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知道焦虑没有用,却无法停止焦虑?

在很多年前,那时候人类还靠打猎为生,猎物也不是非常丰富,所以,有时候就能打到猎物,有时候不能。不能打到猎物,就只能挨饿。快到了晚上,仍然打不到猎物的时候,人知道可能会挨饿,这时候就产生了焦虑,于是就会更努力地去寻找猎物,希望能够幸运地打到一只,饱餐一顿,避免挨饿的痛苦。

后来,人类学会了养殖家禽家畜,这时候,就算打不到猎物,也还能自给自足,焦虑就减轻了很多。但是随着人口的膨胀,养殖也无法满足温饱。这时候人类又学会了种庄稼。解决吃的问题上,好像更加有办法了。

但是,农作物是要看天气的,雨水大,或者干旱的时候,人类又开始焦虑了,因为天气导致减产,也许又要挨饿了。

1942年黄河水灾,饿死无数。这就是典型的因自然灾害导致吃不上饭,人们焦虑挨饿。想各种办法解决吃的问题而不得。

焦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机制,是因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无法掌控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就像上面说的,当无法掌控未来是不是能吃上饭,就产生了焦虑。现代社会,各种转基因高产农作物,导致了粮食的富足,吃已经没有问题了,于是,焦虑就转移到其他的地方。

当一个女孩反复问一个男孩是不是爱自己,就是一种焦虑,就是对爱的不确定的焦虑。

现代社会,最大的焦虑,就是跟别人比较产生的。我们知道,有人会卖肾换手机,这就是看到别人有好的手机而自己没有,产生的焦虑,为了解决这个焦虑,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毅然卖掉肾,以解焦虑之渴。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在单位,看到同事加薪,同事升职,也会产生焦虑。我认识的一个人,他跟他的同学一起分配到某公司,刚开始两个人都是职员,但是其中一个成长飞快,不断升职,另一个人竟然因焦虑,直接导致患上了精神病。

人们因焦虑而产生情绪,这种情绪会产生动机,而动机则产生认知,而认知产生了行为的变化。

比如远古时期的人,吃不上饭的焦虑,产生情绪,这种情绪,产生的动机,就是要想办法搞到食物,这种动机,产生了认知,就是用什么办法去搞食物,比如养殖,比如种庄稼。于是就产生了行为的改变,解决生存问题。

当一个人在职场上,发现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就产生了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引发的动机,就是想办法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当然也可能引发另外的动机,就是考虑换一个自己能胜任的工作。胜任工作的动机,会引发认知,这个认知告诉你通过获得什么技能,能够胜任工作?这种认知产生的行动变化,就是去学习这种能够胜任工作的技能。

如果找不到帮助胜任工作的技能,或者学习了技能,却仍然无法胜任学的时候,焦虑就开始加深了。如果一直无法胜任工作,可能导致巨大的焦虑压力而崩溃,甚至变成抑郁症。

掌管焦虑的器官,是人类大脑中的杏仁体。这个部分产生人的情绪,恐惧,焦虑等。本来,焦虑是为人类的生存而进化出来的一种预警机制,是一种好的能力。通过焦虑,情绪,动机,认知,行为改变,来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

现代社会,这种预警机制功能仍然存在,但是焦虑的原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甚至会为一个首饰焦虑;为一件衣服焦虑;为一个手机焦虑;为一个包包焦虑;我们稍微旁观一下这种焦虑就会发现,这一切,其实都是商业的阴谋。商业制造需求,需求产生焦虑,人们的需求焦虑虽然有积极的一面,可以引发人的努力,也可以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如果人们都不求上进,只求温饱,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没有生气,但是,当纯粹为了商业利益刺激需求,来控制人的焦虑的时候,就有些别有用心的味道了。

既然焦虑是人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品质,那么,通过理性的方式,讲道理的方式去让人不焦虑,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不会因为焦虑没有用,就不焦虑,也不会因为焦虑有害,就停止焦虑,就像人们明知道吸烟有害,仍然会吸烟一样。人们宁可去采用极端的,甚至死的态度,也不会听从理性的那些道理。如果道理有用,这个世界就没有焦虑了。

当焦虑无法解脱的时候,人们产生各种动机,各种行为,其中一类比较常见的,就是皈依宗教。

当一个人信佛,并开始念经的时候,他的焦虑果然会得到了缓解,于是更加相信了佛祖的力量,感到自己获得了新生。

还有人信了天主教,信了基督教。在祈祷的过程中,也极大地缓解了焦虑,感受到了安静幸福的状态。

还有些人,他们没有相信任何宗教,但是,却采用了跟宗教相似的方式,那就是冥想。

冥想,可以缓解人的焦虑情绪,这一点,被很多心理实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也被很多人广为采用。

我们知道,谷歌公司有一个专门的房间,是为员工冥想开设的,员工可以在任何时候,去这个大房间冥想,解压,正念。我们也知道,ibm公司也有专门的冥想安排。这说明冥想这种方式,已经被国际很多500强的大公司采用。

要想解决焦虑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任何无关痛痒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肤浅而无效。

为什么冥想能解决焦虑问题?

我们注意到,焦虑五部曲,就是 焦虑,情绪,动机,认知,行动(行为变化) 。

如果通过我们的行为变化,能够解决焦虑,这个过程就是良性,积极的和进步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变化不足以解决焦虑。

如果行为变化不能解决焦虑,这个焦虑就变成坏东西,就会损害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可能会破坏人的肉体健康。

比如,一个男孩喜欢上一个女孩,他特别希望女孩能够答应嫁给他,但是女孩却不喜欢这个男孩,于是男孩就产生焦虑,如果这个焦虑,通过男孩的努力,比如他表现自己的诚意,并努力达到女孩希望的标准,这时候,焦虑就变成动力,动机,产生的行为改变,让女孩成为了自己的女友。

如果他的行为改变,不足以让女孩动心,这时候,持续的焦虑可能会让这个男孩破罐子破摔,甚至借酒浇愁。这种行为改变,就变成对男孩的精神和身体的伤害了。

焦虑,情绪,动机这三个步骤,基本是自动完成的,关键的问题,就是认知。

如果一个男孩,认为追不到女孩,就要借酒浇愁,这也是一种认知,当然,这种认知先不管他好坏,终归是一种选择。

通过冥想,可以改变我们认知。

冥想如何改变认知呢?

冥想的训练,是一种不断感受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你说:“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里面的“我”,你能确定是怎样“我”么?实际上你也不知道。人们心中的“自己”,其实都是非常不清楚的一个存在。

当别人说几句你觉得不中听的话,你可能会不由自主瞬间就咆哮起来,这时候的“自己”,是能够预判的自己么?当然不是,你并不知道听了这样的话,你就一定会咆哮。有时候,你听了同样的话,可能还没什么感觉。

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你不由自主流下眼泪,这个流泪的你,也不是你能预判预知的。昨天的你,可能根本无法判断今天的你心情如何,就算没有任何人影响你,你也不一定就知道自己会是好心情还是坏心情。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感受,都是模糊不确定的。就好比你老婆问你,当她跟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你也许能答出来,不管是不是违心的答案,当你真的遇到的这种情况的时候,你的实际会救谁,也许是你并不能预判的。

冥想,则可以让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感受自己。可以更理性地对待焦虑,不是那种自欺欺人的忘记焦虑。冥想,是对自己的客观体验。把自己当成了自己的朋友。你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朋友焦虑的时候,你会很着急,想帮助他,这时候的你,一定是比你的朋友更理智更客观。这就是冥想的效果,冥想,可以让你变成你自己的朋友,来跟自己沟通。

要想从根本解决焦虑问题,从冥想开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 瑞田学习力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焦虑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