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I大牛,不爱大厂爱创业?
12月24日,据蓝鲸新闻报道,字节跳动TikTok算法负责人陈志杰或于近期离职,目前,他已经开启AI领域创业,知情人士称,陈志杰创业的方向为AI Coding方向,目前已经在陆续接触投资人。
他于2022年4月正式加入字节跳动,职位是技术高级总监,主要负责TikTok的推荐算法团队和数据科学团队,职级已达4-2,如果再加上过去十几年在百度与YY的经历,陈志杰已经在大厂工作了14年。
而陈志杰,也只是这场创业大潮中的N分之一。
一、拿下“天时地利人和”,技术大牛纷纷下场自己做老板
其实,有大厂背景的技术带头人创业并非稀少之事,在AI六小虎中,百川智能、MiniMax与阶跃星辰的创始或联合创始人王小川、闫俊杰与姜大昕,就曾分别担任搜狗CEO、商汤科技副总裁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像他们这一批敢于在未来尚且不明的情况下,就率先下海创业的技术骨干,大多已经在各类投资机构那里拿到了相应的估值。
而在2024年终,随着大厂与这些先行者们搭建起来的基础大模型逐渐成熟,创业方向卷向专项赛道或应用层的当下,也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选择亲自下场创业。
5月,领导了通义千问前身M6大模型研发、支持其从百亿、千亿参数量进化到万亿规模、并领导通义大模型核心技术“统一学习范式 OFA-M6”的开发的AI科学家杨红霞,被曝从字节离职。
在去向方面,据量子位报道,虽然杨红霞入职高校,但仍被猜测将会投身于“端侧模型创业”,团队正在筹备组建中,并且已经获得3000-4000万美元投资,投后估值1.5亿美元。
7月,百度研究院副院长,百度认知计算实验室主任李平离职,创立Ai Infra公司vecml,致力于下一代大模型应用,努力构建成本更低、更加安全、准确性更高的AI基础设施。
12月,原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李震宇,对于中国自动驾驶发展进程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大牛,也从百度离职,携手原华为车BU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共同投身具身智能领域、
传统大厂外,不少仍处于探索阶段的独角兽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在2024告别母公司亲自创业。
作为王慧文在光年之外时期的联合创始人,曹越选择转向AI视频方向,创立三代科技;MiniMax的早期联创宋亚宸也创立VAST,转向3D生成领域;而月之暗面在停更出海产品、专注Kimi开发之后,也出现了包括连续3位产品负责人离职创业的情况。
可以说,2024年人工智能的创业情况,就像晚点转述某位技术人才所说的那样:“北京上海,现在遍地月薪5000的AI创业者。”
而之所以人工智能行业的离职创业潮会在2024集中爆发,其实离不开大模型调用成本降低、AI应用端需求增加与融资充足三大因素的支撑。
在大模型调用成本降低上,算力价格战已经被摆到台面上。
5月,先是字节跳动抛出了“行业最低价”,对外发布的豆包大模型价格击穿了彼时的地板,豆包通用模型pro-32k版,模型推理输入价格仅为0.0008元/千Tokens;而在不到一周后,阿里云就宣布通义千问GPT-4级主力模型Qwen-Long,API输入价格从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97%。
9月,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再度官宣大降价。阿里云百炼平台上的三款通义千问主力模型再次降价,其中Qwen-Turbo价格直降85%,低至百万tokens 0.3元。针对这样的价格,阿里云CTO周靖人甚至还表示大模型价格并不存在“足够低”一说,并认为“相比未来庞大的应用,还太贵了”。
而在12月的火山引擎Force大会中,有关文生图的豆包视觉理解模型每千tokens输入价格也只定在3厘,让视觉理解类大模型价格步入“厘时代”。
可以说,往年云服务的价格战,今年体现在了大模型调用的成本之上。此外,据报道,今年字节和腾讯今年订购了大约230000颗英伟达芯片,购买量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未来的大模型调用成本,只会进一步降低。
而在应用层面上,随着使用AI产品用户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应用缺口出现。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高达2.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4%。换言之,我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
但是,像豆包、Kimi这样当前流量较大的平台综合式样的AI应用,完全不能满足巨大的细分需求,而普通人也不具备亲自接触技术端的能力,于是,就急需一批可以将大模型能力和实际生产生活之间联系起来的企业,将AI能力带到所有人的工作生活中。
目前,这块蓝海尚未得到多少开发,只要有技术、有市场、有能力,就完全值得这些技术大牛们去一试。
最后,就是背后资金的支持了。
12月17日,中国大模型独角兽智谱宣布完成新一轮30亿人民币融资,引入多家战投及国资,君联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跟投,投前估值也达到了200亿元。
脱胎于清华NLP实验室的面壁智能也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而阶跃星辰也紧随其后,拿下总融资金额达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此次融资吸引了包括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基金、腾讯投资、五源资本、启明创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
这也是相对较大的老牌AI企业在12月的融资情况。而年内资金机构对于新创企业的支持,也同样很大,甚至到了只要技术过硬前景够好,就有资金上门送钱的地步。
二、创业压力巨大,九败一胜,最好归宿卖回大厂?
虽然当前技术人员下海创业已经火到了极点,也有着各项天时地利的加成,但创业天然有着较大的风险,在今年之前就有了不少成功或失败的经典案例。
其中,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算是截至目前相对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
2020年,稚晖君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开始了前后七轮的面试,最终拿下华为的offer,负责华为昇腾计算产品线的全栈研发,薪资也是“华为天才少年”中的最高档,并据传拿下几乎全A的绩效。
不过在两年之后,稚晖君宣布从华为离职,开启创业。
2023年2月,稚晖君成立智元机器人,主要将AI和机器人的深度融合,研发和生产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等系列产品。
在成立一年有余的时间里,智元机器人完成了天使轮、A轮、A1轮、A1+轮等五轮融资,吸引了包括高瓴创投、奇绩创坛、蓝驰创投、比亚迪、BV百度风投、上海临港新片区基金等众多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在产品端,12月16日,位于临港奉贤的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正式宣布量产,目前已经累计生产了962台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交互服务和柔性制造领域。目前,在智元的具身数采工厂中,有百台机器人同时作业,日产数万条机器人真机数据和仿真环境数据,稳定提升机器人性能、加速学习与训练、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
而在最火的具身智能外,早早下场创业AI眼镜的茹忆,也吃到了时代红利。
参与打造了三代小米盒子和小米电视、帮助阿里巴巴第一款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天猫精灵做到中国销量第一的茹忆,在2021年纠集了一批来自科技大厂的技术骨干,创立了李未可科技。
2022年10月,李未可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其首款 AR 眼镜 Meta Lens 系列两款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家将AI助理接入智能AR眼镜的企业。次年,公司推出的户外场景AI+AR眼镜也得到了市场不错的反响。
在大模型浪潮兴起后,李未可科技又同博士一起推出了首款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眼镜Chat,并发布了针对“AI+终端”定向优化研发的多模态AI大模型平台WAKE-AI,699元的价格替代眼镜+AirPods Pro,也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
但是,相比于这些成功做出产品的案例,创业后回归大厂的技术骨干也绝不在少数。
8月27日,有消息称字节跳动正在秘密筹备成立大模型研究院,并积极招揽人才,而零一万物技术联创黄文灏的名字,赫然在其中。
据财经网报道,黄文灏曾是零一万物技术联创,负责模型预训练和多模态。其毕业后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agent,后加入智源研究院,担任健康计算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再以技术联创身份加入零一万物。
此次加入字节,也是经典的创业后回归大厂的故事。
不只国内有这样的情况,最有名的AI To C陪伴应用Character.AI,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据AI芝士报道,今年8月,Character.AI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带领部分团队回归谷歌,加入Gemini AI项目,专注于生成式AI研发。
此前,两人因不满谷歌官僚作风于2021年离职创办Character.AI,但公司遭遇运营和资金挑战。谷歌以25亿美元估值收购Character.AI部分技术许可,30名员工随创始人回归。
之所以回归谷歌,是因为Character.AI真的不赚钱。
虽然Character.AI有着最好的流量表现,但自去年3月以10亿美元估值完成一轮1.5亿美元融资后,Character.AI再没有拿到过新一轮融资,仅靠每月9.99美元的订阅收入,根本无法支持公司独立生存下去。
据白鲸出海,大公司通过收购协议实现“模型授权协议+核心团队挖角”来将创业者带回公司已不是首次。
2024年3月,Microsoft 同意向AI模型 Inflection 支付 6.5 亿美元,获得Inflection.ai的使用授权,Mustafa Suleyman和Karen Simonyan两位创始人以及多数员工将加入Microsoft。
2024年6月,Amazon以4.39亿美元的价格与AI工作流公司Adept达成协议,Amazon将获权使用 Adept 的核心技术,另外David Luan创始人以及4位联创和大约66%的员工加入Amazon。
而除了公司实在不赚钱难以谋生之外,Reka首席科学家Yi Tay则是因为身体原因被迫放弃创业。
Reka成立于2022年,团队由谷歌和Meta的研究人员组成,截至去年6月,该公司已成功筹集5750万美元,估值达到3亿美元,不过,谷歌大脑高级研究科学家、Reka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Yi Tay却宣布重返谷歌。
他给出的理由则有些搞笑但真实——“为了同时兼顾很多事情,我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胖了30斤。”
而在摆脱创业者身份后,Yi Tay显得如释重负,非常开心——“这是我回来的第一周,我非常兴奋。”
参考资料:
《大模型公司并购潮渐起,谷歌25亿美元买下Character.AI》,界面新闻;
《C.AI创始人被谷歌挖走,角色社交还要继续吗?》,白鲸出海;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
《字节TikTok算法负责人陈志杰或于近期离职,已开启AI Coding方向创业》,蓝鲸新闻;
作者:新识研究所咸宁日报旗下,关注互联网、科技与新产业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