品,但因为融资没到位,很明显也是无法做到了。

可以说,资本方面的原因,仅仅是压倒奥图科技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产品上,即缺乏核心技术。与之相比,作为曾经的竞争对手,枭龙科技则在今年9月初拿到了京东方领投的5000万元A+轮融资。除了在AR技术及产品快速量产上市方面的实力外,枭龙XLOONG在市场渠道方面也早已进行了战略布局。与枭龙科技相比,奥图不占据任何优势。可以说这也是一次优胜劣汰。

接下来我们看看众景视界。这家曾获得2000万元融资的公司为何会因欠薪被诉?

在今年11月,曾经获得2000万元A轮融资的众景视界爆发了员工讨薪事件。数十名众景视界“前员工”追讨拖欠了2个多月、总额接近200万元的工资以及报销款项。

一份维权员工自发统计的“部分员工欠薪明细”显示,统计内49名欠薪员工,欠工资155.75万元,拖欠报销款38.88万元。对于一个只有60人左右的创业公司而言,这份名单意味着欠薪几乎已经覆盖全员,绝大多数员工7、8月两月工资未发放,个别员工6月份工资仍在拖欠中,最高的个人拖欠款项达到8万元。

在此之前,众景视界该公司获得清华控股、紫光股份、达晨创投等多家机构投资。而在2016年2月29日引入深圳达晨及总裁肖冰的2000万元投资之后,众景视界举办媒体发布会,宣布公司在2015年8月已经率先完成“延迟时间16ms-17ms的移动VR一体机,满足20ms以内的低延迟标准”。业内普遍认为VR产品延迟低于20ms才有可能消除眩晕感,但众景视界宣称的产品参数从目前来看还不太现实。当时,众景视界预计其产品将在2016年3季度问世。

但令人诧异的是,仅仅过去了2个多月,公司就没钱了。众景视界员工称:“5月份的时候,已经有人被欠薪了。而且,有的同事5月份的社保公积金也没有交。”但是,直到8月25日,才有员工在查询社保、公积金时发现“未及时缴纳”、“被转出”的情况,此时,“已经发不出钱来了,而且公司开始陆续找员工谈‘降薪、裁员’的事情。”

不过,在3、4月份之前,公司只有40名员工,工资并不多。而且公司产品没有正式进入推广环节,只生产了几百台产品,供应商货款也只是付一半,每月加起来的支出也就是200万左右。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就烧光了2000万。除了200多万工资之外,众景视界尚有成立至今拖欠的供应商货款约160万元。

众景视界的员工们在维权同期,已经发起集体仲裁和诉讼,目前正在等待法庭的开庭通知。但他们并不乐观,“公司并没有多少资产,即使进行破产清算,也不够给大家发工资的。”

事实上,大部分资金断裂的创业公司都会面临这一窘境,即使破产清算,公司资产也不足以支付员工薪水。部分创始人会通过自筹资金补发员工薪水、为员工找工作,当然也不乏“跑路”者。但后者只有极少数,因为一旦“跑路”,也等于彻底告别了创业圈。

至于众景视界究竟是何原因引起资金链断裂,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一直没有媒体获知其中原委。

国内VR创业领域曾经的明星 估值一亿的米多娱乐也陷入欠薪裁员的困境

米多娱乐曾经是国内VR内容创业领域的明星。这家2015年8月成立的公司,仅仅成立四个月后就获得天使轮融资2000万,并且估值已经超过1个亿。因为VR直播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鹿晗演唱会,制作VR版《我是歌手》等节目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而在它的合作伙伴名单上,还有长长的一串,包括芒果TV,太合麦田,合一集团等知名机构。

“米多娱乐A轮融资,原本想借和芒果台的合作要一个高价,曾经对外报到估值20亿,但后来降到了6亿。”国内一家知名机构的投资总监说,但他觉得公司期望过高,业务发展模式也一般,最终没有跟进。

而米多娱乐也发布官方声明,认为媒体报道的公司欠薪问题失实,“2016年7月份时,米多确实经历了一轮人员调整,以全新的战略布局以及精整编制来保证公司更优质的发展。”公司与离职员工各执一辞,其中细节目前无从知晓。不过,米多娱乐位于北京核心地带朝阳门中国人寿大厦的办公室里,最高峰时期120多人的规模,目前只剩下40多人。

“应该和融资不顺有关。”一家投过一二十家VR内容公司的机构负责人称,今年五月就收到过米多娱乐的BP,当时因为估值太高没有约见,但没想到五个月以后A轮也没有融成。

“VR视频内容的泛娱乐化以及与强IP、知名艺人结合的方式是正确的。“华录百纳VR总经理戴悦表示,但会遇到较大的现金流压力:一方面获得IP的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整体VR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不确定,暂无合适的变现渠道。

在今年7月举行的品牌战略发布会上,米多娱乐明确提出将从“制造精品内容”出发,通过VR与娱乐产业的深度融合,改写娱乐内容的输出及消费方式,产生全新的娱乐内容体验,以打造生态产业链。

在米多CEO李朕看来,娱乐内容既高频,又是大众消费,所以从爆发性、内容丰富性的角度,他认为目前做VR娱乐内容是最有效的。同时,他又认为“真正的IP是没有时效性的,一定是具有艺术文学价值。而VR对于偶像、视频、互动、社区的改变,将让粉丝更接近偶像。”

米多娱乐的三位创始人分别来自游戏、广告公关和CG动画行业:CEO李朕在游戏和影视特效行业做过多年,COO张海涛以前是奥美的创意总监,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赵晋仪来自擅长CG动画的水晶石。在他们对外的传播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标签,全部都是“资深的娱乐内容制造专家”。

“米多娱乐的资源还是很不错的。”有业内人士评价说,核心团队成员能力比较互补,他们家的制作水平也算比较高。

今年标榜世界上第一场完整VR演唱会“鹿晗《Reloaded》全国巡演”就是由米多娱乐操刀的。在国内100多个VR内容平台几乎都免费的情况下,米多娱乐的APP可能是唯一试图向C端收费的:只有付费会员,才能在看到鹿晗VR版演唱会。然而,并没有多少粉丝为其买单。

据媒体报道,米多娱乐之前耗费很大的资金拍摄了鹿晗和汪峰的VR演唱会,虽然现在C端VR消费基础不足,但他表示收入其实与支出相差不多,同时还引起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不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即使是像鹿晗这样的强IP,想通过它进行VR内容变现也会是杯水车薪,即使鹿晗VR演唱会相关的话题做到了一亿阅读量。目前的技术还不成熟、体验还不够好、VR平台的用户基数偏少等,都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威锐影业CEO董瑗珲则认为,明星经纪和IP不在自己手里的时候,VR附加值太小,至少在底层的用户基数还不够多时,这不是一个特别正确的方向。

更高的估值、不断的融资,成为米多娱乐这种模式走下去的核心。曾经报出的20亿估值,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米多娱乐创始团队很高的心理期待:做出VR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作品,就能获得较高的估值。但现实的情况是,投资人一方面希望这家VR公司有较强的VR拍摄能力、创意与行业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变现能力。换一句话,无论是IP,还是明星资源,或是某一档VR节目巨大的观看量过后,它究竟沉淀下来什么?

一位接近米多娱乐的业内人士认为,其实米多公司原本收入与支出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但是当微鲸开始进入VR领域后,因为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各种IP和明星资源的费用也就水涨船高了。而米多娱乐很明显是无法与微鲸这样大体量的对手竞争的。或许这也是导致米多娱乐从此一蹶不振的一个因素。

反面典型看完了,对于VR行业的创业者们来说,如何避免走入同样的困境呢?

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增强现实,从今年年初开始就成为了国内创投圈的火爆谈资。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硬件公司,哪怕是文化公司,似乎不谈VR或者AR,都不足以证明自己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的潮流。在一个大力支持创业创新的年代,VR、AR的创业者也受到了媒体空前的关注,也成为了资本方的宠儿。

然而,以上这几家公司的遭遇却证明,VR创业者们首先要用心做好产品,VR网小编认为,从最近这段时间的VR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拥有核心技术和好产品的公司从来就不会缺乏投资。比如深圳的3Glasses就获得了来自欧菲光的6000万元战略投资,同时这家公司还成为了微软VR头显产品唯一的头显行业合作伙伴。

另外,VR创业者们还需要用心去探索市场,寻找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商业自有其规则,资本从来也无忠实度可言,不见明显获利,必定会有资本选择退去,从而留下创业者裸泳。

今年上半年资本与VR、AR行业有进入蜜月期之势,但大量资本蜂拥而入,并未砸出一个惊艳的产品,用户的需求也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很多之前匆忙涌入的资本可能会打退堂鼓,这是创业者要做好的准备。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寒冬也是发现真正金子的好时节,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的企业自有不凡之处,也值得投资人擦亮眼。

可以预见的是,在2017年,经过一年的狂热和野蛮生长之后,VR行业必将迎来一次大洗牌。VR创业者们,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但无论投资者还是创业者都不必担心,该来的躲不掉,而真金必定发光。

作者 VR网

关键字:创业, 创业案例, 暴风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