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为何总是在社交上跌跟头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要过年的时侯了,互联网的兴起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上面的软件了,或者是手机上的APP了。很多人都在用支付宝抢各种“福”,记得我自己用的最多的两个APP,一个是微信,一个是支付宝。这两款APP背后的老总,可都是姓马。中国有句古话讲的好,一山容不容二虎,两虎必有一站。

一个社交干的好,用户月活到达几亿。一个金融干的好,干的银行都出现,大面积的裁员。微信利用较高使用的频率,完成了支付的的功能。其在支付市场上打破了,支付宝长期处于垄断的局面,这就使得原本在支付地位的支付宝,丧失了一家独大的好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感觉坐不住了,因为支付宝是整个阿里集团起家,以及发展的基石保障。阿里巴巴也是一不做二不休,既然你腾讯做了我阿里的市场那么,我阿里也要做你们腾讯的社交领域。

在微信火爆之后,马云的阿里也是祭出了大杀器:来往。在来往上线的时候,阿里巴巴所有的员工,都被要求拉入300人的任务。并且年终的奖金和绩效与之挂钩,阿里对于这一款产品也是倾尽所有的努力。在来往上线的初期,很快达到1000万,这个1000万真的很快,因为阿里有5万员工,还有10万离职员工,所以每个员工拉入300人就足够超过1000万的。但是从这一款产品开始就注定失败了,被强制的使用一款软件交流,这种用类似行政命令,强制拉人的手法根本不适应互联网,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

在2015年的上线的钉钉,充其量只是一个高级的erp和crm,加强职场人士交流的效率工具而已。其后又并购了uc浏览器。以及微博和陌陌

最后终于想到原本的一款支付的工具:支付宝。阿里的全部或者说是大部分决策,都源自阿里战略推演,很多产品的建立都不是从产品的本身出发,而是听命于战略高层的旨意。这也算是阿里做不了社交的的重大原因。一款原本都已经定位支付的工具,又想重新强加上社交的功能,说句不伦不类也不为过。

其实从阿里的起家可以看出,本身不是做社交的行家,或者不是做产品的行家。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阿里产品那么多人使用?阿里之所以能成,得益于当时金融诚信体系缺失,加上最强的地推团队,本质上讲阿里只是用互联网的手段,解决了当时社会商品买卖效率低下的现象,算不上真正的纯互联网产品,收入基本来自于实体产品的买卖,而阿里的更多价值观里强调营销的概念,在这个产品为王的时代可能不是太吃的开。

这些可能都是表面的原因,我们讲小型公司重营销,中型企业看战略,大型集团看文化。在阿里的价值观中,非常强调推销和维护客户。也就是说阿里出身的,一定是会很优秀的销售人员,从现在滴滴的程维可见一斑。更多的精神层面鼓励,强调现实的人与人的沟通。

阿里的产品基本都来自,领导层的意志或决策。在阿里完成了对雅虎中国的收购时,马云曾对雅虎中国的领导人讲:用户什么都不懂,你只需要把一个概念灌输给他就行了,时间久了,他自己就会慢慢的相信。从马云的逻辑就可以看出阿里的打发和策略。首先,经过阿里都是领导层预算出产品的未来趋势。第二,技术人员按照要求把产品做出来。第三部,发动全部人员去推广。这种步骤和打法,让他们在互联网技术不算太成熟的情况下,取得很大的成效,然而在现在产品为王的情况下,你的产品更多,要去考虑用户的反馈。需要收集用户数据对产品进行更新和迭代。改善产品的不足和缺点。而阿里的模式,却未能给产品团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导致不被用户接受。

这种至上而下的打法只能对付那些笨重的实体企业,至少在个人用户面前,大家更加愿意选择用户体验和熟人社交已经很完善的微信。

那么阿里在移动社交这一块究竟能赶上吗?小编本人不才但是也想提供一下几点建议:

1.继续收购移动社交APP,绝对不能强行将天猫的产品放到社交软件上,因为现在的微博体验非常差。

2.内部技术团队,自主开发社交软件。学习腾讯模式,给予这只团队足够高的信任和资源,最起码不要用决策影响这支团队。

3.忘掉自己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了。

作者 探索者v

关键字:业界动态, 产品经理, 阿里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