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疫情来时靠互联网,疫情过后骂互联网”

“上海疫情过后,不要再对互联网资本喊打喊杀了好吗?”10天前,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发出呼吁。

这份呼吁,激起的舆论反馈大概率是“理都懂,然并卵”:疫情是“伤疤”,看不了病、吃不上菜是“疼”,互联网在疫情期间给人们奉上了“止痛药”。但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的秉性,疫情过后,很多人还会继续骂互联网,“路灯挂饰论”也会虽迟但到。

即便如此,我仍希望,社会各方对互联网能嘴上留情,不要“疫情来时靠互联网,疫情走后骂互联网”。

如果说,俄乌冲突里“坦克VS比特”的场景,已经彰显了互联网的作用,那毫无疑问,上海这波疫情,再次验证了互联网的价值,也揭示了两个道理——

要永远相信市场。

以及,中国社会离不开互联网。

01

品玩说:“互联网公司不是救世主,但它们此刻在上海。”

将时间倒推至2020年2月,这里的“上海”可以替换成“武汉”;推至2021年7月,“上海”可以替换成“郑州”。

在那些疫情灾情场景中,互联网企业的确没法像好莱坞英雄大片里的“××侠”那样,动不动就“拯救世界”。

但在这些特殊时刻,互联网总是最靠谱的抗疫救灾力量之一,有时候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二字。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那些外卖员快递员,没有本地生活服务模式与物流动脉,没有线上社群连接,当下的防疫会是个什么样子。

在那些“原地静止”“全域静默”“减少非必要出门”“临时社会面管控”“静态/围合管理”的要求下,人们的吃喝怎么保障?

当吃饭问题都成为难题时,人们的求助又该通过何种方式传递?

这些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

而互联网即是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

边码故事就写道:互联网企业供应的数字基础设施和线下物流系统,改变了原有结构,重建了本地社会生活服务网络,重构物流供应体系,重塑了都市社群连接。

都知道,封城状态下,上海的生活物资保供会面临极限压测。

而将那些物资运往上海的,正是智慧化供应链与物流网络。

都知道,上海人不缺菜,缺的是末端配送在“最后一公里”的打通。

而把菜送到需要者手上的,就是那些骑手与团长等。

都知道,疫情之下需要人们互帮互助,这需要协作网络。

而那些线上社群,就将人们连接在了一起,将那些求助信息及时扩散了出去。

不能说,因为有了互联网,上海人就完全不用担心“断药断粮”。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是没了互联网,上海人的“断药断粮”情况一定会来得更严重和紧迫。

本质上,互联网在疫情中最大的价值在于:当“管制-市场”的动态平衡被骤然打破时,它能成为市场退场后的些微填补。

上海经济发展程度那么高,却还会出现“买菜难”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封控管理之下,市场的自发-扩展秩序必然受到冲击,资源配置效率必然大为降低,供需自然也就难以及时匹配。

被称为“经济学良心”的阿马蒂亚·森就说过,饥饿不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缺乏食物,而是“因为人们的所有权组合及其交换权利集合中缺乏获得食物的机会”。

听起来很拗口是不是?说白了就是,饥荒不是因为粮食短缺,是因为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更进一步讲,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搁浅。

在疫情中,互联网之所以能在保供上发挥些许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为市场而生的。

在需求扎堆喷涌而市场接近停摆的情况下,它让“无形的手”没完全失灵。

02

由此而来的启示就是:该“重估”中国互联网的价值了。

说重估,不是要高估,而是要正视。

中国互联网的形象,这两年无疑遭遇了滑坡。

以前它是“小甜甜”,代名词有一堆,如新引擎、新动能;现在它成了“牛夫人”,各种不受待见。

对互联网的鞭挞,主要集中在了两点上:

  1. 它不够“硬”:硬科技不足,含“卷”量管够
  2. 它不够“实”:虹吸产业资本,挤压实体经济,成了其罪状

但总有那么些时候,互联网会让我们王境泽附体,连着直呼“真香”:你嫌它不够硬?可恰是那些软科技,在上海人们买不到菜的时候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原来人们说社区团购“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说当日达助推内卷,可要不是它们,网上的求助帖还会来得更多。

原来人们批平台是太多中国基建优势与劳动力红利的得利者,可要不是那些外卖员快递员,社会末端的毛细血管恐怕会流动不畅。

你嫌它不够“实”?可事实表明,互联网不光已嵌入实体经济,还已是新型实体经济的组成。

“线上/线下”二分法,早已被数实融合给Pass掉了:互联网不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补充,而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有些人说:部分国民级应用和大型互联网平台,已成了“水电煤”式的存在。

这话只对了一半:互联网平台遵循的是商业逻辑,拿水电煤的标准去打量它,难免会发现二者间的差异。

但它们也确实充当了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技术底座的角色。

很多人也许不懂供应链,不懂云计算,不懂前置仓,不懂智能分拣。

但他们肯定见识过网购带来的改变,享受过“24小时达”的便利,目睹过疫情期间骑手们的街头穿梭,看到过“互助文档”的网络流传。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改变,往往就是这样:偶尔会是爆炸式的,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式的。你没发现其价值,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你习焉不察。

03

这么说,不是要把互联网坏的也说成好的。

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利弊两面都有。

这决定了,当我们想肯定数字经济的价值时,我们能找到太多可以印证的数据;当我们想批互联网时,我们也能找到一堆可资佐证的材料。

怎么看互联网,很多时候,与其说取决于互联网,不如说取决于我们想要怎么看它。

在互联网热火朝天那几年,它被捧得有些过了。

可如今,它显然被踩得太厉害了。在消极性偏差下,许多人对互联网资本过度敏感,把什么问题都塞到“无序扩张”的框架下,把原本在市场范畴的问题归入某些道德化或政治化脉络中,随之而来的主张就是:有事没事,得“强化监管”。

可他们忽视了两点:监管也有代价“尾随”,互联网是难得的阳光产业。

所以,重要的道理该说300遍:不要“疫情来时靠互联网,疫情过后骂互联网”。

有意思的是,就在前几天,某头部电商平台负责人发朋友圈说:要开足马力尽最大努力支持上海。之后却因物资运不进去,被骂作“渣男”。

“渣男”确实该骂,可人家实冤:人家明明是被现实棒打的“鸳鸯”,怎么就成了始乱终弃的“渣男”?

真要是渣男,人家至于用“自杀式物流”来自证清白吗?

 

作者:佘宗明,微信公众号:数字力场

本文作者 @数字力场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