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碎片化学习,我强烈反对 keso 老师的观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碎片化学习”成为了热点,赞美者有之,谩骂者有之,随着罗振宇对碎片化学习的高度推崇,以及“得到”APP的大力实践,这个概念再一次处在风口浪尖上,最近,著名互联网观察家keso在36氪的付费专栏里,对碎片化学习进行了猛烈抨击,强烈质疑这一概念的局限性和误导性。

著名IT评论家keso

在我看来, “碎片化学习”是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场景进行的学习方式,抛开了限定条件,便毫无意义。

对于那些质疑这个概念的人,我想说,系统性学习从来也没有消失过,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从小学或者更早开始,就接受系统化教育,一直到大学或者研究生甚至博士阶段,整个时间横跨将近20年,按照人均寿命80岁算,几乎占据了一个人的四分之一人生,这么长的时间进行系统化学习,不可谓不够,更谈不上荒废。

系统化学习从未远去

至于碎片化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就业以后,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工作压力的束缚,导致了职场人士几乎很难有整块时间进行大段学习,拿一个北上广的上班族举例,从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加上通勤时间,算下来总得有近10个小时,下班后早已是疲倦不堪,就算有心,通常也无力再去进行大块头的学习了,一味勉强,只会带来形式上的效率,而无预期的效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keso老师那样,能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时间成为稀缺资源

如果keso老师真的对碎片化学习深恶痛绝,那又何必在36氪上开设专栏,直接出书出教材岂不是更好。吃碎片化学习的饭,却又痛骂碎片化学习,这种境界,实在难以领会。

“碎片”这个词,更多的是在强调时间,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和以前一样,每个人都有大段的时间,那这个概念根本不会被提出来,更不会应用在商业上。

由于人们的时间变的稀缺,大段时间被浪费在路上、排队等待中,那么,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自然就成为了商家追逐的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音频类内容能够火爆的根本原因。在大多数时候,真的是没有适合的场景去阅读,但戴上耳机,去听一些音频节目,则能够很好的将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让以前白白浪费的时间,重新赋予价值。

人们在学习时,通常很容易被一个观点或者事例击中,然后在脑海中迸发出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不够成熟、不够严谨,但却往往是创新的来源,一味坐在书桌前,反而容易造成思维僵化。

由于整段时间的稀缺,导致了零散时间的价值飙升 ,这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好好利用,一种是白白浪费,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如何选择,这并不困难。

总有些人把学习看的神圣不可侵犯,认为学习本身充满了仪式感与圣洁感,不成为大师,不成为专家,索性不如不学,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许是岁月承平已久,丝毫感觉不到周遭的压力,把学习当做某种闲情逸致,高雅爱好,当做逼格满满的勋章了。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专家

其实,学习本身,是一种刚需,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飞快的时代,一个人能不能及时成长,能不能快速迭代,能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一项必备技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很难在竞争中保持位置。

对于一个职场人士,很多领域内的知识,并不需要经过系统化的学习,更无需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性价比最高的方法,是投入20%的精力,获取该领域80%的知识,这便够了。

乔布斯学习书法时,从来没有立志成为专家,也没有花费许多精力去研究书法的各种知识,但他就是可以做到领会其中精髓,并能够在多年以后设计字体时将其迁移出去,这种境界或者说能力,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一个人应该对待知识,应该像笔记类软件一样,随时可以调用、随时可以整合、随时可以迁移、随时可以输出,能够用得上、能够以此创造价值,才是关键。

keso老师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说许多大师经过无数努力,才建造起物理学的巍峨大厦,让物理学由碎片化转变为一套精密的科学体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仅仅通过碎片化的学习,就可以掌握这门学科呢?

这个例子举的很好,但背后的逻辑实在让人看不懂,对于物理学的从业人员而言,无论是物理系学生,还是科学家,他们早已经过了漫长的系统化学习,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立身之本就在于物理学,对于这些人而言,无所谓碎片化学习。

而对于广大非物理学人士而言,根本不需要掌握这门学科,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领略这门学科的魅力,理解这门学科的思维方式,并且尝试将该学科的思维方式进行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而这一切,并不需要埋头苦读物理学论文或者经典书籍,完全可以通过BBC的纪录片、在线科普节目等来吸收相关知识,这已经完全足够了。

碎片化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与及时性 ,对于新知、对于前沿的知识、对于当下市场的变化,可以积极拥抱而不是拒之千里。

许多人读了许多书、看了许多文献,却往往都是过目即忘,看了以后,除了花在上面的时间,别无其他收获。这种看似系统化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

有效的学习,一定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在输入之后进行思考,然后输出,这里的输出并不是指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的文章来,而是写下感悟,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一个词就已经足够,关键是要写下来,因为只有写下来,这些知识和你之间,才能产生联系、发生反应,否则,再多知识、再多干货,也只是别人的风景、别人的见识。

许多人抨击罗振宇,说其就是一个知识的二道贩子,这些人通常都懒于思考,拙于表达,在对一个事物还看不清楚的时候,就急忙去下结论,先把队站好,态度表明,换来一份优越感再说。

其实,罗振宇的每天60秒语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不信,你可以试验一下,不管什么话题,不管什么内容,要想将其清楚的每天表达出来,实在不简单,能够做到的人,一定不会混的太差。

有了碎片化的学习,更要有相应的输出,罗振宇每天的语音,就是他对自己接触到的知识,进行的流程化输出,长期以往,产生不容小觑的势能,其背后的力量,难以估计。

碎片化,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工具,本身并没有多少可供指摘之处,若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还用过去的观念去看待今天的世界,那自然会处处碰壁,处处看不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专家,但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升级认知结构,让自己的认知边界,更加辽阔。

作者 公子在野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