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当层出不穷的“XX文学”一次次流行、又一次次消失在网络中,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梗却始终保持着“周更”的频率,每一次都以更为创新的文案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种以肯德基疯狂星期四为主题创作的文案,被称为“疯四文学”。 永远都有下一次的星期四赋予了“疯四文学”无限的创作时间,只要在结尾加上“V我50”、“谁请我吃”等结束语,人们可以在文案中写作各种题材、各种主题的故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模仿,模仿是先天的。 在这场“疯四文学”的模仿中,疯狂星期四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性的互联网迷因,供网友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形成更大范围的传播。

但这一次的迷因,与无数个“XX文学”又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人们乐此不疲地在周四整出各种花活,只为说一句“V我50”呢?

一、一出广告惹的“祸”:疯四文学从何而来?

时间倒回到2018年,疯狂星期四推出之初。 那个时候的疯狂星期四还只是一次简单的促销活动,只要9.9人民币便能够买到平日里两三倍价格的商品。

“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肯德基疯狂星期四促销广告)

尽管这一广告在诞生之初并不受欢迎,但这铺天盖地的“九块九块九块九”宣传,依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至少对于肯德基的消费群体来说,疯狂星期四成为了约着朋友们一起“薅羊毛”的好时机。

但从“疯狂星期四”到形成“疯四文学”,就不一定完全是因为广告效应了。

不知何时起,网友们开始自发地将这个本局限于快餐店的特殊日子,加入到了自己的生活日历。 而这一改变,也促成各种各样的“整活文案”。

“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多种多样的“疯四”文案)

在那则广告中,“疯狂”的是不同于常日的价格、是足以促成朋友聚餐的大额份量,但进入到“疯四文学”的语境中,“疯狂星期四”更多地成为了一个代号,为文案的转折点提供素材。

坊间传闻中的隐秘八卦、企业名人的事迹改编、实时热点的流行语录,疯狂星期四特别的点在于它可以和任何你想表达的内容完美衔接,因为它不需要对故事负责、也不需要任何信息的增量,它只是负责在一段话的收尾起到一个“反转”的效果,可以让阅读者一下子反应过来:“可恶,被骗了!”

除了文案本身的趣味性,网友们截屏朋友反应、反串痛骂“网络乞丐”的后续发展为这份星期四的“疯狂”更添了一份笑点。

  • “我朋友不知道疯狂星期四,还在追问我故事的结尾是谁追到了谁哈哈哈。”
  • “肯德基出了多少钱啊,V我50我帮大家去探个究竟!”
  • “我的断网姐妹真的相信了,转了我50。”

基因通过遗传而延续,迷因借由模仿而扩散。在一次次的复制、修改与再创作之后,互联网中的每一个“疯四文学”作者都成为了疯狂星期四这个新兴迷因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乐此不疲的迷因创作:模仿、趣味与流行扩散

说到互联网迷因,“疯四文学”绝非第一个。在此之前,凡尔赛文学、发疯文学、XX语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各大热搜榜上,引发网友们的模仿狂潮。

“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发疯文学文案)

这些互联网迷因都带有一个相同的特征:海量的、原子化的用户主动参与到传播过程,任何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匿名创作者,“疯四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学者布莱克摩尔区分了两种迷因类型:基因型迷因和表现型迷因。基因型迷因如过往的一些梗,流行一时,只是供用户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复制粘贴,一般不会做改动,比如前段时间随处可见的“你是我的神”、“你是我唯一的姐”等话语。

“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你是我的姐”多用于直接复制)

而像凡尔赛文学、发疯文学,它们可以基于一个相似的形式,创作出适用于各种社会语境的内容,有着更大的变异空间。疯狂星期四也是如此,创作者在传播过程中有极大的自主权。

但与其他文学有些许不同的是,“疯四文学”还秉持着一个特殊的原则——所表达的内容与当下语境越不相关,则越有趣味性。在“疯四文学”中,故事与所处语境、聊天背景越不相关,情节越离奇曲折,最后的反转效果也就越好。

而在这些故事里,人们更多地会去选择主人公为“我”。因此,当这些文案发送给不同的人时,朋友们会因为彼此的关系而耐心阅读,直到读到末尾才发现故事与“我”毫无关系。

或许无语、或许会心一笑,不过不管之后人们会作何反应,这段文案至少可以成为朋友之间一个轻松的聊天由头。

三、“趣缘共同体”的仪式感:身份认同与“快乐崇拜”

当下,疯狂星期四几乎成为了一个周期仅仅七天的节日。人们自发的文案扩散行为让越来越多不熟悉这个活动的人了解到这个“节日”,而熟悉其中套路的人们则会在看到奇怪文案时便警惕起来,首先确认今天是否是“疯狂星期四”。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具备仪式感的,“疯狂星期四”不仅仅只是一场营销活动或者是促销活动了,它成为了喜欢创作和传播“疯四文学”的人们的周期性集体行动,在会心一笑中,也建立起了他们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有人因为疯狂星期四自然地和刚认识的新朋友有了聊天契机,有人在默契地发送“疯四文学”时找到了共鸣与认同,也有人因为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文案而找到了二创的乐趣。

“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周四网友们例行征集“疯四文学”)

与此同时,在这场有关于“疯四”的狂欢中,除了网友们集体“玩梗”的趣味与认同,更有一份“乐之人”们对于生活的调侃。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首先关注到的是猎奇的故事、看似正常的描述后搞怪的反转。但当猎奇的乐趣散去,也有人在“疯四文学”中加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疯四文学”的趣味调侃来消解生活的无奈。

“疯四文学”:在仪式感与认同外,找到更简单的生活乐趣

(“疯四文学”后网友被朋友关心)

相比单纯地将流行语、“林黛玉文学”用于日常表达、或者是利用“发疯文学”来达到一定的诉求,周期性的“疯四文学”更像是“快乐崇拜”下的产物。当星期四到来,在“疯狂”的暗示下,仿佛一切烦恼、困惑都能够用一句“请我去吃肯德基”来解决。

正如它刚开始自发流行起来时那句话:“看看你那垂头丧气的样,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肯德基疯狂星期四。”

有人用“V我50”的打趣来消解事情本身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而相对应的,也有人借笑话送上一份真诚的关心。“疯四文学”之后,也许你并不会真的去买一份吮指原味鸡,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份充满仪式感的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王子健,李凌凌.网络“梗”文化的意蕴内涵与传播逻辑[J].青年记者,2021(14):109-110.DOI:10.15997/j.cnki.qnjz.2021.14.053.

[2]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3]九派新闻.学者谈肯德基“疯四文学”流行:创作门槛低,满足社交属性,一定程度上不可控

作者:啵啵甫,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oGYK1Ceb_miy0A-rJawJQ

本文作者 @知著网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