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运营离不开的模块思维
我们都非常羡慕“即兴”与“灵感”。
乐队演出时,吉他手的即兴solo会引得乐迷欢呼喝彩;嘻哈比赛中,freestyle环节会创造出很多名场面;脱口秀演员随机与观众几轮现场问答就能爆笑不断……
更别提工作中,只要是跟客户开会,创意大佬的点子想法总是会源源不断,定有一款让客户满意埋单……
他们那么多有趣的想法和创意,到底都是从哪来的?是灵光乍现?还是天赋使然?
不,这些全都靠他们的模块思维!
一、什么是模块
模块,是把一些具有某些相似特性或流程关系临近的事物和动作归纳整理出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可随时调取的“标准化积木”。
这很容易联想到工厂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们,工作就是按部就班,不断地枯燥重复,与创意创新根本不沾边。尤其是在不少人眼中,营销是非常讲求原创的行业,连近似的广告都会被指责为抄袭,引来非议和嘲笑,更别提还要搞什么“模块”“标准化”,分明就是行业的大敌!
先别急着抵制。模块思维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还有一个重要的效用条件—模块颗粒度。
二、模块也有颗粒度
颗粒度更标准的说法是“标度”,代表着每个模块的单位大小。犹如搭一座桥,婴幼儿用大积木,两三块就可以完成;成年玩家则是用数千块、形态不一的乐高颗粒造出栩栩如生的伦敦大桥;再到真实的建筑施工,可能用数以百万计的“标准件”建造出一座真实的、独一无二的跨海大桥……
不难看出,单个模块的颗粒度与整体占比越小,对整体影响力越有限。而且一堆标准的乐高模块颗粒,既可以组成大桥,也可以打造宇宙飞船,模块的颗粒度和拼接方式,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模块思维并不会阻碍创新,反而是更高效率创新的基石。
既然模块颗粒度还得分大小,直接上手干活就好了,干嘛还要把事情归纳成模块,分明是画蛇添足,费时又费力!
那咱们就来说说模块思维的好处。
三、模块思维好在哪
1. 归纳和提炼,效率才会更高
当甲方或老板布置任务说,出一个明年双微的规划,初入职场的小白上来直接扔给他150条文案和60张配图,然后说,老板这堆就是明年的所有的活动内容了,你自己看喜好来组合者用吧!
这不是没经验,这是讨打!
但凡动动脑的小白,也会知道全年规划应该先有个大帽子(策略或基调),然后要么按照四个季度,或是按照几个大方向来把这一堆物料来做个归类整理。
这个归类整理就是最基础的模块思维,好处是划分成4个季度模块后,老板起码能弄懂你在每个版块整体意图,只要意图对,其中的个别文案有问题,单独改改也就好了。
别觉得这个太简单,品牌经理的你工作中一定遇见过,媒介同事丢来一大串媒体列表,却不说投放逻辑;年底述职汇报时,只能做流水账式的项目罗列……
只有把一些动作和事物做集中归纳,形成一个整体模块的概念,工作和生活才能更有效率的行动和决策。
2. 模块稳定共识形成,降低解释成本,调取更方便
模块一旦形成,其内部组成结构也就相对稳定,如同乐高积木一样不会轻易变形。大家便有机会对这个模块达成共识,下次调取使用只需说模块名就好,比如橄榄球、排球比赛中运动员靠背后的手势就能统一战术,一些互联网黑话也有同样作用。
3. 模块使用,更聚焦“功能”与“接口”
新买来一把菜刀,一定会先看看它刀口是否锋利,手柄握持是否舒适。如果把菜刀当作模块,那刀口和手柄恰好是这个模块的承上启下的“接口”,锋利和舒适则是模块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一般人很少再去关注不锈钢材质的金属比例或刀身厚度。
营销工作也是如此,在跟老板和其他部门汇报沟通中,大家往往并不想知道你背后有多辛苦,不想知道这次传播推广中使用了什么创意手法、哪种设计风格,以及什么文案技巧……他们只想知道你最终提供的“产品”长什么样,他们要如何“对接”和“使用”。
比如说只要把“创意”落地成一张海报或短视频,下游的销售部门马上就知道该把它用在哪儿,怎样展示给顾客看;上游的产品部门也同样秒懂为什么产品的某些形态更适合创意展示了。
至于“接口”,则考验着衔接顺畅,消除不必要的磨合。
乐高玩家都知道,模块颗粒的形状固然重要,但是乐高模块最引以为傲的是所有模块衔接的精度标准(据说精度可达到头发丝的1/12),这就确保了无论是哪种积木模块在使用时都可以顺畅的衔接。
同样,无论市场部或代理公司都会有一个“MR手册”,里面清晰地标注了创意完稿成为物料的尺寸精度和注意事项。这些越准确,下游部门使用起来就越省事,避免了二次的修改。
4. 模块更容易被甄别,避免重复“造轮子”
当一个个模块摆在面前,一方面我们能甄别出上下游的模块之间是否存在着功能重叠;另一方面也能同乐高模块一样,可以灵活调取出一些模块重新组成大桥或飞船,避免内部重复造轮子。
面对着公司把营销环节逐步模块化,伙伴部门只关注交付“接口”的衔接是否顺畅。至于模块内部的构造以及你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大家全然看不见。工作嘛,最终难免要向“结果导向”低头。
这听起来有点点悲伤,但,这也恰恰是创造你的“价值黑箱”的最佳时机!
3. 模块思维创造“价值黑箱”
什么是“黑箱”呢?
百科对黑箱理论的描述是,一个无法打开,也无法从外部了解其内部构造的一个黑箱模块,人们只能从一端输入,从另一端得到结果,进而了解这个模块的规律。
例如,电视机就是一个典型的”黑箱”,人们只能看到它播放的各种画面,但对它产生画面的原理就鲜有知晓,或者说是习以为常地忽视了。
正是被忽视的“黑箱模块”内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就像穿越剧中的古人看到电视电脑后最吃惊的不是画面剧情,而是“究竟怎么把人装进黑箱的!”
一旦掌握了这个原理,你就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黑箱”。
开篇列举过几个“即兴”时刻。外行人看来的灵感热闹,却是内行人的套路门道—嘻哈freestyle里有套词,吉他solo有万能五声音阶,李诞也在《脱口秀工作手册》中直言,脱口秀并不是脱稿秀,是需要有逐字稿并积极准备的…… 这些披着“即兴”的黑箱便成了赚钱出名的秘密武器。
在营销工作中,看起来最神秘也最值钱的“价值黑箱”就是—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经典话题其实很多创意大佬早已经说得明明白白,甚至把他们习惯使用的创意“价值黑箱”开诚布公的展示出来。
比如说与奥格威齐名的广告创意大师、JWT创意总监詹姆斯·韦伯·扬,就曾在他撰写的《创意的生成》中直白的点破创意的“价值黑箱”,提出“创意,不过是旧元素的新组合”;英国创意鬼才保罗·亚顿的“价值黑箱”则是,“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简单表述为“创意要反着想”……
这些创意原则对小白来说,初次听来难免会觉得只是个抖机灵的鸡汤。
不过当你仔细思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创意生产原理,可能你下意识里已经用过了,并且身边非常大比例的创意作品都是来自这两个原则。
例如,素有户外运动服饰Gucci之称的PATAGONIA(巴塔哥尼亚),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在做反消费主义的宣传,当年黑色星期五时,PATAGONIA在纽约时报上投放了最有名的《Don’t Buy This Jacket》,这波反向操作分分钟就俘获了无数的精英群体,直到今年618时品牌还在微博上放出了“少买点,多想想”的口号!
稍作拆解便不难发现,所有的创意其实都有模块思维的部分,也就是常说的“套路”。有了这些“套路”,不但可以想出多种多样的营销创意,甚至是商业模式下的新生意也不在话下。
便于回顾,归纳出几点:
- 模块是把一系列具备相似特性或流程关系的事物及动作归纳整理出来,形成一个整体化、可随时调取的“标准化积木”;
- 营销模块存在是必要的,它能提高多层面效率(认知同频&低阐释成本)
- 人人都可以设定模块,模块大小取决于颗粒度;
- 模块一旦形成,意味着内部元素、结构和运作机制相对固定,成为一个稳定态;
- 作为稳定态的模块,上下游部门只需要懂得“如何调取模块”就好;
- 外部对模块运作机制的低关注度,将很多模块演变成外行人眼中的“价值黑箱”
- 掌握了”黑箱”的内部运作机制,便能够利用“价值黑箱”创造更多收益。
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营销模块,让工作更省力,产出更值钱呢?4个锦囊供取用。
A. 具备“模块思维意识“,随时归纳你的模块
这可不是一句废话,大多数人经常是一手握着锤子,却用另一只手徒手锤钉子。思维模型不是炫耀知识储备的摆设,而是创造价值的工具。
营销或运营工作中,哪些工作对你来说已是熟能生巧,并且它们有着高度的同质化或相关性,你就可以把它归纳进一个模块里,让它们变成一个不需要你每次太多(逐一)思考的整体。
比如说,有些新媒体小编,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写作风格。一旦想好某个选题/主题,就能一气呵成地把文章写完,配图和金句早就烂熟于心,甚至是文章写完同步也都排版完毕,直接发送,而不是像我一般,每写一段后都不知道下一段要写什么,再画上几个小时找配图……
对这位一气呵成的新媒体小编来说,”内容撰写”部分就可以成为他在营销工作中的一个”模块化技能”,一旦意识到自己具备这个技能,他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思考如何确定一个好选题上。
就像是一个社牛的销售员,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其他人的陌拜五步法,而只需要三步就能跟客户完成破冰,搭建起关系。
避免呆板地模仿他人节奏,无形中降低自己的效率,是模块思维最显性的收益。
诺贝尔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在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大脑思考的”系统1″,它的优势在于反应迅速、精力消耗低、日程工作生活大量使用,近似于”自动驾驶”。
而一旦你形成了自己信赖的、稳定的模块,就可以把这个模块交给你系统1,放心的交由它去完成即可,就像你不必次次去验证“五五二十五”的正确性。
B. 定期升级,将经验信息消化吸收成技巧方法论
模块除了便于”自动驾驶”外,更重要是形成不必反复沟通,具备共识的,便于调取的标准化积木。如同论文文献一样,只有被越多的人频繁使用、验证,才会越有价值。
而这,就需要你的”模块”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
相信很多人都类似的感受,工作中的信息和经验自己使用是一回事,能向别人表达清楚则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建议你每隔一段时间,就尝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归纳升级,试着总结和定义它们,用输出检验你的输入,也就是非常有名的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单就是:”学任何东西,如果你能用简单的,自己的话,不带行话术语,说给八十岁的老太太和八岁的小孩听。这些人都听懂了,你就把这个概念搞明白了”。
营销模块搭建亦是如此。首先,可以借助命名告知模块的用途是什么,其次,尝试将模块运行机制做好范围或顺序步骤上的确定,最后,尽可能地提炼核心机制简化步骤和产出。
最终,无论你总结出一句”顺口溜”还是类似”SWOT”的英文词,对你都非常有帮助。一方面它代表你对模块内部机制非常清晰且经过实践,自信它可以按照你总结的规律运转;另一方面也代表你已经把隐性的经验转变为”显化”的技能模块,让其他人看得懂,更加调取使用,无疑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影响力。
毕竟一个人闷头干活的固然可赞,但一个既能干活又能把所做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的营销人更值得升职加薪。
C. 丰富你的营销模块库
丰富模块库你需要做好两件事
其一,增加你的模块素材量储备。原材料越多模块生产效率就越快。创意人经常搜集全球获奖创意案例,不是要照搬模仿,而是把案例进行拆解、标签、归类,放入到自己的模块库里,后期根据需要做好“旧元素的新组合”。
其二,将已有的小模块归纳成新的大模块。随着你对营销理解的熟练和深入,你便会发现,越来越多此前独立的”小模块”其实存在着特性关联,你可以利用它们组成更大的模块。模块之间层层组合,最终便构成了你的营销体系。
D. 善用现成模块,认知模块个体局限
模块思维是让你具备拆解–归纳的能力,而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创造独一无二的模块。
所以,工作中经常看到的营销模型,其实就是前人早就总结好可供你使用的模块。为什么不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快地获取胜利果实呢?只要你理解了它的运转机制,就大胆地去使用它吧。
不过要记得,没有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也没有一个模块能解决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模块是为了你走得更快更远,而不是禁锢住你。
本文作者 @刘欣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