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闭门造车——交互设计师也该有用研思维

最近团队正在设计一个全新的产品,大家都对这个产品抱着很高的期待。从定位上看,它确实填补上了现有业务的一大空缺,满足了大家的期待和想象。于是乎团队摩拳擦掌倾力而为,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也花了很长时间讨论和修改方案。

但是我们问过用户的意思吗?

正是因为这个产品很重要,团队也打算投入较大资源去做,才最是不能闭门造车。去问问用户,看看用户怎么操作,如果产品概念或者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就可以尽早纠正,在节约开发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在上线时交出一份更令人满意的答卷。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有点晚了,交互方案已经迭代过几个版本。但无论如何,“现在”仍然是最早的时候,如果需要做些什么,那就尽快做吧!

于是我问设计师拿来了最新一版的设计稿,用墨刀贴贴补补了大半天,终于做出来一个设置了简单页面跳转的Demo。接下来的计划是:用最敏捷的方式,寻找用户、做可用性测试,发现问题后,快速修改调整(之后再继续用新方案重复这种敏捷测试)。

结果是:我们用了2个小时,测试了4个用户,发现了3个比较严重的设计问题以及其他的小问题(已经需要设计师花时间好好考虑一下了)。

我认为这个过程的ROI是很高的。如果你对墨刀这类工具以及要测试的设计稿够熟悉的话,一个早上就能做出来Demo,下午就可以开始做测试了。用2-3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做完测试,简单地整理一下结果,甚至初步讨论一下可行方案。如果执行力够高的话,当天做出新的设计稿,第二天继续同样的步骤——经过3-4个迭代之后,最终形成的方案一定会比最初的方案好很多。

不需要特意花费时间去寻找用户。我们是直接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厅、便利店等人流较多的地方,带上一些小礼品,问一下身边那些可爱的陌生人是否愿意参与这个简短的小调查。虽然也会遭遇冷脸,但是找到4、5个愿意参与的人并不难。

也许设计师们很容易觉得自己的方案已经很好了,问用户能问出来什么?确实,当我拿到那份设计稿的时候(即使不是我自己做的),我也觉得用户是挑不出来什么刺的——流程清晰,布局合理,页面精美。但是,我仍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如果真的发现用户很喜欢这个设计,也算是对设计师的一种肯定。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甚至是有必要的。在很多我们认为很自然的地方,用户就是不会操作。他不理解这些概念,不知道元素之间的关系,不知道操作带来的结果——这些问题,即使团队内部讨论过很多次,十有八九也是发现不了的。

如果用户做出了一些很出乎我们意料的反应,最好记下这个问题,问一下后面测试的那些用户。 这个很有必要,否则我们可能无法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比如说,我在测试第一个用户的时候,就发现他不理解任务列表前面的勾选框,以为是多选(实际上是完成任务的意思)。但是测试的第二个用户却能正确理解。设计师是后来才参与测试的,所以只看到了第二个用户的测试过程。当我告诉设计师第一个用户不理解时,设计师的态度是拒绝的:“像这种没有用过GTD的用户啊,我是不管的”(用勾选表示完成任务是GTD软件非常通用的做法)。但是我坚持在第三个、第四个用户测试中了解这个问题,发现他们也不理解勾选框的真正含义。这个时候设计师才接受了这件事:我们的用户群跟GTD的用户群是不同的,不能只考虑用过GTD的用户啊。

这次简易的可用性测试是我拉着交互设计师一起做的。但是用研毕竟很难渗入到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毕竟产品线也很多),无法及时了解到什么时候需要让用户参与。所以交互设计师如果自己能有一些用研的思维,不要闭门造车,而是可以常常使用这种敏捷的可用性测试方法(如上所述,成本并不高),快速验证和迭代自己的设计方案,就更有可能创造出优质的用户体验。毕竟我们平常口口声声说的是User-Centered Design啊,不要让它沦为一句口号。

作者 Cyan_UX

关键字:设计, 交互, 用户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