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联合创始人张志东:关于企业如何基业长青,我的内外部思考
分享趣味的思维启迪,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题图:腾讯联合创始人、腾讯学院荣誉院长、战略投资者 张志东先生
之前,投投在与一位投资人聊天时,他略带遗憾地说:虽然国内有不少互联网公司都能实现高速增长,但却很少能有将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的,多数企业短暂辉煌几年之后就消失不见了。后来,投投一直在想: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究竟是什么?看完张志东先生的这篇深度思考后,投投有所顿悟——公司的高层要有更高的格局眼界,同时在公司内部要培养并传承好企业文化,在外部则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这一期,投投便与你分享张志东先生这篇好文。文中,张志东先生从内外部视角谈了谈自己对此的认识,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素材参考:福布斯中文网、DoNews、《腾讯月刊》
投资人说编辑作品
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违者必究!
1、 内部:企业文化视角
2014年,我正式卸任腾讯首席技术官,并以创始人的身份就任腾讯学院荣誉院长和专职讲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人才和传承企业文化上。
我觉得,一家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以及承担社会责任是保持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所以,我想在这里跟你分享一下自己对此的一些体会。
实际上一个团队一般会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团队有10人左右。这时,大家吃饭刚好可以凑一桌,不需要分桌,氛围像个大家庭,大家无话不谈,是最幸福的时候;
第二个阶段,团队人数从10人左右增长到50人左右。如果每个部门按照7人划分,只有3级结构,这时团队成员两两之间是非常熟悉的,相互之间知道对方家庭情况如何,有没有男女朋友等等;会经常在一起开玩笑;大家一同外出旅游时,一辆大巴车也能盛得下,此时团队幸福感也比较高;
第三个阶段,人数增加到100人左右。这时一个办公室可能容纳不下这么多人,需要分楼层或分办公区,团队成员之间空间距离被拉长,不熟悉程度越来越深,于是团队文化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很多团队都没有迈过这个坎倒下了,或者迟迟没有突破,所以我觉得这时团队就要注重文化建设,保持团队战斗力,一旦挺过去就可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很多人觉得企业文化这东西玄之又玄,但其实每个大公司发展背后都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
比如阿里巴巴是客户第一、有激情的商业文化;百度是简单可依赖的典型工程师文化;腾讯则是正直、进取的文化,这些文化都能让团队保持个性,并且有新人加入时能够很快地同化他们,保持团队整体风格不变。
在腾讯创立早期,我都会亲自面试每个新人并且给他们讲解腾讯的价值观和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亲自将文化传递出去, 所以我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无论多忙,都要亲自参与面试环节 。
那如何统一团队文化并做好文化传承呢?我有四点建议:
1) 不要让与团队出入较大的人加入 。比如,有个人有很强的本领,而且也是自己团队需要的人才,但他的性格和团队有较大出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能请他加入。创业团队一定要防止出现「疯狗式」的人物,否则对团队是毁灭性伤害。
2) 坚决不要接纳集体跳槽过来的人 。一般情况下,人到了一个生疏的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抗拒或不安全心理,因此集体跳槽过来的人很容易抱团,比如吃饭、娱乐都会抱团,时间长了很难融入新团队。
另外,新人比较容易发现公司缺点,发现后一开始可能只是回家吐吐槽,但时间久了就会每时每刻吐槽,负能量越积越多,逐渐影响到公司其他人,形成恶性循环 。
所以我建议,创业团队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采取逐渐吸纳的方法,每次进一个人,消化掉后再引入新人。 如果创业团队规模还可以,那也可以将跳槽来的团队完全打散,分到不同的项目组,严格避免抱团现象产生 。
3) 坚决不能接纳跳槽员工带过来的代码 。原因很简单,这些代码并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团队,反而会给大家树立坏的榜样,因为他能跳槽带来代码,就能跳槽带走代码。所以腾讯会和员工说「原来的代码一律不能拿过来,也不能应用到现在的系统里面,我们只需要你的大脑。」
我觉得,创业团队直接拿别人现成的代码,还不如直接找个开源的框架或系统修改使用,因为社区里的资料丰富,找到熟悉这类系统的人非常容易。我见过很多创业团队用了其他公司的代码,但是原来的系统是按照百万人同时在线的规模设计的,而自己公司的系统仅是成百上千人的规模,所以可想而知教训是多惨痛。
4) 做好企业文化传承 。文化具有内在的延续性,一家公司若想要江山代有才人出,必须做好文化接棒工作。对腾讯来说,创始人就是腾讯企业文化的第一棒;后来,腾讯管理团队很愿意认同并传承这个文化,并很好地传承了第二棒;将来,腾讯还会交接第三棒、第四棒。腾讯保持这种文化,也是为了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我觉得,一家公司不能仅仅为了市场份额和商业利益,而要面向未来,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传递社会正能量,管理层首先要有这样的坚持 。
2、 外部:社会化视角
电影《蜘蛛侠》 里有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当一家公司愈发发展壮大,产品愈发被广大用户接受和使用时,就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基业长青,实际上创业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思考并应对这些问题 。
在这里,我也想举微信的例子来谈谈我们正面临的社会化挑战。
目前,微信活跃用户已超过8亿,微信已进入社会影响的深水区,未来势必会有更多更深远的数字化社会难题接连浮现,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仅用「做一个好产品、酷产品」的理念已远远不够。
我期待微信团队除了具有产品精神以外,还要更多融入社会视角,放下团队已取得的成就感,将心态归零,在创建产品天地和业界生态的同时,用更多的智慧及创造力去缓解社会数字化大潮中的阵痛,成为真正靠谱和温暖的基础设施。
挑战一:「老鸟时代」与「菜鸟时代」
当微信拥有1亿用户时,这1亿用户从PC时代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已经习惯了网络上QQ卡通头像,nickname的虚拟性,可谓是互联网「老鸟」,经历过网络形形色色洗礼的「老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所以,这时我们只要开发出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就能很好的满足「老鸟」的需求,让他们的生活如鱼得水。
不过,微信从诞生之初就是主打移动端,是一个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真实世界」。当微信发展到8亿用户后,大量三四线城市人群、中老年人群、农村人群涌入,用户群体越来越复杂,这些人基本是互联网的「小白兔」或「菜鸟」,他们缺乏PC互联网的洗礼,缺乏对互联网信息的辨别和自我保护意识。
尽管微信团队针对这些变化已有了应对之策,不过还远远不够,我希望年轻的同事们除了要具备产品思维之外,还要加强「社会化」思维,更多地去研究社会各人群和各阶层的复杂性。这里举几个社会化的思考视角:
1) 对「人际过载」的思考 。
PC时代,有一个理论称「SNS社交的人际宽度为150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处理150人左右的人际关系是能够感觉愉快而不至于信息过载。
不过4年前,微信团队在朋友圈做了一个产品设计,让朋友圈巧妙地融合入手机IM,拓宽了150 这个数字限制,朋友圈也因此获得了高速成长。不过,随着微信用户基数的扩大,人际关系的复杂度也急剧扩大,原有的巧妙设计已面临严重的「人际过载」问题。
比如,很多商务人士已品尝过这种「信息过载」的痛苦。一些过千人朋友的重度用户,每隔几分钟朋友圈就有新动态;一些人因为朋友圈人数过多、过杂,变得不敢说真话甚至不敢发朋友圈。
所以,目前微信虽然有一些自定义分组及权限管理功能,但它还不够优雅,而且也尚未很好地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我希望微信团队能够从社会角度层面来思考并创新,从而解决或减轻人际过载给用户带来的压迫力。
2) 对「内容过载」的思考 。
公众号是微信的一个重大创新,它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内容及服务获取的体验,也给内容和服务供应者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微信认证、原创标识、阅读打赏等重要的配套创新,体现了微信团队对内容生态的思考和探索步伐。
不过,当人们订阅十个左右微信号时,每日一条推送可以让用户有愉快的用户体验;但当人们订阅上百个公众号时就陷入了「内容过载」。这种过载让人产生特别不愉快的情绪,红点密集让人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失控感。
虽然微信有退订功能,但依然不足以平衡体验,用户还是很容易被人性「贪多」的弱点带入坑里。所以,微信团队还需要进行更多友善的创新,帮助用户摆脱这种不愉快处境。
3) 对「小白兔」免疫的思考 。
微信公众平台为内容业界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设施,使得内容的传播速度和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诸多优质诚信的公众号获得了不错的发展。
不过,也有很多公众号运营者本身并无足够内涵,只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运营。比如,一些老年人经常转发一些明显夸张的养生文章,他们还会说:「这是微信上说的。」
当微信有1亿用户时,这个问题并不尖锐,因为「老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但是当用户到了8亿时,即使有企业认证、有举报和处罚,但远远不够。微信用户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微信团队也责任重大。
在汹涌的数字化社会的大潮中,如何能帮助「菜鸟」和「小白兔」们不会被劣币误导;如何让他们增强数字化时代的常识、提升免疫能力;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是微信团队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
4) 对故障和社会恐慌的思考 。
最近两年来,微信出现的几次技术故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恐慌」,发生这种情况时多是腾讯PR团队采用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公告的传统形态告知用户的, 我们还没有做到在产品UI上对用户进行1分钟安抚 。
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去银行柜员机取钱时遇到银行系统故障,柜员机能提示「已知系统故障,正在修复,稍后将恢复服务」,我们就会很淡定;如果柜员机上什么也不提示只显示登录错误,就会给我们造成心理恐慌,担心存款被盗。
微信作为一个人们早上起床第一个点击的国民应用,如果登录、群、朋友圈、支付等出现故障就很容易惊吓到用户。用户会因焦虑和恐慌而不断关机重启,甚至删掉APP重装,这比银行卡失效更让人恐慌。
虽然我们有很优秀的技术团队,也已经在系统各层面完善了多级健壮性,但故障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这时我们要及时、公开地告知用户。 但很多时候我们处理故障的技术及运营团队总想看能否很快修复,却耽误了及时告知,这种思维反映了我们社会化视角的敏感度还不够到位 。
挑战二:人性的弱点 VS 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人性的弱点经常会被放大。比如,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喜欢利用互联网刷存在感。我们常见的一个场景便是一家人一起吃饭,但各自却在低头玩手机。所以我们在进行产品功能设计时,能够考虑设计得更温暖一些,比如提示「您今天手指已经划了1000下,建议放下手机去关心下家人。」
人性有很多与生俱来的弱点,社会也存在很多既有矛盾和问题,这些不是我们产品带来的。不过在数字化时代,人性的弱点会产生共振,从而放大了对社会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仔细观察社会,不断反思和自我批判,并用智慧和创新帮助社会减少这些阵痛和代价。
挑战三:社会化视角的迟钝Bug
多数媒体对微信比较有好感,因此对微信的批评也较为客气,这就容易让我们微信团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事实上我们还有不少蛮迟钝的Bug。
例如,Mac 微信2.0版本发布距1.0版本已整整一年的时间,一些很容易修改但让人不便的功能,团队却尚未修改。比如在27寸屏幕上,字体小而劳神累眼;每次网络断一下,重现扫码登录后,就没了下文。这些功能本可以花几天功夫就能解决,但团队却忙得顾不上,让用户眼巴巴地等一年。
例如,微信消息的导入导出功能还不如20年前小龙做的Foxmail Client体验好。16G以下的手机用户经常会遇到存储紧张的问题,但微信却迟迟没有提供一个PC工具,让用户很方便从手机导出某时段的老数据,以减少16G用户的存储烦恼。不过我估计我们的产品团队人人都用的是64G/128G的手机,所以感受不够强烈。
很多时候,我们年轻的总监们渴望打造出令业界惊叹的特性,喜欢长时间憋大招, 反而有些忽视了这些短周期、技术含量不高的民间痛点,因为各种任务、各种原因而延误很久 。
实际上一个优秀的互联网的产品,初心往往都是很朴素的,就是用互联网帮助人们解决一个生活中不爽的问题,让生活更好。
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在一个大型组织里,团队比较容易迷失,变成了为 KPI,为了做大,为了出名,为了打败竞争对手, 当团队把「成为行业第一」,「我要做老大」当成目标, 就容易陷入越做越想「更强大」,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 。
如果作为一个产品带头人,只是为了业绩欲望,只是为了业界出名,这个带头人的凝聚力是不足的 。团队智慧的凝聚,不是来自于VP、总裁、CEO的赞美,甚至不是来自于奖金激励,而是产品本身让生活变得美好所带来的愉快和兴奋。
作者 投资人说
关键字:创业, 创业案例, 团队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