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顺丰不同类型产品为例,简析针对企业和个人用户的设计需求差异

针对企业和个人用户在使用需求上的差异,顺丰推出了顺丰速运和顺丰速运月结服务两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上一篇文章简要分析了个人寄件使用的微信端顺丰速运产品,最近接触到的顺丰速运月结服务主要服务于企业使用需要,本文在此基础上,主要分析两类产品的不同设计需求。图1  顺丰速运和顺丰速运月结服务公众号一、涉及的主体不同1.个人寄件涉及单个个人。个人寄件属于单独个人的行为,个人需要对从

确定需求优先级:矩阵思维

理解模型和方法背后的本质,理解矩阵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不同情况时都能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一、确定需求优先级方法需求管理是产品经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需求流程包括:需求收集->需求分析->确定优先级->需求到功能->功能设计->需求评审->开发上线->效果评估。俞军的PM12条中有一条就是: 决定不做什么要比决定做什么重要 。产品经理面对这么多的需求和

异性交友产品的用户需求解析和发现

本着“对理想恋人的期待”的需求进场的才是符合当下用户的心智状态。从素未谋面到花前月下,从“哈喽你好”到“宝贝晚安”,恋爱高手一天就能完成,而菜鸟们只有望洋兴叹。这个交友产品泛滥的时代给了男人一个拥抱全世界妞的机会,你能抱几个大长腿?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在异性交友产品中用户需求的看法。一开始…..先罗嗦一句,异性交友产品我这里指的是花田,探探这样以婚恋为导向的社交产品,不要

关于用户洞察,有八个常见的误区

企业成功的起点不是商业模式,而是机遇和需求,要满足用户什么样的需求和愿望,才是一家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的源头。在阅读本文前,请思考以下问题:除了年龄、收入,还可以用什么维度来细分客户?小米的崛起,是因为他赌对了客户,还是他的营销很成功?同一个客户,在不同的生命周期,该如何进行维护?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对用户洞察的一些感悟,角度是这些年我看到的关于客户洞察容易陷入的一些误区。彼得·

唐指导产品笔记|第二篇:判断需求

面对需求,你是如何进行取舍的呢?你好,这是《唐指导产品笔记》系列第二篇。在《唐指导产品笔记》第一篇:理解自己 中,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情绪,用户是如何基于情感触发从而产生行为的。做产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产品满足用户情感体验的过程,用户的痛点、爽点都是一种情感体验。从理解自己开始到逐步理解他人,然后开始理解群体心理,是产品经理同理心不断迭代的过程。 群体心理代表了一种普遍用户

提需求前,你要问自己这8个问题

近期一直在梳理 需求收集、需求评审流程, 恰好自己带的起点学院就业班邻近毕业答辩,也要模拟需求评审过程,就写一写关于这方面的心得吧。针对评审要注意的事项,我梳理了8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聊聊我的理解。今天要讲的,也是看苏杰《产品经理》的一段描述所想到的:在阿里,产品经理如果要开展自己的项目,要定期整理需求, 专门召开立项评审会,带着自己的需求和解决方案“过会”,向资

三种方式,提高你对需求的理解

不要带着疑惑去处理需求,因为这个就像滚雪球,随着更多业务的不断增加,因为一开始的疑惑,而导致更多的不理解出现,这是一个令人懊恼的过程。因此在需求伊始,一定要将自己对需求的疑惑,充分地表达出来,好让需求方自检的同时,也好对你的问题进行一遍梳理。需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你早上起床你需要洗漱,徐需要吃饭,需要做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那么在日常的产品工作中,当我们

产品评审神技之“独孤九辩”

在本文中,作者分享了关于产品评审的“独孤九辩”,一起来学习下。1.《独孤九辩》:掌握以下九点,就能在产品评审会上把控节奏!(又装了一回儿武侠BI,这感觉倍爽儿!!!)背景:昨日观主参加了好几个评审会,对部分产品经理的评审会把控能力,有着更深的期待,结合过去的经验,总结了以下九点,望各位注意(大前提:只教评审会把控节奏技巧,该如何分析需求和设计,以及如何做准备,依然是关键,本

需求评审:产品经理的高光时刻

需求评审能极大锻炼产品经理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说服能力、执行力;在面对各位小伙伴的轮番diss,产品经理在那一刻得到了十足的存在感,并在一一回应各方问题后享受着那高光时刻。什么是需求评审?需求评审其实是PM非常讨厌的工作,因为每次做都需要耗费身心精力直到被掏空,但它又是非常重要不得不做。需求评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评议、审查、明确需求、统一思想并确定实现过程的会议;俗称挑刺大

盯住产品目标,做好需求分析的5个阶段

需求管理是一个产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最终交付的成果和质量。产品经理在面对用户的时候,还面对着一群人:技术/开发。如何在接触用户需求到技术实现过程中做好需求分析,提高产品需求的交付质量?本文将从5个阶段理解需求,细化需求分析全过程。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需求来源可以分为两种,被动和主动。被动需求来自于不同用户角色,可能来自于公司的业务部门、产品、测试、公司老板、直

从画图经理到产品经理,我有话想说

起草这篇文章的理由是因为公司开启了新一年的产品培训系列课程,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产品之路,踩过坑、中过彩,使得不算太长的产品之路也是收获颇丰的一路,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便操手敲下了这一盘字。当我们讨论产品时,我们在讨论什么我有段时间常在想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产品是什么。很多培训分享的课程都会一开始就在说这个问题。刚入行时,我进了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在没人领路的条件下自行进化成

需求分析师如何分析需求

从事需求分析已经两年了,从物流的需求分析到金融行业的需求分析,我对这两年的需求分析工作做一个反思和总结。目前国内并没有专门针对需求分析的系统理论以及相应的资格考试,在需求分析上,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这两年同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一直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将过河的经验记录下来,那可能永远都过不了河。我始终认为,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进步。进入正文,需求分析师怎么去分析需

基于标准产品实施开发的需求分析

本文作者将从合同与需求分析的关系、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需求定义、需求变更与需求补充、用户参与等几个角度来阐述基于标准产品实施开发的需求分析方法。有这么一个群体,需求分析工作在客户现场进行,而且已经有一款标准产品。项目组需要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基于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工作。我们把这种场景下面的需求分析叫做基于标准产品实施开发的需求分析。每当我们在实施此类型的需求分析工作时,需

产品经理如何优雅地“背锅”?不妨设立一定的制度和流程

作为时常周旋于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键人物,产品经理的决策牵动着各方利益。当上线后的产品效果未达到预期时,难免会成为“背锅侠”的存在,这是个良性存在么?如何避免无谓地背锅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身为产品经理,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接了业务方需求,费劲上线后,就没动静了,被人追着问:这功能上了效果如何?当初产品为什么要接这个需求?接了A的需求,影响了B的排期,被B追着问:为什

交互设计师如何将需求落地?

作为一名新晋的交互设计师,面对大大小小的需求时,该如何处理?(PS:不处理掉这些需求,老板就会处理掉你)而将得到的需求变成你设计稿中的结构框架是每位交互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此文就通过笔者参照国内知名APP和自身工作实例将如何需求落地进行简略说明,方便新手交互设计师阅读参考。一、需求分类我们首先对所接收到的需求进行分类处理,这块工作一定要和产品经理沟通清楚和反复确认。而我总

敏捷实践02:如何创建产品路线图?

笔者根据自身学习和实践经历对Scrum框架的流程做了总结,共有7篇,本文是Scrum框架的第2篇:建立产品路线图。笔者根据自身学习和实践经历对Scrum框架的流程做了总结,共有7篇。做这个总结的原因,一来是想梳理出一个可以帮助新人 将Scrum落地执行 的实践手册,二来是想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引发大家的思考并指正笔者的不足。 本文是Scrum框架的第二篇:建立产品

项目总结:P2P平台从零到一

文章基于作者自身工作所做的总结,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很幸运经历了一款P2P网贷产品的从零到一,短短两个月时间,收获颇丰。从行业小白到对行业有了初步的认知,需求分析、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上面也得到了很大长进。项目已经上线一段时间了,看着自己费尽心思做出来的东西面向用户,心里还是很爽的。忙里偷闲,写篇文章做个记录和总结,分享一些心得和感受。直接进入正题,首先来看一个问

一次病态项目进程的发展与变迁

当产品和技术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即使使用有效的项目管理软件,所谓的deadline也不过是单纯的数字罢了。“老大,开发他们要对数据库进行调整,近期不能送测‘改版需求’了。”我询问完开发主管后,随即就向我的老大汇报了这个情况。“那这样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了”老大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个功能可能会中断,你不觉得这个新版页面看上去很丑吗?”听完,我差点晕了我过去~这是去年12月初,

写给迷茫的产品新人:产品经理工作体系

在学习逻辑思维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对思维概念的描述,一个人要对“青草”这个新概念进行理解,前提则需要你要有“青色”和“草”这两个概念。虽然本文内容不深,但通过描述产品的工作以及每项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尽量展现产品经理日常工作的全貌。希望各位新人同胞能做到心中有数,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从大学毕业到现在一年有余,从事产品的岗位也是一年有余。为了让自己更胜任产品的岗位,让自己成为一名

关于需求评审的一些实践方法和思考

开需求评审是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梳理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和感悟,希望能找到更适合的最佳实践方法。需求评审的作用向他人传达自己设计理念如何在会议上讲解清楚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得到大家认可,是需求评审前应准备和考虑的问题。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查漏补缺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通过评审,让不同角色的人员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方案,是很好地补充自己思维不足和发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