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用户为你的产品尖叫?

最近新认识的一位从事编辑的小伙伴推荐了《用户思维+: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趁着周末把它读完了。初读题目的时候非常好奇,什么样的产品会让用户觉得好到要尖叫。根据之前的痛点痒点爽点理论,帮助用户克服恐惧,用户会尖叫吗?

恐怕不会,毕竟恐惧之中人会失去理智,抓到任何东西都会当作救命稻草,度过这次恐惧可能也只是惊魂未定。但如果从天而降的救世英雄不但打退了妖怪,而且直击妖怪老窝,把一众妖怪都给斩草除根了的话,这个时候可能会疯狂叫好鼓掌和尖叫。

但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产品不会一劳永逸的帮你解决恐惧,原因是这一次把活干完了你就不再需要它了。或者说它需要再处心积虑为你制造下一个恐惧,否则商业无法可持续发展。

那么当你帮助用户满足虚拟自我,满足用户痒点,用户会尖叫吗?不会,即使买了关晓彤同款,即使穿上很好看,你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成为关晓彤,痒点带来的愉悦很即时也很短暂,虚拟的自我终究不是真实的自我。

那么满足用户爽点呢?用户爽了一定会尖叫吗?要爽到什么程度才会尖叫出来,“哇这个产品太牛逼了”、“哇你一定要看看这个”。

所以我猜,要让用户为产品尖叫,需要满足用户的爽点,而且需要足够爽,需要可持续的爽。我开始好奇,怎样才能让用户达到这么高强度的爽,爽到尖叫。以及伴随而来的一个疑问,为啥要爽到尖叫,爽到刚刚好不行吗,悄悄的自己爽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尖叫呢?

一、我们为什么要让用户尖叫?

可持续成功的产品都是由推荐产生的。为了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成功的产品,首先要观察成功的产品具备什么样的共性和特征。经过大量的研究,作者发现,那些可持续成功的产品都是由推荐产生的。

根据尼尔森全球广告信任度报告,92%的人认为,与其他所有形式的广告相比,他们更信任来自朋友和家人的推荐;70%的人说,他们相信在线消费者的评论,这是第二可信的推荐来源。

即使存在可能伪造的用户评论,我们对这些信息的信任度也高过品牌自身的信息。所以让用户为产品尖叫,能够让我们在人群中获得口碑,让产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成功的产品都有不错的口碑,比如苹果的系列产品。好的产品需要更多人知道,毕竟即便铺天盖地的品牌营销和宣传,也抵不过熟人的一句“这个超级好用诶”。不过对于作者的结论其实还有一个小疑问,广为传播和推荐的产品大概率能获得可持续的成功,但这是唯一途径吗?

某些情况下用户也许更愿意一个人爽,例如关于性大家的推荐和分享意愿尤其低,即使p站很棒,大家也很少公开为p站打call,亦或是分享自己在p站关注的up主(虽然挺多人悄悄打call)。

二、好产品让用户为“自己”尖叫

这个自己,指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用户本身。

当用户说“这个产品真的超好用”的时候,真的是在说产品超级好用吗?虽然用户说出来的是“这个素颜霜太神奇了,涂上之后各种痘印都消失了,皮肤变得超级q弹”,实际上想表达的是“用了这个产品的我可太棒太美了”。

所以,一个事实是,他们不会因为喜欢产品而说他们喜欢这个产品,他们说喜欢这个产品的时候,只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所以,创造可持续成功的产品,关键在于让用户获得可持续的成功。

用户不是沐浴在出色产品的光环之中,而是产品沐浴在用户(使用该产品而产生的)出色成功的光环之中。所以,用户其实在为自己尖叫,“卧槽,我可太棒了”。只是这些话过于露骨和不谦虚,所以用户委婉的说“这个照相机太棒了,看我拍的照片多美”。

所以回到我开始的疑问,要爽到什么程度用户才能尖叫?

其实一开始考虑的方向就错了,每个人的爽点不一样,满足的阈值也不一样,饿了半天的人吃上一碗老坛酸菜牛肉面就能仰头大叫一声爽,但有些人可能需要运动一整天然后泡脚的时候把脚伸入45摄氏度滚烫的水里才觉得爽。

为了形成口碑传播,为了让用户尖叫,除了爽到尖叫,痛到尖叫外,还有一个trick的办法叫做“为自己尖叫”。

当我们把产品和用户绑定在一起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时候,让更多人看见就不仅仅是产品的目标了,也变成了用户的目标。怎样让别人看见,变成更好更棒的自己,然后尖叫出来,这个产品真棒呀(我也很棒哦)。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怎样打造一款更好的的产品,而是怎样利用你的产品帮助用户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他们禁不住赞叹自己,禁不住告诉全世界“我真的真的很不错”。

  • 不要打造更好的产品,要打造更好的用户;
  • 不要打造更好的b站,要打造更优秀的up主;
  • 不要打造更好的照相机,要打造更好的摄影师;
  • ……

三、产品要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用户

如何将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聚焦到我们的用户上,让我们和竞品之间的竞争,变成我们的用户和竞品的用户之间的竞争呢。

1. 找到更大的应用场景

我们的目的,不是成为一个最优秀的地图app,而是找到一个更大的工具使用场景,帮助用户更好的去向远方,帮助用户看到更大的世界,让我们的用户在这样的场景中成为更出色的自己,或者是优秀的司机,或者是优秀的父亲,或者是优秀的老师。

总而言之,是把关注点从我们的成功换成用户的成果,找到一个更大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应用场景中,我们的用户能获得卓越的成果,变成更卓越的自己。产品的最佳切入点就是让小部分用户在更大的应用场景中获得显著成功,同时让事实传播和口碑传播自然而然的发生。

2. 关注后用户体验

前些年我们提到用户体验的时候,更偏向于关注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交互和视觉体验。而现在我们要学会关注他们完整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不仅仅是使用产品时的场景。

用户的使用场景当然很重要,我们不希望用户在使用我们的产品的时候因为产品糟糕的设计看起来宛如一个智障,不希望用户因为使用我们的产品而被人认为脑袋不太聪明的亚子。但除此之外,后用户体验也值得被关注。

为后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而设计就意味着,不仅要为你的用户设计,而且要为你的用户的用户而设计。这样做与我们的用户怎么看待我们无关,重要的是用户的朋友,家人以及同行怎么看待我们的用户。

当我们关注用户体验时,不仅仅关注使用产品的当下,也关心放下手机之后用户的生活,用户怎么谈论我们,其他人怎么谈论我们的用户,如果我们的用户被其他人成为那个天天沉迷于刷抖音玩游戏的孩子,我们的产品真的能持续的发展么?

3. 学会打造一条合理的用户成长曲线

如果我们想借助我们的产品作为工具,帮助用户成长的话,那么用户成长曲线其实分为两条,一条是工具学习曲线,另一条是用户在这个应用场景中取得进步的曲线。

如果产品简便轻巧易于掌握,那我们就只需要集中精力用应用场景曲线帮助用户。但如果工具非常复杂,其学习曲线漫长而曲折,则需要同时考察用户在这两条曲线上的进度。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让用户在应用场景曲线中获得更加卓越的成果,因此我们需要让工具学习曲线足够容易(工具的使用门槛足够低),应用场景曲线足够高(想象空间足够大)。

把产品经理的养成比作是这样一款游戏的话,恰好满足了这两点,入门门槛足够低,工具简便上手,有嘴就行,但是天花板又足够高,在这一行能够有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上可以改变世界。

此外,针对不同的阶段,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开始阶段,前30min要让用户看到具有吸引力的应用场景

我们以为用户在第一个30min就能快速上手拍一张不错的照片,但实际上他们在第一个30min只能刚刚读完用户手册。在购买产品之前,他们关注的是应用场景,希望成为优秀的摄影师,但购买产品之后,重点变成了工具,如何使用工具。

举一个最近买的拍立得的例子: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很多拍立得相机复古滤镜的效果,但真正入手拍立得的时候前面30min都在看说明书和一堆复杂的配件,没有在这30min内迅速达到aha moment,因为相纸有限也不敢随便尝试。于是兴趣没有被激发,拍立得就闲置了,两个月了也没有再次打开过。

在面对复杂的工具的时候,人们会有畏惧感。“如果我调整了设置,就不知道怎么恢复正常了”。那么产品要做的就是预设补偿措施,鼓励用户上手实验。要让他们相信,他们不会损坏任何东西或者有任何损失。

这里作者给到的建议是,要帮助用户克服尝试的恐惧感,如果用户担心调整了相机的参数可能会弄坏或者调不回来,那就在相机说明书的第一页写上“请尽情试用你的相机,尝试各种参数的组合。

放心,他不会坏,此外,如果你想恢复到原有设置,按下那个黄色按键就可以。现在,尽情享受成为摄影师的时光吧。”

2)过程中,明确成长路径

不仅仅只能让用户看到在最后阶段成为专家的好处,中途也需要有可信的成长途径,让用户能提升达成目标的核心。除了知道成为摄影师之后会有多美好,用户也想知道明天能做什么,能实现什么小目标。

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手机剪辑app巧影就做的很棒,尽管我离成为剪辑大师的路线还很遥远,但公众号每天都会分享不同的小技巧,让我可以慢慢熟练软件的各种功能,并且剪辑出自己认为满意的小作品,每天一点点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且和朋友分享。

此外,上述只完成了动力部分,还需要尽可能清楚用户成长过程的阻力。有时候,用户想要放弃,不是因为动力不在了,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变得更好的自己了,而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开始怀疑人生。

所以我们需要想象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前在合适的时候给予补偿。我们无需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只需要假设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在补偿这件事情上,多多益善。

例如,告诉他们,虽然这章内容有点多,但大多数都觉得比较难,难是正常的,看完这章对整体知识就掌握了50%,你不需要在这里感到挫败和放弃,大家都觉得难,但你坚持到这里已经很棒了,而且离成功又更近了一步。

如果按照我之前的推测,要让用户爽到尖叫需要给用户足够程度的爽。

那么产品要给用户让他爽的东西而且持续的让他爽,然后我设计的产品可能就变成了“精神鸦片”,而且由于每个人的喜好可能不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可能很难满足每一个人。

最后就是一拨人骂一拨人爱,总之可能离我想实现的用户为产品尖叫的目标相差甚远。即使我也能发现“可持续成功的关键是被推荐” 这一事实,也很难将这事实落地到产品设计中实现可持续的成功(离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相差甚远)。

但作者凯西赛拉却发现了事物的关键:

  1. 人最关注的只有他自己,这很残酷也很现实,你无论产品做的多好,为用户做了多少努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和用户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让用户本人变得更好,如果没有的话一切都是无用功。
  2. 让用户为之尖叫未必是为产品尖叫,让用户为自己尖叫的同时让产品被更多人看见,未尝不是一种曲线救国之路。总之重点是尖叫,而不是为谁。让渡这场表演的主角,让用户成为被尖叫的主体,只要最后用户和产品都能出现在这个舞台上,主角或是配角都无妨。而且用户爽了才是更符合人性的,产品被更多人看见这件事才能顺其自然的发生。

#作者#

李涛,微信公众号:柠檬two。新人产品经理,专注于产品求职分享和社交/社区赛道产品思考。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