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重塑大脑的技术: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

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目前我们经常提到“互联网时代”,只是信息时代的一个必经阶段。

我们经历了万维网、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会将经历物联网、人工智能,甚至将迎来生物智能。

“时代”一词有“大时代”和“小时代”之分,信息时代是一个真正的大时代,而“互联网时代”只是一个小时代而已。

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技术是超级链接,关键词有节点、链接、信息(数据、关系)、线性和非线性、指数级、幂定律等。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有哪些底层价值观和方法论呢?

在如今这个环境,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在改变?改变了什么?一切是因何而变化?哪些是不变的?

什么在改变?

技术的爆发,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在改变,并加速信息的传播速度,改变着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本质上是在不断优化互联网信息承载能力,也就是说通过TCP和模块化来实现)

改变了什么?

神经元的连接模式和行为模式。

一切是因何而变的?

人的需求而改变。

哪些是不变的?

有衣食住行、教育、工作和社交的需求,行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那么,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技术指数级发展,加速信息的传播,互联网的超过其承载能力导致信息的严重过载,将如何影响着人的行为、社交形态、组织形态、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呢?

比如,为什么网络已经被缩小为集群和微型网络?社交模式会从熟人、半熟人、到陌生人社交模式,为何社交网络会转向社群化,从而形成圈子化?

互联网是蚁群,也是大脑

1、蚂蚁

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1亿多年,与蚂蚁相比人类仅仅生存了几百万年,成熟的蚂蚁作为群体(而不是个体)行动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智慧。

这一切都是从长有翅膀的雌蚁离开蚁巢开始的,她会与多只雄蚁交配,然后飞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褪去它的翅膀,专心产卵,精心照顾一批又一批。

这只雌蚁会成为这个蚁群的蚁后,蚂蚁的数量在5年内会迅速增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蚁后会存活15-20年,但第5年后,蚁群就不再增长。

达到平衡点的蚁群,其中的蚂蚁数量会一直保持在1万只左右,防止蚁群变得更大。

蚁后会持续不断地产卵,但是这些卵,不是取代年老的、且只能存活1年的工蚁,就是被送出蚁巢交配并创建自己的蚁群。

其实,单个来看,蚂蚁并不聪明,但蚂蚁却可以完成一些非常复杂的工作,当蚁群大小超过其断点时,就拥有集体智慧。

它们通过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进行交流,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蚂蚁,它们根据其他蚂蚁所传送的信息来决定要承担的任务。

神奇的是,蚂蚁们与蚁群中未来的蚂蚁共享信息,拥有某种集体记忆。

拥有1万只收获蚁的蚁群拥有250亿个神经元,当蚁群达到断点后,蚁群的智慧就足以媲美最复杂的大脑。

2、大脑

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普通器官,重约3斤。与蚂蚁组成的蚁群一样,大脑基本上就是一个由神经元组成的巨大网络。

大脑中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只会做一件事,断开和连接。

然而,把这些神经元集合起来就能够进行强大的计算、决策、传输和存储信息。

单个神经元可以通过化学物质(就想蚂蚁的信息素)和电流进行传输,这些紧凑的神经元一起工作,就可以形成我们的思考、移动和交流。

与蚁群类似,人类大脑刚开始时会迅速生长,早期的生长有助于创建网络连接,拥有1000万亿个神经系统连接,通过淘汰的过程,到成年时最终会减少为100万亿。

并非是神经元的数量让我们比蚁群更聪明,如果没有所属网络,蚂蚁和神经元就没有任何作用。

不管是蚂蚁还是神经元,网络连接不会让我们变聪明,只有大脑通过“细胞自杀”,是大脑定期清理那些最弱的连接,并除去那些有缺陷的神经元,用质量换数量,才能让我们变得聪明。

3、互联网

互联网从根本来说就是网络,用电脑代替了蚂蚁(神经元),宽带线路代替了信息素(触突和树突)。

互联网是两种核心技术:通信工具,电脑(手机)则用于计算和储存,组合起来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迅速,TCP来处理这种增长,创建一个平衡状态。

TCP就相当于把超市搬到线上,如果购网的人在同一秒钟支付就会导致系统崩溃,TCP可以限制流量速度,比如限定一分钟结算100单,当然这是比较原始的方法,如今都是通过另一种提升效率的工具—模块化解决问题的。

Google搜索引擎也是通过TCP实现优化的,如果没有搜索引擎,你搜索广告公司可能会出现成千上万家,google利用大脑神经元的原理—最好的、最实用的神经元拥有最多的连接,把你需要的网站呈现给你。

不仅仅是互联网有TCP,蚂蚁会使用TCP来觅食,人类大脑中有限制信息流速率的TCP过滤器,每个神经元都会根据网络的容量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来调节信息流。

总结:

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脑,这个比喻从很多方面都是成立的,当然也包括TCP。

互联网中的电脑和大脑的神经元;电脑由宽带连接,而神经元是由触突和树突相互连接;我们的记忆系统和记忆之间的分布式链接,与网站和它们各自的链接相似。

互联网是允许存储、计算和通讯的网络,大脑分解成基本结构时,它就像互联网,蚁群也是如此。

所有网络的必经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增长

网络、蚁群和大脑都是小规模开始、稳步增长、然后激增。

例如:人类的神经元在子宫内会迅速增长,这时候大脑中最多可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秒可产生25万个神经元。

在增长阶段,首先要战胜潜在的竞争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耗尽生存所需的所有资源去主导市场,否则竞争者就侵占你生存的所需的资源,技术和企业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当环境中有过剩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出现竞争对手,所有项目在启动时就要倾尽一切资源快速规模化,比如百团大战,也就是在一个新兴市场中只要有一个滴滴、一个摩拜,就会出现N个模仿者竞争。

第二阶段:断点

网络很少以精确有序的方式接近其极限。首先,指数级很难控制;其次,网络通常都在超过其生存环境的承受能力后,才有所察觉。

这就是网络断点,当它超出其生存环境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出现。

蚁群通过5年的发展,1万只左右的蚂蚁数量时就到达断点;一个5岁的小孩拥有1000万亿的神经元系统连接就将迎来断点,通过淘汰的过程,到成年时,最终减少为100万亿。

假如,微信上线后用户规模在半年内增长为1亿用户,每个用户好友数量都增加到500人,微信群50个,导航框架增加15个,服务箱中的导航增加到30个,朋友圈的动态刷也刷不完,凌乱不堪,甚至没有置顶、免打扰、拉黑、朋友圈没有(不看他人),结果会怎么样?

第三阶段:平衡

处于平衡阶段的网络还会继续增长,但是这时增长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网络大小的增长减慢时,其他方面的增长就会加快,比如智慧、理智和意识。

第一,要更高承载能力,例如更大、更快的电缆—T1、T3和光纤。

第二,网络最重要的是效率,而不是大小,因为效率可以让某个拥有固定承载能力环境的网络更健壮、更强大。

第三,大脑在过载和崩溃中获得智慧,互联网的过载和崩溃,使得需要一种更小但是更高效、更聪明的网络。(网络已经被缩小为集群或微信网络,社交网络逐渐向专门性的小社群网络转化?)

成年人大脑中1000亿个神经元的表面积与4个足球场相同,它自己折叠起来的原因是实现效率。

除了TCP,模块化是另外一种提升效率的应用

大脑、蚁群和互联网通过TCP来控制信息流,TCP是一个效率工具。

另外,大脑会划分不同的功能来提供效率,大脑科学家将它称为模块化。

速度和效率是模块化系统的标志,当很多控制某种特定功能的区域紧密联合在一起时,它的运行就会更加经济。

人脑推理、判断、决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大脑皮层”模块,人类的大脑皮质在20万年前才进化出来,它负责几乎所有领域的逻辑推理。

模块化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标志,云计算最具模块性,它可能会发展成为互联网的“大脑皮层”。

大多数人都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存储信息得方式,其实云计算允许在互联网中进行独立计算,让个人可以访问几乎无限的计算资源。

链接对网络生存至关重要

网络的承载能力不仅取决于能源,还取决于效用。

互联网中的网络类似于人类的记忆,记忆是大脑的软件,网站就是互联网的软件。

手机网站之所以这么小,是因为在提供内容有限的情况下,要提供给我们更有价值、更实用的内容。

链接是关键,除了链接的数量,链接的深度和维度也非常重要,移动应用程序的兴起就是替代搜索引擎帮我们做选择。

链接对网络的生存至关重要,平均每个网站都会被点击到其他60个网站上,而大脑中的每个神经元都会与成千上万个其他神经元紧密相联。

如果某些神经元链接不经常被使用,这些链接就会消失,神经元也会死亡。

大脑有两种链接:流入(轴突)和流出(树突),而且有时两个神经元会同时被流入和流出连接在一起。

双向链接显然比单向链接更有意义,大脑的软件网络拥有类似的连接。通过一个记忆触发另一个记忆的方式来遍历这些链接,直到找到正确的信息为止。

另外,神经元的链接也有权重性,这些体现在记忆、习惯、偏好和好奇心相对的强度上。

链接权重的维度应该是相关性、实用性、重要性和显著性都应该包含在内,不管是单向链接还是双向链接都应该区分其相关性和重要性。

最好的方式,应该用颜色对它进行编码,比如蓝色表示最好的链接,绿色其次,黄色第三,红色第四,并以此类推,直到某个链接显示为无关并被删除为止。

我们应该考虑某个用户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历史记录,来制定链接的相关性的个性化预测。

例如,应该给予离用户所在位置较近的链接更大权重。历史记录可以将重要因素的数据结合起来,得出基于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动态链接权重。

大脑的运作过程就是无关的神经元细胞会自动自杀,这个过程会让我们变的聪明。

真正的网络都是自发的

强迫与非自然的增长只会导致网络的崩溃,所有我们喜欢的网络(大脑、蚁群、互联网、万维网)都是自发组织的。

本质上互联网中的人造网络(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由公司控制的,而公司又是由人控制的,不管是以营利或非营利为目的,都会经历自然网络类似的增长、断点和平衡阶段。

危险的是,非自然的、强迫的增长会导致网络的崩溃,然而像最聪明的张小龙或扎克伯格会引导这些网络通过自然阶段,并帮助网络达到平衡。

社交网络的生存之道:返璞归真

和所有软件一样,社交网络在吸引用户和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上也存在着限制:我们的生存依赖其实用性。

让你登入到社交网络上进行社交活动时,希望能完成特定的任务。

比如,链接的数量少,就会带来无法与足够的人互动,拥有太多个体的网络也会带来麻烦,两个人的鸡尾酒会非常无聊,如果有千人又太多了。

邓巴数字,提出人类维持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的数量是150人,这就是说大脑的社交断点。

作者 盛盛GO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神经元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