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普通产品人的自我反思

前段时间因企业经营问题,需要裁员,心里挺难受的,当天HR约谈完就当天走,也没有补偿,还故意说成是我对业务不熟悉,结束合同,说成是我的不足。

也罢,毕竟也是创业公司,长达六个月的试用期,期间找个原因辞退你,反驳也没什么用。在我的追问中,她的理由也显得很牵强。

一般情况如果是个人能力不足的,上级早该找我谈话,后来上级跟我解释是公司的问题,也有同事跟我说现在公司团队才组建几个月,上一年换过四次团队了。我汗颜,好聚好散吧,都不容易。

这也让我想总结一下工作两年多来,自己做了什么,收获什么,想要些什么,我该怎么去做,我愿意付出多大成本。

不像其他好的产品经理一样,我从最开始做起,只是无意中发现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才抱着尝试的心态试试。到现在,两年多了,对自己的经历做一个反思,总体来说是曲折的,这里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知道难,但也让我更加看清楚自己,如何在有限的条件里,寻找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工作。

我想先对自己做一个经历的回顾,然后从中反思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客观、理性去描述,1-4点是经历,第5点是反思。

一、初入职场,懵懵懂懂

从大学读书到工作,我一直在广州。

我第一次做产品是实习的时候,是我无意中在BOSS直聘看到有这个职位,我学历大专,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但我不喜欢代码,只懂一些原理,困于不知道想做什么时,我无意中发现有产品助理的工作,便投了简历去面试。

一家公司在写字楼,一家公司在住宅楼,我选择去了写字楼的公司,后来才知道,两家都是外包公司。

我这种没学历,零经验的,只会一点axure,就想尝试一下。这年,我21岁。

第一天的工作,产品经理让我测一测一个功能,说按流程图那样走一遍看对不对,我有点纳闷,不是画原型的工作吗?

继续了解,原来产品的工作也包括测试,工作杂而多,公司招的员工90%以上是实习生,而且让这些实习生充当高级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的职称去忽悠客户,居然还要求拿我们员工的支付宝账号在猪八戒网上去刷好评。

公司外包的产品都是自有的产品模板(公司自有研发产品,也是基于在网上购买的项目代码进行改造的),有电商类、直播类、资讯类等,如果当前公司没有客户需要的产品,销售也会接一些,然后让团队想办法搞定,去改。还接了什么区块链炒币的项目,这不,后面听说都凉了。

我记得那一个多月,一个产品经理和四五个产品助理,顶着三四十个产品项目。

有一个项目立项了,产品助理只有三天的时间,去了解产品模板,然后根据销售人员跟客户签合同后约定的、基于原有产品模板改造的新产品需求功能文档,去画新的原型。

记得那时经手的其中一个项目,是O2O配送平台APP,老板以为原有的产品模板就已经是没问题的,到交付前七天才开始立项,才开始让技术稍微改一下就行,后面发现,这个产品一堆BUG,一个又一个的坑,我甚至连产品都没时间了解清楚。

客户来公司,我给客户演示主流程的时候,他说:“之前我们签合同之前你们老板就是给我看的这个,还有不少BUG的,但现在我好像没看到有什么改动,看来公司不重视啊!”听到这句话,我内心崩溃,我一心想做好,但无奈于当前的状况,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回复客户。后面结果怎样呢?客户直接在群里说:要不打官司?

接着这个项目就一直在拖…..

我也逐渐感到困惑,经常加班就是为了测试,但测试又发现更多的问题,反复循环,效率极低。因为产品模板本来就有一堆缺陷,且没人知道还会有多少BUG。项目又这么多,开发怎么改得完?

我离职时反馈,产品做测试去了而不是想需求了,走后公司才开始招测试。

离职后,我才去阅读产品书籍,哦,原来产品经理是这样子的。往下,我开始慢慢走上产品经理这条路。

二、不错的锻炼机会,却遇到这样的上级

接着,我去了一家自营+外包项目的公司,自营业务里有是做小程序,面向B端多个行业版本的小程序,有餐饮外卖的、有酒店住宿、有旅游的,有十多个小程序,但都未成型,当时属于新项目,也是拿以前的旧产品模板来改,问题很多,连功能都未形成闭环的,BUG也多。

外包项目是帮人保公司做的APP,人保公司想法比较多,版本大概规划了六七期,我负责了第一期的项目。再加上小程序,我负责两个项目。

小程序项目一开始只有简陋的模板,功能不完善、未闭环、BUG多。后来领导从二十多个版本当中挑了七个先去完善,到最后只先完善一个小程序,因为研发人员只有一个后端一个前端,在有限的资源去权衡,只能先弄好一个小程序。

我开始去寻找其他公司做得比较好的小程序,研究他们的小程序是怎么形成业务闭环的,逻辑该怎么走,同时测试寻找BUG,因为公司暂时没招测试(其实测试也是熟悉产品的好办法)。

我遵循着先满足基本业务功能,再考虑深入做细,但无奈开发进度太慢,无法快速完善,毕竟竞品已经成熟完善,而我们只是搭好了框架。

而外包项目,才是让我真正感受到由0到1的项目,最开始是由上级收集了一些客户的想法,然后我负责后,继续调研,收集客户需求,并汇总,然后画脑图、流程图、画前后台原型,然后跟进开发,不断完善,如期交付了第一版本。

这两个项目我练习了产品的基本功,对接销售团队的需求,逐渐理解了产品经理的软硬能力。不足是还不够主动沟通,项目的跟进也不够,工作流程的不规范也没有主动去改善,影响效率。这些其实也是产品需要认真做的事。

但离职是因为上级的为人处世很让人难受,经常会说一些幼稚难听的话,涉及个人生活。他只比我大两岁,当时是23岁,我跟别的同事说过后,也表示这样说话不妥。我承认他专业能力强,但做产品也该有同理心,在他人的角度想想吧。离职后,我后面想起来,其实应该跟他反馈的,而不是选择逃避。之后,我再没遇到这样的上级。

前两份工作都比较短暂,还属于学习的阶段,缺点是不够主动,沟通也比较少,学到的知识没有很好地归纳成自己的方法论。

我意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主动地寻求提升,开始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源于对生活的压力、对未来的焦虑、对自身能力的不满。

三、做海外陌生社交产品,发现公司在打擦边球

我继续找着产品工作,进入了一家做海外陌生社交平台的公司,职位还是产品专员。社交产品上线了一年多,上级产品经理是在做这个社交产品时由开发转的产品,产品经验不多。

而工作流程一样很乱,需求的收集、优先级、跟进,原型的管理、规范等都是很混乱的,导致一开始,需求开发中技术提问,我都不知道是谁提的需求。后面我主动提出完善,并上网查阅,编写了产品的工作流程规范,让工作比较有序进行。

好一段时间需求都是后台的完善,活动类需求较多,比较少新功能上线,很少用户数据可查看,哪怕用户发的消息和图片我都没有权限查看,也发现产品经理不自己分析需求,直接给我们产品专员收集并处理,想请教方案做得好不好,他更多的只是在界面和体验好不好、技术能不能实现的角度去说。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社交产品九成以上的聊天内容都是色情的,我才想起有一次产品经理给我讲逻辑,打开一张图,弹出的是色情图,尴尬至极。

这种产品,锻炼的机会可想而知,产品经理的水平也可想而知,后面慢慢失去了动力,也跟上级谈过话,离职走人。

这段时间,还是继续认真做着需求、画原型,策划一些转化活动。在业余时间看书籍和公众号学习,也会去体验其他社交产品。

当时,产品很暴利,一个月几百万RMB利润,日活才一千多个用户的聊天,因为是面向海外,美元支付,且人力成本在国内。现在听说又开发了两三个新的社交产品,有抄袭的,然而没有起色。

四、短暂的短视频创业和销售工作,做回产品

离职后,我并没有急着找工作,听到师兄安利拍抖音,我们三个人凑了一万块,短视频走起。我们目标定了两个月能火几个视频,然而过程中我们却乏资源,也不够高效,拍摄内容也冷门,各种内外部因素,很快失败了。

受到了打击,也接近了年底,不好找工作了,朋友便让我尝试去做阿里巴巴国际站的销售,说很锻炼人,但后来才发现我并不合适做销售。

离开产品岗位半年,我才真正感受到每份工作的不易,创业的不易。我也反思为什么当初没继续做产品,投入进去理解业务,熟悉产品,提升个人能力,而去搞短视频、做销售。

年轻人,想法太天真了,好在付出的成本不大。至此,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做回产品。

接着,就是上一份工作,疫情期间找工作,我没有太多选择,我只能一边工作,继续锻炼自己能力,看书籍、公众号,自己也写公众号,有输入有输出。但没多久,公司就裁员了。

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自我反思

我尝试用经济学的角度反思自己

1. 效用

能力方面,这两年多里,我做了两年的产品,不断阅读书籍和公众号,加上半年的短暂的创业和销售,都不同程度的锻炼着我的个人能力,虽然未能体验到用户量大、做深做细、有完善数据体系的产品,也未积累较多的业务经验,但产品的软硬能力我都有一定的掌握。

不断地输入输出,现在的我,更好地理解了用户、企业、产品;理解了效用、边际、成本、供需定律;理解了需求的本质、价值、决策;理解了人的认知有偏差,其实许多人存在着片面的观点和不理性的争论;理解了批判性思维、同理心、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等等。

特别是看了俞军老师的产品方法论时,再结合我之前经历,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认知。我心里的疑惑,在书籍找到了答案。

金钱方面,大学刚出来时,只想选择金钱较高的,现在更注重经验的积累、个人能力的提升、人脉的积累,这些才是能让自己有价值的。因为两年多断断续续的工作,也未能赚到什么钱,更多的是打基础。

2. 边际

零基础时,没有选择行业、公司规模,更多的是去学习、试错,认真去思考、锻炼,能收获不少基础能力。

但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力的提升就会受限于外部环境,环境不好,边际效用会降低,而选择和时间就变得更加重要,产品经理是个重行业经验的职位,一旦选择了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就可能不适应了,除非能力极好,能快速适应。

工作后才意识到,时间是极其宝贵的,要提高自己的边际效用,选择好的行业、高成长性的产品,产品氛围好的公司,都是因素之一,不过大多数都是可遇不可求,做好自己才是真的,自己不扎进业务去提升,后面有更好的机会也做不来。

3. 成本

一个人在广州租屋生活,家虽然在广东省内,但没有互联网公司,只能在广州工作,也深深感受到异地的孤独。

在广州生活成本是较高的,基本都是月光族,很多刚出来的年轻人可能连生存都是个问题。我回趟家两三个小时还比较近,那些外省独自来打拼的奋斗者们,估计连家都难回,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很高,放个假可能一天都用在来回路上。

要考虑到以后成家立业,以后的生活,就必须做出权衡,我要在广州得到什么?我给自己多少时间得到它?如果不行,我是否应该回家或做别的工作?我为了得到它,愿意付出多大成本?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又考虑了多少?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在工作后,我才有思考这些内容。在异地工作且迷茫的心理,只有工作后才会懂。每个人都不一样,他所拥有的金钱、人脉、能力都深深影响到自身的生活。

像我这种出身普通家庭的,独自一人打拼,没有金钱、人脉,现在23岁,我已经有一定产品基础,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行业和公司,继续做产品工作,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为了得到它,我会把自己扎进业务里面钻研,减少晚上和周末不必要的娱乐消遣的时间,把时间用在更有利于提升自身上,定期反思,看和写公众号。另外还得锻炼身体,让自己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健康很重要。

回过头来看,我也见过自以为是的领导,见过很多不理性的争论,这很正常。

首先信息获取时很难全面,也会失真;其次,即使你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在信息处理时人也会选择性理解信息,那就是产生认知偏差。如果不理性的、多角度去分析,就认为自己结论是对的,认为功劳是自己的。其实很多内外部因素,你也很难判断,而这些也是成本,经历过这些事,我变得更加理性、虚心。

趁还年轻,我会继续寻找方向明确的道路上奋斗,以上的反思,是建立在我现有的认知去描述,阅历较少,说得不好,还请指教。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定期反思一下,谦虚点、理性点,不管做得好或不好。

 

本文作者 @阿聪产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